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秀清  冯建  潘海发  章铁 《核农学报》2010,24(2):325-328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引发淀粉接枝丙烯酸合成高吸水树脂,探讨糊化温度、丙烯酸中和度、辐照剂量、丙烯酸用量和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制备树脂较好的工艺条件为:淀粉3g,初始加入蒸馏水21ml,90℃下糊化15min,丙烯酸中和度80%,丙烯酸与淀粉的比例(V/W)为3:1,0.9%的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5ml,辐照处理3kGy,真空干燥温度60℃。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树脂可吸蒸馏水766ml/g,吸自来水278ml/g,吸0.9%NaCl水溶液64ml/g。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酸接枝碱木质素基铁肥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铁元素的累积释放率,以丙烯酸单体接枝无定形高分子碱木质素制备了具有保水、缓释功能的聚丙烯酸接枝碱木质素基铁肥(简写,ALS-G-P(AA)铁肥)。考察了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温度、碱木质素接枝率等因素对ALS-G-P(AA)铁肥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ALS-G-P(AA)铁肥在水中的Fe离子的缓释行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丙烯酸中和度60%、引发剂用量0.06g、交联剂用量0.03g、温度为60℃、碱木质素接枝率为25%;该产物铁质量分数为7.74mg/g,吸水倍率可达1017g/g。吸水饱和的ALS-G-P(AA)铁肥的肥效期为22d,其在水中铁元素累积溶出特征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模型,铁元素释放曲线呈"S"形。该研究为高效施用铁肥和碱木质素在农业可降解缓/控释载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并有望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通过60Co γ射线辐照接枝共聚制备淀粉基高吸水树脂(SAP).对制得的两种SAP的吸液性能研究表明:小麦淀粉基SAP对去离子水、自来水和生理盐水的吸液率分别为755g·g-1、249g·g-1和80g·g-1;而玉米淀粉基SAP的对应吸液率则分别为747g·g-1、238g·g-1和84g·g-1.两种高吸水树脂产品的吸液倍率皆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缓;在去离子水条件下,pH值(4 ~11)和温度变化(4~60℃)对吸液倍率的影响不显著;在高温和加压条件下保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辐照水稻秸秆制备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60Co-γ射线辐照进行引发水稻秸秆接枝共聚,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水稻秸秆、预处理水稻秸秆、接枝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分析,探讨了水稻秸秆预处理方法、辐照剂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对接枝共聚物的吸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Na OH+6%Urea(尿素)水溶液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在辐照剂量为4.5k Gy、单体配比为1∶15、交联剂用量为1.5%时可以达到463倍的吸水倍率和125倍的吸生理盐水倍率。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污染重、能耗高、保水性差等难题,合成出的高吸水性树脂可适用于农业方面的保水剂、肥料控释剂。同进,合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可降低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AMPS和AM为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rimethyl Propane Di-allylEther,TMPDE)为交联剂,碳酸钾中和,采用水溶液辐照法,在高吸水性树脂工业生产线上进行了中试试验。在单体质量比m(AMPS)∶m(AM)为4.26∶13.44条件下,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AMPS中和度、交联剂TMPDE用量、聚合段和交联段的辐照剂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农用保水剂性能最佳的生产工艺参数:单体质量分数为40%~42%,中和度为60%~70%,交联剂TMPDE用量为1.4‰~1.6‰(质量分数),聚合段剂量控制在600~700Gy,交联段剂量控制在1500~2000Gy。中试产品在蒸馏水和盐水(NaCl质量分数0.9%)中的吸水倍数分别为550~600和76~84,抗紫外时间达到150~180min。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辐射法制备了纤维素-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Cell-g-NVP。考察了辐照剂量、去离子水用量和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用量及NVP/纤维素质量比一定的情况下,接枝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到平衡;在辐照剂量和NVP/纤维素质量比一定时,接枝率在去离子水用量为2ml时达到最大;在辐照剂量和去离子水用量一定时,接枝率随着NVP/纤维素质量比增加而增加,并逐步达到平衡;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辐照剂量8kGy,去离子水用量4ml,NVP/纤维素质量比4∶1,此时得到的接枝共聚物接枝率为354.8%。正交试验结果也表明NVP/纤维素质量比对接枝率影响最大,其次是辐照剂量。红外光谱表明接枝反应发生在NVP乙烯基部位,接枝共聚物保留了NVP的内酰胺结构;热重分析表明其热稳定性得到了增强;通过溶胀性研究表明接枝共聚物的溶胀性得到增强,且持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用辐射甘蔗渣接枝法制备高吸水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引发甘蔗渣与丙烯酸钠的接枝聚合反应制备高吸水剂,研究丙烯酸与蔗渣的不同配比、辐照剂量等因素对辐射接枝聚合产物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为2.0kGy,丙烯酸与蔗渣的比例(V/W)为2∶1时,产物达到其最大的吸水倍数,吸自来水可达干重的220倍,吸去离子水可达干重的798倍。  相似文献   

