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大济湟工程与湟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大济湟工程是一种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湟水流域的缺水问题。对青海省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目标决策的TOPSIS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性评价,分析关中地区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Ⅱ-Ⅲ级,相对较低,并趋近于Ⅲ级极限值.可见,该区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期望值虽与水资源"承载力"各项指标相接近,但相对较低的水资源承载力势必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故在该地区未来水资源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加大黄河过境水利用以及两江调水的基础上,更应加强节水、废污水处理和水的重复利用.该文采用TOPSIS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一致.而TOPSIS法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主要干支流近期降水、径流统计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利用假设统计检验法对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和支流洮河、湟水河、大通河四个流域——即刘家峡以上黄河主要干支流流域,近30年来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检验。为探讨流域蓄水特征和产流特征变化,考察总径流量变化趋势,分别对枯季径流、汛期径流、年径流及相应时段降水做了同步分析,并分区域探讨了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得出黄河上游径流在这四个流域有减少的趋势,但程度各不相同的结论。湟水和大通河在降水和径流方面的变化均不显著,洮河流域降水减少最为明显,且下游减少最为厉害。在径流方面,洮河汛期径流量变化趋势不同于降水,人类用水量的行为已改变了径流序列的时程变化特性。唐乃亥降水特性有所变化,但更为突出的是枯季径流显著减少,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探究湟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将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对流域内植被空间分异及变化的影响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流域植被NDVI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03 8/a,其中湟水沿岸及下游部分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同时新兴城镇与"引大济湟"工程区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整个流域内,气温和高程是影响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高程、土壤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植被NDVI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3)各驱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素,呈现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的情况,气温与地貌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达到71.6%,对植被NDV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4)流域植被NDVI空间分异及变化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且自然因素的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与地区生态工程逐步落实,流域植被覆盖情况正在转好。  相似文献   

5.
海东黄土区的泻溜侵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泻溜侵蚀,是指黄土区出露的红土因热力、冻融等物理过程而产生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滚动、滑溜的现象。在红色土出露广泛的地区,它是一种重要而强烈的侵蚀产沙方式。海东黄土区(青海东部黄土丘陵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拉脊山和达板山横贯区内,将其分为大通河、湟水和黄河干流谷地三大流域,山体海拔多在4000m以上、生物、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广大低山丘陵区红色土广泛出露,泻溜侵蚀强烈。  相似文献   

6.
湟水干流青海段泥沙危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近年来,湟水干流泥沙危害愈来愈严重,直接危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了湟水干流泥沙淤积的危害及其成因,认为该段湟水两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其根源,上游来水量和大洪水出现次数减少加剧了干流淤积,人为经济活动也是加剧干流泥沙淤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黑河是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是河西人民的生命线,过去由于人们保护意识差,致使上游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中游地区人口剧增,耕地扩大,生产生活用水大量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草原沙化严重,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西北、华北乃至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为了遏止这一局面,改善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跨流域调水,启动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和改善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中游地区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结构,完善水利设施。强化节水措施,从而实现跨流域调水,改善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围绕科学合理地配置黑河水资源这一中心,简要概述了黑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深刻分析了中上游地区黑河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详细论述了保护和改善黑河中上游生态环境,进一步调整农作物结构,完善了水利设施,强化节水措施,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从水资源自然再生和社会再生角度,选取18个指标建立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层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整个黄河流域及其15个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羊峡以上、湟水流域、洮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可再生性较强,北洛河流域、泾河流域可再生性最弱。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干旱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和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石羊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占用生态环境用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了极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该文按照“产生的问题—影响机制—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提出对策”这一思路总结了国内近30a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发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今后的重点应以机制为基础,从流域的宏观角度,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综合开展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计算及泥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输沙量等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简便的用于计算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公式。据对1950—2003年黄河流域水库拦截的泥沙量进行计算,54年来拦截的泥沙总量为196亿t,其中大约有70%的泥沙分布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库区。研究指出,对现有黄河干流控制性水库制定科学的调水调沙方案,对在建和拟建的水库采取积极的调水调沙设计,制定黄河流域系统的水沙调配总体方案,将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与水沙有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受水区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增加受水区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解决下游由于断流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受水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整个生态环境意义上来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2.
基于SWAT模型的湟水流域径流模拟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青海省湟水流域民和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进行了湟水流域天然径流的产流模拟,通过选用湟水流域1980~1997年相应的水文气象资料作为SWAT模型的输入数据,选用1980~1987年湟水流域出口民和站的年、月平均天然流量进行模型的参数率定,1989~1997年民和站的年、月平均天然流量进行模型的验证,采用了相对误差(RE)、相关系数(R2)以及Nash-Suttclife模拟系数(Ens)作为模型适用性的评价系数,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湟水流域长期天然径流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良好,较好地反映了湟水流域水资源的变化过程,为研究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提供了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3.
汾河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研究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汾河流域的生态现状,其基本思路是"增水、填绿、节水、治污"。从"填绿"改善水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对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地区或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是干旱区中沙漠化进程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由于近50a以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退化。特别是以天然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因对水资源时空格局的人为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环境恶化、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加剧。本研究主要从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的原因入手,从整体、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发现塔里木河下游流域沙漠化原因,运用3S技术和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区域人口增长、水资源利用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影响途径以及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直接成因是干流耗水量的增加和下游来水量的减少,而来水量的减少与上中游流域段耕地面积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耕地面积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进一步发现在塔里木河这样典型的内陆河流域,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在干旱区流域基本等同于灌溉面积)不仅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流域段人口增长对耕地增大的驱动效果也不同,人口增长的驱动对下游土地退化的影响具有从源流向下游的传递性,下游的土地沙化主要通过源流和上中游人口增长对下游来水量的影响传递产生。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山丘陵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十分缺乏,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化分析对开展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06mm,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受季风环流影响,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8月,分析表明:全省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平均为56.7mm,最少的是永定河流域和黄河干流的河口-龙门区域仅为34.0mm,最多的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沁河流域达115.9mm。  相似文献   

16.
流域尺度不同水保措施减水效益分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 ,借助流域网格划分的模型计算方法 ,首次在流域尺度内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农业措施在减少地表径流中的作用分割开来 ,从而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计算结果显示 ,在“六五”基础上王东沟小流域以梯田建设、土地平整、沟坡道路防蚀技术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平均减少地表径流 18.1% ,而在“七五”基础上以人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生物措施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经济林果种植面积的农业措施共减少地表径流 10 .9%。这一结论说明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其治理应以生态、农业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林草植被对调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林草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2000年起国家实施了黑河干流的统一调水。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水5年来,黑河下游典型植物胡杨和柽柳、东居延海及周边林草植被和林草植被整体的生长量、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等指标均较调水前有明显增加。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强化黑河干流统一调水,确保下游生态用水的需求,并及时开展调水期间林草植被恢复与响应的相关研究及监测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主要产流区之一,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大气候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植被条件是维持本区域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的最主要因子,通过分析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规律,提出了恢复植被的技术途径:在流域内地广人稀地区实施"自然型"植被建设,在流域内丘四区实施"集流型"植被建设,在流域内城镇(市)周边实施"灌溉型"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湟水流域西宁项目区小流域建设项目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批立项的湟水流域重点支流治理项目。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推动西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小流域治理积累了经验,并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20.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同时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台兰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问题,构建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38个评估因子组成;通过分级量化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水资源因素对台兰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次之,影响最小的是自然因素。水资源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状况。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证明层次分析方法在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