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地区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政府对补偿资金的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了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框架。其次,以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的稻田系统为例,计算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放弃一定程度化肥、农药施用的受偿意愿,并评估了不同化肥、农药限制施用条件下稻田所能供给的生态系统价值,最后基于政策有效性目标构建了哈尼梯田地区稻田生态补偿的动态标准。结果表明:在化肥、农药施用的不同限制条件下,农户的受偿意愿与限制标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接受政府直接补贴形式的补偿意愿为每年3 727~8 732元.hm 2,接受市场调控下稻米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25~2.45元.kg 1。因此,以稻田养鱼减半化肥用量并不施用农药为例,初始时稻米价格未能提高,政府需要补偿农户7 462元.hm 2,但生态环境收益仅为7 447元.hm 2;当稻米价格提高1元.kg 1时,政府只需要补偿农户7 112元.hm 2,此时政府的投入盈余335元.hm 2。  相似文献   

2.
基于果农受偿意愿的绿肥种植生态补偿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果农绿肥种植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补偿理论,依托陕西省423份果农绿肥种植样本,构建果农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果农绿肥种植的生态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果农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绿肥种植生态补偿标准参数估计结果为2 611.80$·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3 660.75$·hm~(-2),两个数值作为陕西省果园绿肥种植生态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区间。调研结果显示,约有77%的果农倾向于在果园种植绿肥,但是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认知水平的果农会表现出不同的绿肥种植意愿。回归分析表明,在陕西果农绿肥种植中,果农的个人禀赋以及家庭生产经营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村干部建议、果农对绿肥的认知和果农对国家绿肥产业政策的认知是主要影响因素,政策认知中种植补贴是农户绿肥种植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绿肥种植的大力推行首先应尊重果农意愿,其次应确定适当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管控与激励相结合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武汉市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武汉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采用意愿调查法,测算以农户最低受偿意愿为出发点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对182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表明,(1)武汉市农民普遍认识到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4.45%的受访农户有正的受偿意愿。(2)在对农药、化肥进行不同程度限制施用下,农户的受偿率随着农药、化肥限制程度的增强而降低,受访农户的受偿率在69.66%~85.25%。农户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最低受偿意愿随着农药、化肥限制程度的增强而提高,8种不同方式下农户的受偿意愿在3 866.55~7 624.43元/hm2,并且同等限制程度下,农户对农药的受偿意愿高于对化肥的受偿意愿。(3)农户的受偿意愿的高低与其性别、年龄、从事农业年限和是否兼业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水稻绿色、生态、节本、增效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云南省易门县在龙泉街道梅营社区开展8.7 hm~2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示范。示范结果表明,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农药使用量减少25%;化肥使用量减少16.7%,每667 m~2节本66元;机插机收节省人工费470元;稻、鱼、鸭共计增收679.4元。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的收益高于常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品牌的打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田块尺度上的节水效益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但从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角度,灌溉方式的转变是否会改变农户的种植决策和农业生产行为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建立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模型,研究了转换灌溉方式对农户种植决策和福利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效率的灌溉方式可以使旱作作物、低耗水作物和普通耗水作物的水分生产力提高25.0%~347.7%;但同时也促使了研究区域88.9%的农户种植用水强度更大、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以期获得投资的回报;灌溉方式改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高效率的灌溉方式会增加灌溉设施建设成本(6.6%~16.2%),增加农药投入(2~4倍)、减少劳动力投入(20.6%~59.3%)。