8.
魔芋辐照接枝丙烯酸及其产物吸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魔芋-丙烯酸辐照接枝共聚条件及产物的吸水性能,结果表明接枝最佳配方为:魔芋粉∶丙烯酸∶NaOH(9.5mol/L)∶水=3g∶21ml∶17.8ml∶131ml。丙烯酸与魔芋粉配比为7∶1(体积质量比);丙烯酸中和度55%;辐照后胶体最佳烘干温度30℃,该温度下40~80目颗粒吸水倍数较大,常温120min时达最大吸水866.5倍。温度对产物吸水和胶体保水有一定影响,以60℃以下为宜。pH对产物吸水倍数影响明显,但不及离子浓度对产物吸水倍数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秸秆制备的保水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制备保水剂,并检测各因素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探索制备保水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制备出成本低,降解性好,保水性高的新型保水剂。[方法]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保水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对合成产物的吸液倍率、保水性能和表观形态进行测定与表征。[结果]温度为70℃,去离子水用量为160ml,2.0%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用量为9ml,引发剂(过硫酸钾:硫代硫酸钠=3∶1)与丙烯酸单体比为2.0%,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时间为1h,合成的保水剂具有较高的吸水或盐水倍率,1g保水剂吸0.9%NaCl溶液41.2g/g,吸去离子水430.9g/g。红外光谱分析和电镜扫描结果表明,保水剂胶体接枝聚合成功,胶体具有良好的表面形态。[结论]制备的保水剂吸液速率快、重复吸水效果较好。保水剂在氯化铁溶液中吸水倍率最高,达到113g/g。复合离子溶液中,在离子浓度为1g/L时吸水倍率最高达57g/g。  相似文献   

10.
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水解法制备玉米多孔淀粉。分别考察了γ射线辐照剂量和水解时间对多孔淀粉形貌和吸附量的影响,得到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为:40 kGy的辐照剂量和6小时的水解时间。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甲基紫吸附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制备的多孔淀粉孔分布均匀,甲基紫的吸附量为1.56mg·g-1。  相似文献   

11.
2JC-350型蔬菜插接式自动嫁接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辜松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03-106
为解决中国蔬菜嫁接育苗作业中存在的人工嫁接速度低、嫁接苗成活率不高等问题,该研究采用成活率高、应用广泛、作业简单的插接法开发半自动机械嫁接装置。研究表明砧木与接穗对插接合作业环节是提高嫁接成功率的关键,采用双销定位机构,减小接穗外伸长度可以有效提高嫁接成功率。另外,机械嫁接作业与人工嫁接作业相比具有速度快、嫁接质量稳定等优势。研究开发出的2JC-350型插接式自动嫁接机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嫁接成功率高于90%,生产能力达350株/h,适合规模化嫁接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2.
2JC-500型自动嫁接机西瓜苗嫁接效果生产试验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为了解2JC-500型自动嫁接机嫁接西瓜苗的生产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西瓜机械嫁接育苗的生产试验,并测定了嫁接用苗形态对嫁接机嫁接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砧木瓠瓜苗子叶展开角小于45°、接穗西瓜苗胚轴弯曲和子叶不对称于胚轴的情况会分别显著地影响砧木机械打孔和砧穗对接的作业质量;当砧木子叶展开角大于45°,接穗西瓜苗胚轴不弯曲且子叶对称于胚轴时,机械嫁接育苗生产中嫁接机的嫁接成功率可大于90%,2JC-500型嫁接机作业生产率可达450株/h。  相似文献   

13.
蔬菜嫁接机器人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蔬菜嫁接仍以人工作业为主,为解决人工嫁接存在的作业效率低、成活率低、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该文基于瓜、茄苗通用的"贴接法"嫁接技术,采用双工位上苗方式设计搬运装置、切削装置、上苗及送夹装置,利用虚拟样机技术构建瓜、茄类蔬菜嫁接机器人。经试验得出:切刀旋转半径为68mm,切刀转速为120r/min时,秧苗切削成功率98%,满足嫁接技术要求;嫁接速度为884株/h,嫁接成功率为95.7%,成活率为96.8%。因此,蔬菜嫁接机器人可有效解决人工嫁接存在的问题,取代人工嫁接作业。  相似文献   

