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种草造林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条件,保持水土,实现畜牧业稳定、高速度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兴牧促农、治穷致富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适宜推广的牧草品种仅有数个,严重地影响了牧草的大量种植。由于黄土高原的气候干旱、严寒,从外地引进的优良牧草不能在此生长繁殖,因而如何选育出具有丰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优质牧草新品种,是目前牧草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最近几年,国外牧草的辐射育种工作发展较快,许多牧草科学家从本国的生产实践出发,育出了许多优质牧草新品种。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牧草品种问题,促进当地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现将国外的牧草辐射育种的进展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牧草育种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旗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旗县确立“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思路 ,将全县 10 3万hm2 坡耕地全部退耕 ,只保留 2万hm2 耕地发展高效农业 ,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该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羊” ,走出了西部开发的新路子 ,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创举。建议总结推广其典型经验 ,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重点防治区为经济开发区龚少杰(陕西省略阳县水电局,724300)贺清明,孙栓科(陕西省略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省略阳县自1989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后,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大搞治理开发,以建设基本农田促退耕...  相似文献   

4.
"数字黄土高原"到"数字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立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和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数字黄土高原”建立的时代背景及其技术背景,讨论了“数字黄土高原”研究与建设的目标,基本内容,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数据库结构,数据集成方法,数据更新,元数据体系建设和数字共享机制)和推广应用等,初步讨论了“数字水土保持”及其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在国际上倍受关注,脆弱性分析和可持续生计方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工具,该文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对黄土高原现行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进行审视,认为坝系退耕、赈济退耕、梯田退耕、集雨工程、生态移民5种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黄土高原水沙运移的时空特征,遏止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同模式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脆弱性,其应用和推广必须因地制宜,必须适应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分异特点,必须考虑地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不能以偏概全,要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宜走"梯田退耕"的路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化根源及农业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概括了生态退耕的实质及不同退耕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梯田退耕”与“赈济退耕”、“坝系根治”在退耕规模、投资需求、效益及粮食安全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论认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及早步入“梯田退耕”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科学检讨和建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土高原的植被 ,在自南向北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基础上 ,还存在着明显的土质、微地貌和坡向的非地带性特征。黄土 2m以下土层中的土壤水一旦耗用 ,很难补充。目前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应以自然修复为主 ,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黄土高原有关省区应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强化退耕、禁牧和封山绿化 ,淡化人工造林 ,科学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科研单位应加强高位黄土坡地稳定的人工林草建设模式及相关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F0002-F0002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建国以后,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和高效农业的出现,退耕还林工程深得农民的拥护“退耕速度快,面积大,植被建设质量有所提高”是当前植被建设的特点地方政府为了保证退耕还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447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年输沙量达66亿t。搞好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应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集流节灌和林果业,稳定解决群众温饱。要客观认识植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区别森林与人工造林水保作用的差异。以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通过治理为开发创造条件,以开发带动治理,调动农民投入治理的积极性。退耕造林种草要逐步进行,退耕力度应因地制宜,不同部位不同地域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政策与粮食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协调的问题。政策目标是即能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又能使得退耕农户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拥有量能满足其温饱需求。通过对原州区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退耕户口粮田考虑的不足,退耕农户对于政府补贴的依靠性太强。当政府补贴在5~8年后停止,一半左右的退耕户会选择复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扶持后续产业,使农户的温饱问题不仅依赖于土地,而且依赖于其他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1997,(3):21-25
<正>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是一所集农、林、牧、果、工程等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以探索水土流失规律与径流泥沙来源、研究水土流失防治的各种工程与植物措施、总结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推广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全所现有正式职工84人,其中科研人员49人.建所40余年来,面向山区搞科研,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28项.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中国—加拿大合作研究项目.“八五”期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研方针,紧密结合山区生产和治理实  相似文献   

12.
以退耕还林(草)政策为契机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退耕还林 (草 ) ,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政策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 ,确保退耕的坡地能得到有效治理而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要利用国家实施这一政策的补贴 ,不失时机地修建基本农田 ,特别是搞好坝系建设 ,大力发展坝系农业 ,同时 ,注重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赤水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竹、退耕还果,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特色和后续产业、发展农村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为实现“生活宽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升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轮荒耕种,致使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治理方针必须包括“建造植被,制止水土流失和林牧为主,粮食自给”这两个基本对策。只有坚持这个治理方针,实现黄土高原青山绿水、林茂粮丰和经济繁荣的目的便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15.
一、几个典型的启示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治理好、发展快的典型,从不同角度给人们以启示。就我所看到的典型中,下述几个启示最大: 1、右玉县的16字生产建设方针山西省右玉县是黄土高原上的造林先进县,在全国也有名。1984年林地面积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1%,每人平均1公顷多。这些地区过去是“不毛之地”,沙漠化很严重,由于前后十届县  相似文献   

16.
吕梁市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东隔汾河与晋中市为邻,西以黄河与陕西省为界,全市东西宽约142.16 km,南北长约200 km,巍巍吕梁山纵贯全境,境内的多座淤地坝不仅可以承担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又有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重大效益,被黄土高原地区群众亲切称为解决温饱的“粮囤子”、“命根子”、“钱袋子”。本文通过对淤地坝项目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了对未来淤地坝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 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 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92×104 t,在人均400 kg、420 kg、450 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54×104 t、499.32×104 t和535.01×104 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的时间序列和该时序中鼢鼠种群的消长规律。通过延安市17个样地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的种群密度与退耕还林地的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黄土高原,针对预防鼢鼠危害,认为幼林成林的生态安全植被覆盖度的阈值为64.15%。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代表性的安塞县退耕地植被样方的调查资料,利用TWINSPAN对退耕地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优势种进行了确定,即退耕地植物群落主要有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得出:显著影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物种变化的主要因子为退耕年限、全磷、速效磷和土壤水分。结合物种生活型特征,认为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作为退耕地的适宜引种物种,以调控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控制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0.
关于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资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经济“专家”系统建设等限制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运作设想,以求得在上述几个领域内为黄土高原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