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党参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最优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数学模型研究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党参产量以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确定试验区党参的施肥模式和最优的氮磷钾配比,为党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进行了田间试验,建立了氮、磷、钾的施肥量编码值与党参根产量、党参炔苷含量以及党参多糖含量的效应函数。结果氮、磷、钾肥对党参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 > 钾 > 磷;氮、磷、钾肥对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为磷 > 氮 > 钾;氮、磷、钾肥对党参多糖含量的影响为磷 > 钾 > 氮。寻优结果表明,目标产量在2100~2500 kg/hm2范围内,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4~174.1 kg/hm2、P2O5 49.26~80.41 kg/hm2、K2O 45.31~70.42 kg/hm2;炔苷含量高于0.75 mg/g,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128.5~196.6 kg/hm2、P2O5 77.09~118.0 kg/hm2、K2O 41.34~53.72 kg/hm2;多糖含量高于22.50%,95%的置信区间所对应的优化施肥量为N 96.04~141.6 kg/hm2、P2O5 61.53~88.33 kg/hm2、K2O 40.22~75.83 kg/hm2。结论党参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最优施肥量为N 128.5~141.6 kg/hm2、P2O5 77.09~80.41 kg/hm2、K2O 45.31~53.72 kg/hm2,N、P2O5、K2O的最优施肥量配比为1∶0.54~0.63∶0.32~0.42。  相似文献   

2.
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是限制陇中旱作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马铃薯产量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与配比的关系,以期为马铃薯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陇薯10 号为供试材料,采用 311-A 最优试验设计,建立马铃薯产量与养分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养分的单因素效应、交互效应和边际效应,确定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能够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单株块茎数和单株产量,增产作用显著,以N180P120K150 处理马铃薯产量最大(44084.53 kg·hm-2),过量施肥或者缺肥均会导致产量下降,肥料对影响马铃薯产量、纯收入与肥料贡献率的作用表现为N>K2O>P2O5,肥料农学效益为P2O5>K2O>N;氮、磷、钾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与单一施肥相比,养分两两配施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二元二次模型为最适模型。采用边际效应计算,基于该最适模型得出旱作区马铃薯氮(N)、磷(P2O5)、钾(K2O)的最优推荐施用量为236.05、70.06、113.62 kg·hm-2,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29∶0.48。可为当地旱区马铃薯的施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和N3-270 kg·hm-2)、3个磷水平(P0-0 kg·hm-2,P1-45 kg·hm-2和P2-9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4个氮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2.9%、26.1%、21.9%、14.7%,3个磷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7%、20.5%、21.9%。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10。间作提高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降低了蚕豆产量的稳定性,且适当施氮或磷肥可以提高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间作提高了小麦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增加了小麦的磷肥贡献率,但降低了其氮肥贡献率。低氮(N1)或低磷(P1)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可以维持产量的稳定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减施氮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施磷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和磷素利用的影响,为棉花生产合理施磷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7~2019年在新疆阿瓦提县进行,设5个施磷水平,于棉花吐絮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棉花产量、生物量、养分吸收和磷素利用。当施磷量为0~130 kg·hm-2时,棉花产量、生物量和产值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棉花对氮、磷、钾的吸收也显著增加,当施磷量大于130 kg·hm-2时影响不显著。棉花磷素农学效率和贡献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磷素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呈递减的趋势,当施磷量为130 kg·hm-2时,磷素农学效率和贡献率达最高。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棉花最高产量的施磷量和最佳经济施磷量分别为141.21和130.19 kg·hm-2,对应的产量分别为6562.19和6558.22 kg·hm-2,采用经济施磷量可实现在棉花不减产的情况下(最高产量的99.94%)节约磷肥7.81%。综合考虑棉花的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和磷素利用,南疆棉区推荐经济施磷量为130.19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周年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有机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后效及叠加效应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提高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农田土壤肥力和周年产量的施氮组合。