研究结果证明转换灌溉方式后,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会改变其种植决策和农业生产行为,从而改变农户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节水灌溉对区域农业生产的用水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海拔蔬菜高效种植区域内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对贵州省高、中、低不同海拔区域的蔬菜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年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与农民传统种植无明显差异,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明显积累;土壤磷酸酶活性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大趋势;蔬菜高效模式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单作或稻油轮作;土壤脲酶活性受种植模式的影响大于海拔;参考菜园土壤速效养分丰缺指标,低海拔区三都县应适当减少氮磷钾化肥用量,中海拔区福泉市和高海拔区大方县应适当增加磷、钾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西北山地花椒园复合种植农作物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为花椒生态栽培业提供理论指导,以花椒清耕园为对照,选择马铃薯、荏、大豆3种低秆农作物分别与花椒复合种植,经过4年的生态、经济指标测量,结果表明:(1)花椒与3种作物复合种植均有助于降低园地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园内小气候;(2)复合种植园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均大于对照,土壤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均有提高,种植大豆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种植马铃薯有机质增量最小;(3)相对于传统清耕园,复合种植园径流量减少了39.4%~44.2%,土壤侵蚀量减少了35.9%~42.6%;(4)年降水量500 mm左右且降水分布较均匀时,花椒园套种低秆农作物对花椒产量与品质无明显影响,套种马铃薯增益为15 300元/hm~2,荏为9 800元/hm~2,大豆为5 800元/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东南景天单种、东南景天与香芋套种对污泥进行植物处理,将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与上层土壤混合后种植玉米,并设不同的肥料处理来研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种植玉米,玉米生长良好,且长势和产量明显优于对照和施用化肥的处理,其中单种东南景天处理后的污泥与土壤混合种植的玉米籽粒的产量最高,分别是对照和化肥处理的3.26和2.66倍;利用植物处理后的污泥作为肥料所生产的玉米籽粒中Zn、Cd、Cu、Pb的含量符合国家饲料卫生安全标准,作为饲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为制定巢湖流域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通过额外成本、生态服务价值增量和环境成本测算方法,确定肥东县牌坊乡中心社区应用土壤净化床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应用土壤净化床系统处理该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所需理论生态补偿量为123.24万元·hm~(-2)·a~(-1),其中额外成本58.89万元·hm~(-2)·a~(-1),生态服务价值增量68.11万元·hm~(-2)·a~(-1),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在土壤净化床运行过程中,农户可获得收益5.45万元·hm~(-2)·a~(-1),无需得到额外补偿;水源涵养区政府自行承担额外成本投入的58.89万元·hm~(-2)·a~(-1),下游地区政府需向水源涵养区政府补偿环境成本3.76万元·hm~(-2)·a~(-1);土壤净化床工艺以47.78%额外成本补偿量在消纳废弃物上作出50.84%的补偿量贡献,同时对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和环境改善作出贡献;根据生态补偿测算,尽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的额外建设成本较高,但通过消纳废弃物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额外成本。在水源涵养区,特别是流域保护中,厌氧-土壤净化床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补偿标准能起到较好的生态示范作用,在水源涵养等生态敏感区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生态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南地区玉米施肥现状与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西南地区4个省10个县的202份玉米养分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玉米生产中基肥以复合(混)肥为主,追肥以尿素和复合(混)肥为主;有机肥、玉米专用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使用率低。(2)化肥N、P_2O_5和K_2O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23.52、80.93和56.55 kg·hm~(-2),总体表现为氮肥过量和钾肥不足,氮肥超量施用比例为62.38%,钾肥施用不足比例为60.89%,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3)玉米基肥以穴施覆土为主,但追肥养分管理粗放,第1次和第2次追肥中采用穴施不覆土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3.22%和59.76%,表土撒施的比例分别为10.34%和25.61%。建议分区域明确玉米氮肥投入限量标准,引导农户降低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发挥养分替代效应,同时推行秸秆还田,补充土壤钾素,提高土壤持续生产能力;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实现种、肥同播和化肥深施,降低农田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进行研究,为国家制定新的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从价值的哲学概念入手,构建农用地综合价值体系,运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四平市农地综合价值进行量化和评估。[结果](1)农地综合价值为1.33×106元/hm2。其中,经济价值为4.56×105元/hm2,生态价值为3.74×105元/hm2,社会价值为2.87×105元/hm2,农地发展权价值为2.18×105元/hm2;(2)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为4.50×105元/hm2;(3)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为8.84×105元/hm2,损益价值占农地综合价值的66.3%。