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百草清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967个,隶属3门,6纲,10目。其中弹尾目、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百草清除草剂处理组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取决于常见种类和稀有种类,动物数量的变化则主要是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并且随着百草清溶液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但上、下层动物随染毒历时递减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金华北山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郑祥  鲍毅新  孔军苗  葛宝明 《土壤》2005,37(5):545-550
2003年10~11月,对金华北山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445只,隶属3门,7纲,18目。其中近孔寡毛目(线蚓科)、鞘翅目为优势类群,正蚓目、弹尾目、膜翅目、双翅目、蜘蛛目、蜱螨目为常见类群。通过对两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的对比分析,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组成成分及类群数基本相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在垂直分布上,两者的变化基本一致,类群数和个体数量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且表聚现象明显。土壤养分和pH值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苯磺隆除草剂对农田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苯磺隆除草剂的模拟实验,研究了除草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本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031个,隶属3门、5纲、9目。其中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其余为常见类群。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苯磺隆除草剂处理浓度的提高,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趋势。弹尾目和甲螨亚目可作为农药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4.
黄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国家黄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13个不同施肥处理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3530只,隶属6门12纲23目4亚目7总科,这些类群在黄土中分布较广,构成了陕西黄土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0~5cm,且基本上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2)农田土壤动物的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关系,施用秸秆有利于农田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发展。3)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5.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不同种植方式导致农田土壤空间格局改变将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本文通过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在玉米生长季的不同月份调查取样,研究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和不同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 473只,隶属于40个类群;玉米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这种降低趋势在不同月份和土层中均表现出来;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下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体趋势为腐食性杂食性捕食性+植食性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增加了优势度指数,降低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改变了不同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腐食性、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土壤动物数量降低,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增加,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但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  相似文献   

6.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对章古台沙地典型人工林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9类,1689只,隶属于2门4纲14目43科,优势类群为蚁科和金龟子科(幼虫),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群50类。不同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及种类组成差异很大,通常,群落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种类越多。各群落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油松(2.5313)>小叶杨(2.3319)>樟子松(1.6423)>赤松(1.4651)。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沿庐山垂直自然带谱对常绿阔叶林(低海拔,L)、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海拔,M)和落叶阔叶林(高海拔,H)地面腐殖质及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使用调查数据探究了该垂直自然带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动物分布特征。调查分析的腐殖质指标有剖面各发生层厚度、O-A过渡层厚度以及A层土壤团粒大小和有机质、总碳量、全磷、全氮、全碳含量和pH值等,土壤动物指标有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L、M、H自然带地面腐殖质分别以细腐殖质(Mull)、半腐殖质(Moder)和粗腐殖质(Mor)为主;调查共获得隶属于3门8纲24目的大中型土壤动物2636头,其平均密度为2245.23 ind m?2,优势类群前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弹尾目动物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38.87 %、25.36 %和13.37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类群数与O层厚度关系密切,而多样性指数既与A层土壤pH值、也与A层土壤养分含量及O-A过渡层厚度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分布总体特点是优势类群在不同腐殖质组型土层广泛分布,而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则分别与腐殖质组型中的OH层厚度、OL层厚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外源C、N干扰下吉林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5月至9月作物生长期间,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与湿漏斗三种方法,对吉林黑土区7种外源C、N干扰处理,即对照组(不施肥,CK)、0.5倍、1.0倍和2.0倍的外源C和N处理(C0.5、C1.0、C2.0、N0.5、N1.0、N2.0)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进行研究.在作物生长季节,5次采样共获得土壤动物56 886只(未鉴定标本80只),隶属3门11纲23目3亚目79科(总科).数据分析显示,农田土壤动物主要集中在0~5 cm,基本上是随着土壤剖面加深而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CK)相比,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随外源C浓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外源N浓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外源N浓度升高呈递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内,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于5-8月份呈现出上升趋势,9月份出现下降.方差分析显示,外源C、N干扰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以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影响显著(p<0.01),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变化显著(P<0.01).外源C、外源N分解释放出的养分与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以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切相关.外源C有益于农田土壤动物功能群、大型与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2007年8月~10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南京方山生态公园针阔混交林、茶园、农田等3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初步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1741个,隶属于3门9纲共25个类群。结果表明:蜱螨目(Acarina)、弹尾纲(Collembola)和线蚓科(Enchytraeidae)为3种人工植被生境的常年优势类群;等足目(Isopoda)、线虫纲(Nematoda)、双翅目(Diptera)和寡毛纲(Oligochaela)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茶园混交林农田;不同月份、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月份与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有所不同。多样性分析表明,类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茶园最高;均匀性指数茶园8月最高,10月农田最高。但三种人工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无显著差异。