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三唑锡在柑桔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彩菁  赵华 《农业环境保护》1999,18(2):65-67,7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三唑锡在柑桔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法测定了桔皮,桔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锡在柑桔上的半衰期为3.1-3.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6-10.3d。桔园喷施20%三唑锡胶悬剂1000倍和2000倍液各2-3次,每次施药间隔30d,末次施药后30,60,90d,柑桔和土壤中的残留理均低于1.0mg/kg。  相似文献   

2.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赛丹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本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赛丹在棉叶和棉田土壤中消解速度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6.3d和15.0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说明,赛丹在棉籽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3.
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自然条件下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消解规律与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消解较为缓慢,苹果上的半衰期21.9-23.6d,土壤上的半衰期为21.2-27.8d。在使用浓度为100-200mg/L,施用2次的情况下,苹果和土壤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0.5和0.05mg/kg。  相似文献   

4.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5.
1997年-1998年在山东省桓台县的试验表明,超过常用量50%(2.7kg/hm^2)的赛类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 ̄4d,在作物中为1 ̄2d,在收获期的土壤、玉米秆和籽粒中,残留量均小于0.01mg/kg或未检出。  相似文献   

6.
为制订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2年试验结果表明,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6~10d和2d。使用15%WP2000倍,施药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为28d,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9mg/kg~0.187mg/kg和0.526mg/kg~0.0792mg/kg。  相似文献   

7.
代森环在黄瓜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鲁生  邵泽启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72-174,166
本文对代森环及其有毒代谢物乙撑硫脲在黄瓜及土壤中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代森环在黄瓜上的残留半衰期为2-6d,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3-10d,黄瓜及土壤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乙撑硫脲残留,水洗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平均去除率达88.46%,结瓜期喷施70%代森环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次,间隔3d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量不会超过3mg/kg的残留标准。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东海蔬菜示范基地1996~1997年2茬甜椒产量资料及同期温室内的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甜椒产量的影响,初步得出温室中甜椒生长关键期的适宜气象指标为播种约30d日最低温度为14.5~15.0℃,日最高温度25.0~25.5℃,CO2浓度400~450mg/kg;播种后加热管温度50℃;而播种后10d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75%,80d左右光照强度为6~6.5万1x。  相似文献   

9.
吡虫啉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经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吡虫呆最小检出量为0.12ng,苹果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8mg/kg,添加回收率为87.3% ̄101.6%,变异系数为3.26% ̄16.1%,吡虫啉用于防治苹果上的蚜虫,最高用量为有效成分每公顷30-45g,用药三次,收获间隔期21d,苹果上残留量低于允许量0.5mg/kg,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尿素对小麦的肥效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亩施25kg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15-15-15)的条件下,每亩施用尿素24.26kg,小麦亩产量最高为147.87kg,投入与产出比为1:4.76;每亩施尿素17.96kg,经济效益最佳,小麦亩产量为143.84kg,投入与产出比为1:6.26。  相似文献   

11.
钼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土壤含钼范围为0.1-6.0mg/kg,有效钼含量从痕迹至0.65mg/kg。农作物正常含钼量0.1-20mg/kg。大豆,玉米,小麦,谷子施钼可使籽粒钼的含量比照增加0.056-12.9mg/kg。大豆,小麦施钼比对照可降低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2.7-6.7%。  相似文献   

12.
高特克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农药高特克及其代谢产物在油菜和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高特克使用后,母体在植株和土壤中降解较快,并通过代谢产物高特克酸,以其母体和代谢产物总量评价其安全性,它在土壤和植株上半衰期分别为17.2和5.2d,按推荐剂量使用,在油菜籽中的最终残留低于0.1mg/kg。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无论单施或与NP肥配施,前期(砂土50天,粘土70天)均不释出矿化氮。NP肥施用与否,对其矿化转折点没有明显影响。玉米秸施入土壤后,前期(50天左右)能提高土壤有效磷水平。NP肥单施时,碱解氮的降速分别为砂土2.15mg/kg.d.粘土1.43mg/kg·;有效磷降速分别为砂土0.55mg/kg·d.粘土1.25mg/kg.d。  相似文献   

14.
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溴甲烷熏蒸大棚土壤后土壤及作物(黄瓜)中残留的Br^-,用顶空法测定土壤吸附的溴甲烷。在0.4-40mg/kg的添加范围内,Br^-的平均回收率为83.7%-94.8%,相对标准偏差为±2.5% ̄14.7%。Br^-在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5.0和14.2d(北京)、24.7和10.3d(沈阳)。土壤吸附的溴甲烷量较少,其半衰期和Br^-的相近。低于75.0g/m^2的施用  相似文献   

15.
豫东潮土区小麦施钾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施用一定量氮、磷肥及有机肥基础上增施钾肥,小麦增产显著或极显著。钾肥一次掩底或返青期及早追施效应最好;亩产350-500kg适宜的施钾量6-10kgK2O;中低区及高产区适宜的氮磷钾配比(N:P2O5:K2O)分别为1:0.4-0.6:0.4-0.5及1:0.6-0.75-0.95;土壤速效钾(K2O)含量<100mg/kg钾肥有效;砂土、两合土、亩产500kg高产田及晚播麦田为施钾高效类型区,  相似文献   

16.
陈鹤鑫  马庆立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3):126-127,140
南方稻区使用噻枯唑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在推荐剂量下,叶面喷雾,早、晚稻(叶)上残留随时间呈指数型模式降解,半衰期(T1/2)1.34-4.33d。水稻全生长期使用3次之内,距收期20d,在稻米、谷壳中最终残留量皆低于MRL值一个量级水平,从防治效果和安全使用上,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高产小麦对磷的需求与磷肥合理施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承林  祝斌  陈小琴  王明德  黄福正  王建生 《土壤》1998,30(5):239-242,266
由黄土母质发育的白土,在亩施10kg N,16.6kgK的基础上,亩施0.26kgP-3.12kgP,每亩可增产小麦30.1kg-116.5kg,增产15.0%-57.9%,并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平衡配套施肥体系中,减N补K的同时应重视P肥的施用。亩施30kg过磷酸钙即可满足小麦高产对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敢南京土壤条件下混合固氮菌剂-水稻联合体系的固氮特性。结果表明,紫香糯稻接种混合菌剂后,稻株利用的固氮量为1.03kg/666.7m^2,固氮率6.7%;拔节期-齐穗期是固氮高峰期,日平均固氮量达24.31mg/m^2·d,这阶段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40.9%;拔节期-成熟期的固氮量占整个生育期固氮量的70%以上;节肥能力为每666.7m^2 113.3kg硫铵;稻谷  相似文献   

19.
铬渣钙镁磷肥改土对地下水潜在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施用铬渣钙镁磷肥改良镉污染土壤对土壤渗漏水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铬渣钙镁磷肥用量分别为6.67、13.34和26.68g/kg土时,土壤渗滤液未受Cd和Cr的污染,P的含量亦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PGR—08对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GR—08是一种新的植物生长物质.通过5~50mg/L浸种处理,在(25±1)℃条件下,使小麦种子发芽率48h内比对照增加9.3%~19.3%,同时使种于中淀粉酶的活性比对照增加106.3%~162.5%.育苗6d后,使苗高与根长都相当于对照的2~4倍,25d后,麦苗的一级分蘖相当于对照的1.6~2.3倍,而且有1/4~1/2的植株出现二级分蘖.同样条件下,对照却无二级分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