[结论]2012年四平市的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仅占农地综合价值的33.7%,证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认为对农地价值认识的局限、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制度不完善、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造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甘肃省永登县农户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意愿及支付水平,为政府未来进行相关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永登县的农业生态补偿农户意愿和支付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永登县农户生态认知和补偿意愿较好。(2)农户愿意进行补偿的人数达到调查总人数的87.76%,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水平均值达到人均52.11元/a。(3)影响农户进行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受教育程度人均年纯收入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外出打工天数环境关注度是否治理年龄地理区位。[结论]永登县农户的农业生态补偿意愿强烈,支付水平符合实际情况,受个人认知和人均收入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气象灾害已成为造成农业歉收和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厘清农户灾害应对行为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猕猴桃主产区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典型县(周至县和眉县)的226份调查数据,对猕猴桃种植户灾害应对行为决策及行为强度进行测度与综合分析,并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户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在灾害前后的行为存在差异,灾前主要采取树主干涂白包裹及果园熏烟等方式,灾后主要采用剪去受冻枝条及向树体喷洒营养液等方式。2)农户应灾强度总体较低,且存在县域差异。在12种应对措施中,190位种植户仅采取1~3种应对措施,占采取应对措施人群的85.43%,平均采取措施2.1种;周至县农户采取应对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行为强度高于眉县农户。3)农户应对行为受其内在禀赋特征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向有正有负。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猕猴年限、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等变量正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乡镇距离变量负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政府应拓宽农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种植业收入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类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兰  韦杰  李进林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5):163-168,175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的类型、特点、机理和主要效果,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5个区县113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运用调查数据分析库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类型及其机理。[结果]三峡库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主要分自觉自愿型和政策引导型两大类。自觉自愿型是农户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保护耕地,降低投入、增加收入,以农户耕地管理和保护性耕作行为为主,农户的水土保持需求形成农户水土保持动机,产生了开挖边沟背沟、挑沙面土、大横坡+小顺坡耕作、等高耕作、免耕、反坡挖地、作物间作套种、种植植物篱和药物除草等行为。其中,间作套种、开挖边沟背沟、大横坡+小顺坡耕作和挑沙面土4项耕作行为在库区推广较好。政策引导型行为是农户受国家水土保持政策引导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国家战略需求和农户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劳务报酬类,农户参与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二是经济补偿类,农户响应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号召,采取退耕还林等行为并获得一定补偿。三是资金补贴类,农户在政府资金前补助或后补助情况下修建塘库、道路等水土保持设施。[结论]三峡库区农户水土保持经验丰富,各种水土保持行为均具有较好效果,值得在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茶叶是"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如何处理茶叶种植所产生的废弃物是保护秦巴山区"绿水青山"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意识-情景-行为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和分组回归分析了环境意识、情境因素对茶农废弃物亲环境处理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第一,环境态度、情感与责任对包装物回收影响显著,环境态度与情感存在交互效应。第二,环境态度、情感、责任与知识对修剪枝叶还田影响显著,环境责任与知识存在交互效应。第三,实施成本对环境情感-包装物回收、环境知识-修剪枝叶还田有调节效应,社会规范对环境态度、责任-包装物回收有调节效应,描述性社会规范对环境情感-修剪枝叶还田有调节效应。为此,应通过"情理合一"、政府倡导并建立回收点推动农户包装物回收行为,通过强化环境责任、增加环境知识、营造氛围促使农户实施修剪枝叶还田,以推进秦巴山区茶叶种植废弃物处理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6.
