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分析植被覆盖对黄土高原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量化土壤侵蚀的植被覆盖阈值,基于模拟降雨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利用绥德、西峰、天水等黄土高原高原典型地区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覆被类型下植被覆盖控制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性,确定了不同覆被类型下植被覆盖调控径流和防治土壤侵蚀的植被覆盖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增加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径流量、延缓了径流流速、增加了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2)坡面径流量随植被覆盖度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下降,土壤侵蚀量随植被覆盖度呈指数函数、幂函数或者对数函数下降。(3)总体而言,不同地区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下限阈值在20%~30%,上限阈值在50%~70%。(4)土壤质地、植被类型、甚至植被的根系特征对植被控制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效益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采石形成坡面的植被恢复为例,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因地制宜采用了生态植被毯铺设、挂双向格栅+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毯、客土大苗造林、浆砌石坡脚挡墙+攀缘植物垂直绿化、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挂三围网+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袋、岩面容器苗垂直绿化、清淤土整地+撒播植物种子、生态灌浆+植被毯铺设等10项技术组合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为其他类似坡面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相似文献   

4.
植被截留降水量公式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建立了一个能较精确计算植被截留降水量公式,并导出了截留系数与降水量的关系,公式中所有参可完全由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来确定,而这些量可由现代技术进行精确测定,由于公式中不包含唯象性质,所以极大地减少了对植被截留降水量估算中的不确定性,也为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矮嵩草草甸土壤温湿度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5—9月植物生长期间所观测的不同植被盖度条件下土壤温、湿度资料,分析了矮嵩草草甸植被盖度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植被覆盖区随季节进程,植被盖度增加,土壤温度升高,湿度下降;8:00-19:00土壤温度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14:00土壤温度随植被盖度增加而降低;不论是早晚还是中午,土壤湿度都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防蚀植被的涵义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现有防蚀植被定义的缺陷,在阐明防蚀植被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防蚀植被应当是在侵蚀地区,以防止土壤侵蚀或以固沙为目的,植物充分占据地面空间,一般具紧密结构,或显具有机体(枯落物以及生物量)贴地面覆盖特征的植被,进一步分析表明,防蚀植就是发育良好的自然植被或接近自然的人工植被,与纯粹追求经济目标的人工植被,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演替,经营等方面是不同的,还就荒坡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应当将灌草坡,尤其草坡与真正的荒坡区别开来对待。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背景与植被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个由多专题,多种形式数据组成的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本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仓库模式,建立了包括黄土高原环境背景,植被种质资源、植被营造技术,植被与水保措施减沙效益等内容的植被资源数据仓库,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仓库中数据进行加工,为黄土高原实现山川秀美提供宏观决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普通用户层面上的科技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8.
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类型及保护利用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东部的秦戏山,是海河水系的干流之一。滤沱河流域内的湿地植被可分为4大类,即木本湿地植被、水域植被、低草湿地植被和高草湿地植被。本文对17个主要群落类型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群落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对滹沱河流域植被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破坏植被的结果。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要先行,而水土保持又离不开植被建设。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植被的重要性,但是关于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尚不太明确。为此,探讨了植被破坏对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植被的各部分在保持水土方面的功效,认为植被措施具有极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5):F0002-F0002
黄土高原地处生态过渡带,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我国在建国以后,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尤其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植被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和高效农业的出现,退耕还林工程深得农民的拥护“退耕速度快,面积大,植被建设质量有所提高”是当前植被建设的特点地方政府为了保证退耕还林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与生态修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新民  李玲燕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98-100,106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过程,强调了生态修复的原则,指出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途径,它与传统的封山育林有所不同;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涵义、原理出发,着重论述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在剖析山地茶园生态脆弱性的基础上,针对山地茶园的自然条件,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探讨,总结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15.
黄河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分区,并阐述了各生态区的特征。在黄河河道湿地研究和黄河水体内顶级物种(鱼类)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了黄河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从流域角度而言,黄河上游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植被和水源涵养林;中游应以水土保持为主,主要是恢复和保护植被;下游以保护湿地类型和维持湿地面积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鸟类资源。黄河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保护物种应是珍贵经济鱼类北方铜鱼、河口洄游鱼类刀鱼、鲤鱼等,主要保护的生态区包括库区湿地、河口湿地、河道湿地以及景观娱乐水域等。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改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是长江的发源地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也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 ,长江源区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沙化面积逐年扩大 ,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为此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长江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隧道建设日趋增多,在其施工技术提高和修建规模增大的同时,隧道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述了隧道工程行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效应,包括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理念,并从勘测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策略。通过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化策略可较好消减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和破坏,减轻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为实现隧道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一个地区区域生态压力总量与生态效率的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对宁波市1991—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宁波市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及其构成和主要矛盾。1991—2006年宁波市的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生态压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因这一时期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结果导致本地区生态足迹增长较快,这说明宁波市虽然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区域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省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从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生态省建设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河南生态省建设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主体地位;结合全国首次水利普查,摸清河南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加大预防监督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监测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积极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项目储备,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认真落实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