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当地典型造林树种油松、侧柏在 4种营养土及对照土上的育苗试验 ,综合考虑技术及经济因素 ,选择“山坡草皮土 10 0 %”为培育当地主要造林树种的容器育苗基质。播种方法对比试验表明 ,采用先装土至容器袋上口 1 0cm ,然后点种、盖土可提高出苗率。播种深度对比试验表明 ,播深 0 5~ 1cm可提高油松、侧柏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2.
土壤改良保水剂在造林和育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松、侧柏、中槐等西北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作研究对象,采用蘸根和土壤施入等几种不同的使用方法,将旱露植保土壤改良保水剂应用于植苗造林和播种育苗,观察在干旱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和对苗木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保水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造林成活率、幼苗生长和育苗质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播种育苗中的使用效果比植苗造林好。保水剂的使用效果因使用方法和使用对象的不同有所变化,油松、侧柏容器苗和裸根苗10~20 g/株的使用量,造林效果较好。在使用量比较小(10 g/株)的情况下,保水剂对油松容器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槐移栽、造林时使用保水剂,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在育苗时作用明显。蘸根有助于促进油松、侧柏和中槐幼林的生长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是造林时用保水剂处理苗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中槐育苗时,保水剂的使用效果十分明显,拌种后播种最为有效,可以在育苗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山东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新技术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干旱瘠薄山地,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乔灌藤科学配置、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梯田整地、灌草覆盖、保水剂和常规技术(穴状整地)8种造林技术,对9个树种的造林成活率、栽植初期新梢生长量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苗造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等7种技术与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相比较,9个树种的平均成活率提高2.612.7百分点,栽植当年平均新梢生长量增加5.936.3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造林成本降低9.3百分点,其他6种技术比常规技术(穴状整地,对照)的造林成本增加6.2158.4百分点。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育苗作为新的造林技术,在8种造林技术中,不仅造林成活率最高,在造林之初的新梢生长量亦最大,而且造林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苗木类型和不同整地方式的马尾松幼林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和根系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容器苗上山造林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年抽梢长度和生物量优于裸根苗造林及小规格整地。整地方式对造林第1 a的马尾松幼林有一定影响,而在第3 a则对幼林的树高、抽梢长度起着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在建造马尾松速生丰产原料林时,应大力推广容器育苗,克服当前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整地方式,为后期生长提供有利的土壤营养空间。但容器苗造林的根系易产生一些扭结现象,在育苗过程中,应注意容器的大小、形状、材料和育苗周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容器育苗技术是应用较多的育苗方法。合理运用容器育苗技术,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并提高林业生产效率,让我国的造林事业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基于此,就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育苗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火炬松是郑州市继侧柏之后推广的又一绿化荒山的常绿树种.1989年引种试栽至今,全市栽植面积已达500hm~(2),日益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苗木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保证苗木供应,降低造林成本,我站遵循引种试验中“就近育苗”的原则,从1991年开始了育苗试验.连续3年育苗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出苗率虽高,但苗木长势不旺,幼苗发红、发黄,生长缓慢,一年生苗高不足10cm,二年生苗才能达到20~30cm的出圃要求.这不仅加大了育苗成本,而且给大面积发展带来了困难.为此,我们请教著名的种苗学专家分析了导致育苗失败的原因,重新制定了育苗方案,严格把握关键技术措施,1995年育苗获得成功,达到了就近育苗、一年出圃的目的,为火炬松在新密市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容器育苗造林具有节水抗旱、成活率高的优势,在容器苗根系可形成自带基质,其不仅不会松散脱落,而且具有较高的肥力,在苗木起苗、运输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苗木根系的完整性。造林时将完整的根系植入造林地,可为苗木生长提供较好的过渡期,且造林后会有较长的缓冲抗旱期,大大延长了造林季节,提高了干旱地区、瘠薄石质山地、沙滩荒地的造林成活率。