以冬小麦-夏大豆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采用裂区试验,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04 kg·hm-2(N1)、173 kg·hm-2(N2)、242 kg·hm-2(N3);复播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 kg·hm-2(S0)、69 kg·hm-2(S1)、138 kg·hm-2(S2),探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复播大豆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周年产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不施氮条件下,麦季施氮越多对大豆季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和夏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麦季不施氮条件下,大豆季施氮越多越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和夏大豆产量,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均随豆茬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基本在豆茬N0S1施氮处理达到最大。在麦季各施氮基础上,与豆季S2施氮各组合处理基本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而与豆季S1施氮的各组合处理基本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和产量,且与豆季S0各组合处理基本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复播大豆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蔗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对于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的施氮,要周年统筹安排,前茬麦季施氮量大,后茬相对要小,否则即使具有固氮能力的大豆也需要施一定的氮肥。在本试验条件下,麦季施氮水平为173 kg·hm-2时,大豆季再施69 kg·hm-2的周年氮肥组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夏大豆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而且夏大豆产量和周年产量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以灌水量、施氮量(N)、施钾量(K2O)为试验因素,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水量和施氮量均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著影响,且施氮量主效应大于灌水量,而施钾量主效应不显著;(2)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水氮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著影响,合理的水氮配合可以促进马铃薯产量形成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较高灌水量与较高施氮量配合产量最高,中高灌水量与较高施氮量配合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目标产量在48000~60000 kg·hm-2之间最佳水肥方案为:灌水量1569.0~1671.0 m3·hm-2、施氮量288.0~327.0 kg·hm-2、施钾量163.5~196.5 kg·hm-2,在该水肥管理下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其水分利用效率达178.88~179.03 kg·hm-2·mm-1。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秋植茄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秋植茄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秋植茄子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秋植茄子施氮最高增产45.8%,施磷最高增产30.9%,施钾最高增产35.8%。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三因素对茄子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本试验条件下,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达到经济最佳产量时的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分别为164.9、107.1、186.3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河三角洲典型单季稻区氮肥减施潜力,采用区域施肥调查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区域施肥现状以及不同缓释肥减量替代化肥对产量、氮素供给和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辽河三角洲单季稻氮肥施用量主要分布在200~350 kg·hm-2之间,区域平均施氮量为294.5 kg·hm-2,区域平均经济产量为10479.9 kg·hm-2,依据水稻需氮量计算得出适宜的施氮量为182~202 kg·hm-2。经研究表明,根据目前区域内可选择的肥料类型选择适宜的缓释肥料,减氮潜力在19.2%~30.8%之间,在保证作物产量的条件下,可以提高1.39%~15.79%的氮肥利用率,维持土壤养分含量,有效降低田面水中68.4%~79.6%的氮含量,增加541.4~5816.6元·hm-2的经济效益。综上,在减氮潜力较高的地区,适当减氮条件下施用缓释肥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氮素损失的环境风险,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知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3414”大田试验设计对一年生知母进行生长指标调查、品质检查和芒果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显著增加知母的株高、分蘖数、根茎直径、叶干重、须根干重和根茎干重;氮、磷、钾肥两两互作均在中等水平时对知母产量影响显著;肥料的农学效率表现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随着施氮和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知母根茎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氮肥和钾肥对知母根茎芒果苷含量影响显著,磷肥对其影响较小。将各项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得出效果最佳的处理为N2P2K2,即施肥量为N 105.00 kg·hm-2、P2O5 90.00 kg·hm-2、K2O 75.00 kg·hm-2,N∶P2O5∶K2O的比例为1∶0.86∶0.71。  相似文献   

10.