14.
广玉兰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砧木种类的选择、砧木粗度、嫁接时期与方法 4个方面探讨了广玉兰嫁接繁殖技术 ,结果表明 :紫玉兰、白玉兰是嫁接效果最好的两种砧木 ;嫁接成活率随砧木粗度增大而递增的效应是显著的 ,生产上应选择砧木粗度大于 0 .6cm的苗木 ;3月中旬是广玉兰嫁接的最好时期 ;带顶芽切接的效果最好 ,其成活率最高达 93.5%。  相似文献   

15.
用葫芦科不同植物种类作砧木嫁接罗汉果,试验结果表明:栝楼与罗汉果的亲和性明显优于苦瓜、南瓜、丝瓜和葫芦,嫁接成活率最高,达60%;插接具有简单易行、嫁接速度快等优点,劈接和合接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低位嫁接和发枝素处理效果好.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高位嫁接和糖液处理;接种内生菌根(VA)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以地表VA菌根接种的成活率最高,达72.5%。  相似文献   

16.
顶芽斜插嫁接时砧木插孔角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顶芽斜插嫁接机械作业中,砧木插孔角度是保证嫁接苗质量、嫁接苗成活率及嫁接机器人作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该文以瓜类嫁接栽培常用砧木和接穗——南瓜、黄瓜、西瓜等为研究对象,对斜插嫁接机的砧木插孔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该文首先在瓜类蔬菜嫁接常用砧木和接穗在嫁接适宜期间的形态结构参数进行测量基础上,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砧木生长点处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构建了砧木苗生长点内部髓腔结构模型,并结合顶芽斜插嫁接工艺要求:砧木打孔作业时插签既要避免损坏子叶也不要避免进入髓腔,经研究确定砧木插孔角度最大为75°。基于上述研究构建了顶芽斜插嫁接试验台,试验台的砧木插孔角度为45°~75°可调,并以黑子南瓜和黄瓜幼苗为嫁接对象,设定砧木插孔角度分别为45°、50°、55°、60°、62°、65°及70°,进行了嫁接作业性能实测。试验结果表明:当砧木插孔角度为60°时,插入砧木髓腔的比率较低,同时机械化嫁接作业稳定性高,嫁接成功率最高,且嫁接苗的成活率可达91%。  相似文献   

17.
三倍体毛白杨是我国近年来培育出的一个毛白杨优良新品种,为提高其嫁接成活率,对嫁接育苗的关键技术如砧木品种、嫁接方法、嫁接时间等进行了筛选试验。试验表明,砧木品种以泰青杨为最好,嫁接时间应在8月5日至20日之间,嫁接方法采用带木质芽接、“T”字形芽接、方块形芽接均可。  相似文献   

18.
电磁力在蔬菜自动嫁接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辜松  刘凯  杜月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105-109
为进一步提高嫁接作业生产率并简化机构,在瓜科蔬菜插接式嫁接机上采用电磁力作为主要驱动力,进行了嫁接作业用电磁铁性能、电磁铁阻尼器性能及嫁接机作业性能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阻尼器的条件下,电磁力插接式嫁接机可实现正常嫁接作业;与凸轮杆件机械传动方式相比,嫁接机的嫁接作业生产率可提高近43%,并且其综合嫁接成功率可以保持在90%以上。但是,电磁力插接式嫁接机连续作业1 h后,电磁铁线圈升温会导致电磁铁的电磁力下降20%左右,应在设计选型时考虑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ased on grafting studies, both supernodulating (Carroll et al. 1985a, b) and hypernodulating (Gremaud and Harper 1989) soybean ([itGlycine max} L. Merr.) phenotypes were reported to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shoot factors (Delves et al. 1986, 1987; Cho and Harper 1991). Recently Akao and Kouchi (1992) have isolated a new supernodulating mutant (En6500) from ethyl methane sulfonate (EMS)-treated Enrei, a cultivar which is widely grown in the central districts of Japan. This mutant has been shown to produce several fold as many nodules as its wild-type parent cultivar when grown at a low concentration (0.5 mol m-3) of nitrate. Moreover, it exhibited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nodule number with the increasing nitrate concentration, even at 15 mol m-3 (Francisco et al. 1992), in contrast to the similar mutant nts382 in which the nodulation decreased even at the relatively low nitrate level of 5.5 mol m-3 (Carroll et al. 1985a).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grafting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which plant part controls the supernodulation of En6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