基于此,主要针对容器苗造林的技术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创新简捷高效的沙棘硬枝扦插育苗技术,在保证水分的前提下,利用育秧盘开展了沙棘硬枝扦插育苗技术试验研究,探索扦插品种、插穗、生长调节剂等因素对育苗成活率的影响,以及移栽时期与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插穗长度试验中,选取粗度0.3 cm以上的一年生枝条,剪切为8 cm长的插穗,其扦插效果好于其他长度;生长调节剂浓度试验中,采用100 mg/L双吉尔-GGR6生根粉浸泡处理2~4 h,扦插效果比较适宜,平均成活率达91.70%;在不同品种扦插效果对比中,杂交种的成活率明显高于俄罗斯品种,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移栽时间试验中,扦插50 d后进行苗木移栽成活率达98.37%,秋季平均苗高59.86 cm、地径0.42 cm以上、根系5条以上、根长20.64 cm,苗木粗壮,达到了沙棘造林苗木标准,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鹅掌楸网袋容器育苗轻基质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泥炭、炭化稻壳、蛭石、珍珠岩混合配制成9种育苗轻基质,通过对中国鹅掌楸容器育苗试验,进行基质配方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不同配方的轻基质培育的中国鹅掌楸苗木在苗高、地径、根系、单株干生物量上差异显著,M9配方轻基质(泥炭50%+炭化稻壳50%)育苗效果最好,当年苗木(4月龄)高8.10cm,地径3.43 mm;移植原基质中继续培育1年的苗高达到38.7 cm,地径7.9~10.0 mm,苗木粗壮,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10.
生物固体用作树木容器育苗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污泥或家畜排泄物与植物秸秆堆肥化后形成的生物固体用作树木容器育苗基质,通过容器育苗试验,结果发现苗木具良好的生长响应。把育好的5万余株容器栽植于中德合作的陕西麟游造林科技推广示范区,1到2年后树木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均明显优于裸根苗。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区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冠截留降水的能力明显强于侧柏,而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流量则小于侧柏。油松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8.9%,其中大约3.5%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1.7%的降水到达地面;侧柏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3.3%,其中大约8.9%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8.9%的降水达地面。从林冠截留功能的角度分析,在太行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坡度较缓山丘地区适宜种植侧柏,坡度较陡的山岭地区适宜种植油松。  相似文献   

12.
<正> 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大农业、国土整治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作和科学研究历史悠久,进展迅速,产藏的文献资料丰富。特别是8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活跃,水土保持学科的核心刊物和相关刊物种类增多,文献产藏量急剧上升。为了适应科研现代化需要,及时、准确、快速地为生产和科研教学提供水土保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安排田间试验,明确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探讨降低农田残膜污染、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耕作栽培管理方式。试验涉及3种不同质地与肥力水平的土壤,设3个处理:(1)传统耕作与冬灌、覆新膜栽培(NM);(2)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RM);(3)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行间秸秆覆盖(RMS)。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前,日平均土壤温度2个免耕旧膜直播处理较传统覆新膜处理仅低0.6~1.0℃(5 cm土层)和0.5~0.8℃(15 cm土层),表明旧膜直播仍具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应。玉米产量免耕旧膜直播较覆新膜降低4.4%~10.6%,但节省了耕作和地膜投入,收益增加。免耕旧膜直播结合秸秆覆盖栽培方式玉米产量与新覆膜栽培持平,净收入提高12.5%~17.1%。免耕旧膜直播栽培减少了冬灌量,灌溉水生产力提高。土壤质地与肥力水平对作物吸氮量、灌溉水生产力影响显著。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绿洲,适时进行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是节本增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着黄绵土、红胶泥土以及土壤与岩石过渡类型——风化岩沫土等土壤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树种和配置对以上土壤物理性状均有改良作用,以浅根性沙棘、刺槐和树根穿透力强的侧柏、杨树及其混交配置表现最好,乔灌混交在加速成林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土壤耗水量。同时发现,造林使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孔隙度和0—80cm土层含水量增加,反映了这类土壤植树造林的潜力较大,这在我国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土区地域界定及其水土保持区划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陕北1997—2001年连续5a干旱,通过对陕西省绥德县各种植物存活、生长情况实地调查,取样测定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该区干旱的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水分极低,干层加大,土壤干化严重,草地、农耕地0—100cm以内土壤含水量均低于4.2%,林地0—180cm内仅3.6%,刺槐林地0—500cm平均仅4.2%。