为河套灌区春小麦实现减肥、高产、高效、优质相统一的适宜施肥措施提供依据,在基施225 kg·hm-2生物有机肥条件下,以农户习惯施肥量即P2O5 241.9 kg·hm-2、N 370.5 kg·hm-2为基础逐级减施磷肥和氮肥,田间设置不同施磷量和施氮量两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明确基施生物有机肥条件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肥料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施磷水平下,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等施氮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随施磷量的减少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等施氮水平下,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植株含磷率、吸磷量、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减少表现为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而磷肥表观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则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同等施磷水平下,各项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和磷肥利用效率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表现为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同等施氮水平下,各项籽粒品质指标均随施磷量的减少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等施磷水平下,除吸水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外,其余品质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施磷量(P2O5)为158.23~166.07 kg·hm-2、施氮量(纯N)为274.93~287.36 kg·hm-2时,配施生物有机肥225 kg·hm-2,可兼顾小麦产量、肥料利用效率、籽粒品质同步提升,在此施肥模式下可减少施磷量31.35%~34.59%,减少施氮量22.42%~25.79%。  相似文献   

11.
安阳市近10年来建成的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建设管理方式可分为3种,即:乡村组织治理,完成后分配给农户分散经营;乡村组织治理,由村成立专业队代表村集体管理;把小流域或荒山承包给个体或私人经济组织,由其自行治理和经营管护。3种建管方式中以后者为最优,其经济效益是分散经营管理的5倍、专业队经营管理的3.5倍。针对水保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等要求,提出了加快安阳市水保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滑坡、崩塌的区域特征、成因分析及其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滑坡、崩塌的区域分布特征,滑坡和崩塌的危害程度,滑坡和崩塌类型和成因分析,并且提出了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硒、钴在提高苜蓿生长影响,在河南省沿黄滩区,开展了硒、钴单施和配施下对紫花苜蓿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苜蓿从现蕾到开花期的净光合能力,降低呼吸消耗,提高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生产速率,有利于苜蓿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其中,以硒570 g/hm2、钴762g/hm2配施下效果显著,青干草增产8.06%,种子千粒重可提高12.85%。单施钴和硒钴配施还能促进0—20 cm耕层苜蓿根瘤菌的生长和积累,增强苜蓿的固氮能力。说明硒钴合理基施对苜蓿青干草和优质种子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Much evidence has indic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ontmorillonite and vermiculite containing Al-interlayers is very common in solis, particularly acid soils. Viewed in the light of soil clay minerology, it would be requir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their original minerals. For the latter purpose, the Al-interlayer has been removed prior to the Mg-glycerol,K-saturation and heating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and vermiculite. Its removal has been accomplished in sevsral ways; KOH plus KCl (1), NH4F, KCl plus HCl (2), Na-citrate (3),400C de hydroxylation-NaOH (4) dissolution. Although these metho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removal of Al-interlayers, they seem drastically to affect the minerals or are time-consuming. Inthe course of the study of hydroxy-Al interlaid complexes of expanding 2:1 layer lattice clay minerals, the authors have noti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001) spacings of hydroxy-Al complexes of montmorillonite and vermiculite; the former exhibited the 20 A basal spacing at room temperature against the 14 A spacing of the latter. This difference might be useful for differentiating montnmorillonite-chlorite intergrades in soils.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区划可为区域水土保持规划与宏观管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在《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确立的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全省和九江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方法,分析濂溪区各乡镇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区域差异,将全区划分为城市人居环境维护区、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3个五级区,同时基于水土保持功能,提出了各分区的详细水土流失防治布局,为濂溪区及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与宏观决策,加快推进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地一体化"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的应用情况,对"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防治责任范围图件不规范、合规性鉴定困难、未批先建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为"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监管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提供参考,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程序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竣工验收 ,要严格遵循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 ,坚持验收合格的 4条标准 ,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验收前的技术评估 ,验收程序和方法要符合国家验收规程的规定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平原地区河道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直接淤积河床,影响行洪安全。堤防滩地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新修堤防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对其防治须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人为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监督执法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通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做法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大通县通过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全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从小到大、从探索到完善的跨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