土壤动物的类群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类群数随土层向下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半干旱河谷不同封育时间对砂生槐灌丛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高原灌丛植被恢复中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拉萨河中下游的不同封育时间砂生槐灌丛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土壤动物类群间的相关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生槐灌丛9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491只,隶属3门9纲25类。优势种群为弹尾目、鞘翅目和蜱螨目,分别占类群总数的42.7%、15.9%和11.2%。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多数土壤动物分布在0~20 cm土层,但因不同封育时间而有变化。封育10年样地0~10 cm土层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该层土壤动物个体数占所有采集数的40.1%。随封育时间增加,植被盖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指数(I)和多群落间比较指数(DIC)基本随封育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DIC指数的最高值出现于封育10年和15年,分别为3.99和3.29,而未封育(对照)、封育4年和8年分别为0.66、0.49和0.63。不同封育时间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螨类(A)/跳虫(C)值也呈现较大变异,封育4年的A/C值为2.67,高于其它封育时间,因此,A/C可作为拉萨半干旱河谷植被退化恢复演替评价的生物指示剂,这为高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den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soil mesofauna as determinants of nutrient mineralisation and plant growth.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microcosms containing a mixture of plant litter and soil in which seedlings of Lolium perenne were planted, and a range of combinations of levels of dens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microarthropods added. 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nutrient release, measured as concentrations of NO3 --N and total N in leachat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microarthropod density,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pecies richness. Leachate concentrations of NH4 +-N, dissolved organic N and C (DON and DOC)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faunal treatments. Soil respiration, a measure of microbial activ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of microarthropods, whereas microbial biomass was not affected by microarthropods. Increasing density of soil animal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hoot biomass of L. perenne while the effect of species richness was positive. Neither the species richness nor density of soil microarthropods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root biomass. We conclude that variations in animal density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soil nutrient mineralisation processes than did species richnes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opposing effects of animal density and diversity on soil N mobiliz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2龄、4龄、6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养分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呈“V“型规律变化,其中人工2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6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虽不及2龄草地高,但均明显高于4龄草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一致,真菌数量随建植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放线菌和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相同.同时,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的加深呈降低的趋势.经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H值之间相关性最好,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pH值之间相关性最好,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湿生土壤动物20216只,大、中小型土壤动物87类,19577只,隶属于4门9纲23目66科。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螨类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4类,两者占总捕获量的92.22%。各群落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杨落Ⅱ和白桦Ⅲ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柳草Ⅶ最少。7个群落共有类群23类,共优类群为螨类中的前气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共有的常见类群2类:山跳虫科和线蚓科。7个群落间相似程度均较大,大多为中等相似。各群落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各群落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杨落Ⅱ>落沼Ⅳ>樟子松Ⅵ>桦杜Ⅰ>蒙古栎Ⅴ。大部分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是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雪萍  张武  曹会聪 《土壤学报》2006,43(6):996-1003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Six legume species and several varieties within the species were grown in a greenhouse pot experiment using the Bt horizon of a Lily (Typic Hapludult) soil. Lime treatments were 0 and 2.2 g Ca(OH)2/kg soil. Liming increased the soil pH from 4.6 to 6.2. The species and varieties responded differentially to lime. Both shoot and root growth of legumes showed a significant species and lime interaction effect. Based on tolerance index groups for shoot growth, alfalfa varieties were classified as very sensitive, red clovers and white clovers as sensitive and Essex soybean and Carroll birdsfoot trefoil as tolerant to the acid soil. The remaining legumes were grouped as moderately tolerant to the acid soil. Liming increased shoot concentrations of Ca in all the legumes and reduced concentration of Mg, K, and Zn. Species and varieties within spec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concentrations of all mineral elements studied except Mg. Fur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l composition were observed due to both lime and lime species interactions. In the limed soil, the Ca concentration of the shoots increased as the tolerance index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7.
王振中  张友梅  李忠武 《土壤学报》2007,44(6):1097-1103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繁茂,土壤动物资源丰富。通过对湘中丘陵山地红壤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定位调查,共获得36 018只土壤动物标本,计有31类,其中蜱螨类、弹尾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群,三类群占动物总量的92.33%,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其他28类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总量的5.28%和2.39%。土壤动物密度(104ind m-3)受多种环境因素制约,其主要限制因素是植被类型和土壤干湿季节变化,根据4个采样点的定位调查结果,以地带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和灌草丛群落最丰富,分别为78.41(104ind m-3)和75.33(104ind m-3),人工针叶林土壤动物密度仅为56.41(104ind m-3)。土壤动物在土体中垂直分布与土壤有机物质的表聚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垂直差异有密切关系,在森林土壤中主要分布于凋落物层和土壤的腐殖质层,向下锐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