导致植物大片死亡,农作物减产,有的作物不能适时播种甚至绝收。调查发现一些植物如侧柏、枣树、柠条、臭瓜、绿豆、高粱等表现出高度的耐旱特性。为今后防旱抗旱、退耕还林(草)及作物布局和品种的选择提供借鉴作用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太行山石灰岩区干旱瘠薄立地侧柏人工林的蒸腾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自动观测技术对边材液流速率、气象与土壤因子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同步测定,经统计分析与模型模拟,表明:1)不同月份,蒸腾速率的昼夜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昼夜均值为0.025~0.041 mm/h,峰值为0.078~0.150 mm/h。2)除风速(vw)(P>0.05)外,相对湿度(Hr)、气温(ta)、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体积含水量(Wv)均对蒸腾速率昼夜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可共同解释其变异的87.7%,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ar、Hr、ta与Wv;林分日蒸腾量为0.2~1.6 mm,平均为0.7 mm,除日降雨量(R)与vw外,Par、Hrt、a与Wv均对日蒸腾量有显著影响(P<0.05),可共同解释其季节性变异的64.3%,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Par、Hr、Wv与ta;观测期多数时段,日蒸腾量受Par的影响最为强烈,其次为ta,仅在干湿交替比较剧烈时段,Hr与Wv才明显发挥作用;林分月蒸腾量为18.3~28.8 mm,平均为21.8 mm,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6月最高,仅与Par月(月均值)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3)观测期林分总蒸腾量为130.5 mm,占同期降雨量(306.8 mm)的42.5%。  相似文献   

17.
环保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34  
为了提高旱作农区降雨利用效率,并解决地膜覆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玉米集雨种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较对照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有所提高,与液态膜及不覆盖处理(CK)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材料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相同,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并能增强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稳定性;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比对照(CK)分别提高了19.96%和19.6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32.08%和31.81%,均与对照(CK)呈显著性差异,液态膜处理的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可见,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在土壤保水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相互间没有明显差异,生物降解膜可以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栽培是有效保持寒旱区土壤水热条件、促进作物生产的措施之一。为解决长期覆盖普通地膜造成的土壤地膜残留污染及生物降解地膜破裂,且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年试验研究,从地膜选择、肥料配比、绿色地膜复合覆盖技术、田间管理、地膜回收、秸秆与生物降解地膜还田等方面总结了寒旱区玉米普通地膜与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覆膜旱作稻田土壤有效N、P、K及盐分分层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铭  吴良欢 《土壤通报》2004,35(5):570-573
以常规水作和裸地旱作作对照,对覆膜旱作栽培条件下稻田各土层(0~60cm)土壤有效N、P、K和盐分含量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膜旱作稻田10~15cm土层的碱解氮与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余差异不大。与裸地旱作相比,覆膜旱作稻田5~15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及5~2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余差异不大。与常规水作和裸地旱作相比,覆膜旱作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20cm以上土层增加明显。当地下水位较高时,覆膜旱作稻田0~5cm表层土壤表现积盐,地下水位较低时表层表现脱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土保持》1990,(8):41-43
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量及前期降雨情况相同的前提下,乔木纯林(无枯落层和草灌等覆被物)比裸露地的面蚀还强烈。纯刺槐乔木林的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分别比裸露地大8%和1.5%;纯侧柏林的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分别比裸露地大41%和2.9%倍。乔灌草结合且的枯枝落叶的完整林地体系水土保持作用显著。作者据此提出了应该科学地发挥林地保持水土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