雄安新区上游农业种植结构及需水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小麦、玉米灌溉需水量,结合蒸发皿法估算蔬菜、果树等其他作物需水量,回溯雄安新区上游1986-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及农业需水的时空演变趋势,摸清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比例及时间变化,并推算了消除降水年际波动的1970-2015年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探讨单纯人类活动下的农业需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作物播种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多年平均84.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平均71.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稍有下降,玉米、蔬菜播种面积显著增加,果树种植比例在山区增加、平原区减少。研究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22.52×108 m3,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分别占灌溉需水总量的58.6%、12.6%、5.8%、16.3%和6.7%,受播种面积增加影响,1970-2015年,蔬菜和果树需水显著上升。从空间上来看,灌溉需水总量在上游山区上升显著,而在平原区表现为下降;排除降水的年际波动后,研究区作物需水自197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整体上升减缓,但随农业播种总面积增加和蔬菜、水果需水增加影响,需水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控制上游农业用水,种植低耗水作物、减少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是恢复雄安新区清水产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产量的形成受气候、栽培、施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找到产量、氮肥效率的变异特征和产量差异在土壤养分和管理措施上的响应,提出科学的优化方案,本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连续4年对农户田块的田间管理和土壤养分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农户尺度的产量、氮肥效率变异特征;同时采用边界线的分析方法对管理措施和土壤养分进行分析,找出该地区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5—2018年农户夏玉米平均产量为10.26 t?hm~(-2),变异系数为15.64%,年度之间产量和氮肥效率呈波动状。2015—2018年总农户产量差为4.02t?hm~(-2),当季农户产量差的变化范围为1.96~3.68t?hm~(-2),消除产量差可实现16.46%~34.72%的增产。4年内农户获得高产或氮肥高效的次数呈正态分布,获得一次高产和一次氮肥高效的占比最大,同一个农户不同年份的产量、氮肥效率处于不稳定的状况。高产稳定型农户分别在有效穗数、千粒重、播期、密度上与低产稳定型农户有显著差异(P0.05)。产量差的形成均是由各个因素共同导致,不同年份各因素对产量差的贡献不同,总体来看,密度、土壤有机质、播期是造成该区域产量差的主要因素。区域产量的提高,农户间产量差和氮肥效率差的缩减,以及低产农户向高产稳定型农户的转变,都需要土壤养分的改善和综合管理措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夏玉米季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旨在了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群体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对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从而降低倒伏风险,确保稳产、高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下设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处理,其中高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中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低密度下设0 m3·hm-2、30 m3·hm-2和45 m3·hm-23种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第1年,在中、低密度下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群体生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施用有机肥第2年,低密度下玉米群体衰老速率减缓,叶面积指数和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在生育后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后群体生长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中高密度无显著差异,群体花后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显著提高甚至接近中高密度。低密度下施用有机肥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补偿了低密度下穗数的不足,最终低密度下施用45 m3·hm-2有机肥处理产量达10 838 kg·hm-2,与中、高密度下施用30 m3·hm-2有机肥处理的产量11 080 kg·hm-2和11 202 kg·hm-2基本持平且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适度降低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群体花前花后生长,避免前期旺长和后期早衰,实现保穗保花增重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Farmers' perceptions of soil fertility change were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on soil quality changes and crop performance in soils from a chronosequence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soil ages since conversion from forest to cropland (0 to 57 years). A majority of the farmers, 92 per cent, had observed a decline in soil fertility on their land. Farmers use crop yield, indicator plants, soil softness and soil colour to judge soil fertility. They identified 11 plants that they used to indicate high soil fertility and four plants that they used to indicate low soil fertility. There was a strong correlation (r = 0·96) betwee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loss on ignition) and farmers' ranking of soil fertility based on colour and softness of soil samples from the chronosequence. The biotest experiment with maize showed an exponential decline in biomass production along the chronosequence, confirming the results of farmers' soil fertility ranking. In the biotest, total soil N predicted produced biomass well (r2 = 0·95), whereas th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available P (Olsen) was less obvious. Among the eight analysed plant nutrients in the maize leaves, N content was found to correlate best with biomass production (r2 = 0·94). We conclude (i) that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farmers'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indicators of soil fertility and (ii) that the major reason for declining soil fertility in Beseku is the decrease in N mineralization over time. Interventions should focus on supporting farmers to implement a diversified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can maintain or increase long‐term productivity of the soil.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