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本针对闽北自然特征及人为活动,分析闽北山地茶园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以低产茶园改造为重点,采取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土壤、绿化梯壁、合理套种、提高覆盖率、推广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寻找和探索有机茶园生态立体种养技术,在大面积生态茶园建设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近年来,加大了有机茶园生态立体种养技术推广力度,有机茶园生态立体种养取得得了初步成效,基于此,介绍有机茶园生态立体种养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进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行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茶园虽然通过茶林、茶果、茶药等种植模式提高了茶叶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大部分茶园还是普遍存在茶叶品质不高、茶叶农残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不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对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与日俱增,基于此,侧重于生态,从生态茶园的技术服务系统、标准化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理论体系四个方面来谈生态茶园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寿宁县龙虎山茶园现状,分析龙虎山茶场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提出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植树绿化、种草护坡、套种绿肥、绿叶回园等防护体系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要管理技术措施,并总结了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和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5.
生态茶园建设是引领茶叶转型升级,实现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推进茶叶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重庆市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建设模式和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总结提出茶-林复合型、茶-果复合型、茶-草(肥)复合型、茶-(林)-菌复合型4种主要建设模式,并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茶园建设质量"等促进重庆市生态茶园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随着山地开发热潮,大面积的山地被开发成茶园.茶园的开发加剧了山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表土的流失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2003年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35万hm2,占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3%.占茶园总面积的比率高达46.62%.以乌龙茶之乡安溪县为研究区,在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开垦茶园、不同开垦年限、不同耕作方式和山地茶园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垦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3 a生以下茶树的茶园土壤侵蚀显著高于5 a生茶树的茶园;茶园的顺坡种植会加剧茶园的水土流失;山脚的茶园土壤侵蚀最严重,其次是山顶茶园,而山腰茶园土壤侵蚀最轻.根据山地茶园各种情况下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对新建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提高茶园的覆盖度以降低茶园水土流失;改梯壁锄草法为割草覆盖;在山地茶园内合理设置排灌工程等相关措施,为从整体上治理茶园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森林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阐述在林场发展生态茶园的优势和必要性。利用苍梧县森林资源和六堡茶品牌优势,在林场建设新型生态茶园,促进当地茶产业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以在苍梧县国有天洪岭林场建设六堡茶生态茶园为例,分析其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森林旅游发展,走可持续道路;借鉴其他地区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项目管理"等生态茶园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与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模式的应用背景和内容,详细阐述了该技术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具体分析了该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其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及增加收益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安溪县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产区和全国典型的崩岗地区之一。以恒美小流域为试验区,对利用崩岗侵蚀劣地建设生态茶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总体技术思路,着重介绍了人造平原式、梯田式和台地式三种整地类型的特点。恒美小流域利用崩岗侵蚀劣地新开垦的茶园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3.33 hm2茶园一年可收入160万元左右。该模式既能治理崩岗,又能减轻当前山地开发压力从而减少毁林开垦、陡坡开垦等违法行为,同时还可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设美丽茶园、打造生态茶业,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也是发展现代茶业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近年来,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以"建设美丽茶园、打造生态茶业"为目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公司在创新中稳定发展,在2015年公司成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7年,在绍兴市美丽茶园评比中,获综合考评排名第一,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福建省继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之后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本文在分析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建设生态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难题,并提出解决难题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指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生态足迹内涵的界定及其提出背景、研究进展的概括,阐释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及计算方法。以陕西省及其10个市(区)为例,分别估算陕西省及分市域的人均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99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8512hm^2,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地区生态承载力的限度,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中对耕地的需求量最大,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次之。表明该区人的生活消费以主粮为主,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生物资源的消费量以农产品为主。在各市区的生态足迹供需均衡量中,西安、咸阳、榆林和宝鸡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全省均值(2.5998hm^2),渭南、安康、商洛和杨凌地区皆小于该省人均生态足迹。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陕西省应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海南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力求为处理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海南省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4 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53 6 hm2,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37倍左右。对区域生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处于1.1~1.5区间,存在赤字问题,生态承载状况超载,并提出了海南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与生态修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新民  李玲燕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98-100,106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过程,强调了生态修复的原则,指出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途径,它与传统的封山育林有所不同;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分区,并阐述了各生态区的特征。在黄河河道湿地研究和黄河水体内顶级物种(鱼类)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了黄河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从流域角度而言,黄河上游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植被和水源涵养林;中游应以水土保持为主,主要是恢复和保护植被;下游以保护湿地类型和维持湿地面积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鸟类资源。黄河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保护物种应是珍贵经济鱼类北方铜鱼、河口洄游鱼类刀鱼、鲤鱼等,主要保护的生态区包括库区湿地、河口湿地、河道湿地以及景观娱乐水域等。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涵义、原理出发,着重论述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
初议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观光游览对象,把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教育相结合。保护自然生态不受损害的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要。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区域性、不可再生性、多功能性与脆弱性,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