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泻溜侵蚀是黄土高原一种严重的土壤侵蚀方式,它是高含粘量地层因粘土矿物的强烈吸水膨胀而引起的地质现象。在一个流域里,泻溜面的分布数量和规模,随侵蚀沟不同发育阶段内在侵蚀力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发生于中游以上地区,愈向下游分布愈少。支沟中泻溜的分布状况与主沟分布状况十分相似。河谷阶段的沟谷,泻溜分布于河谷阶地下红层露头处和沿新谷坡发育起来的短小切沟中,切沟阶段沟谷的泻溜面沿沟床两侧条状分布。防治泻溜侵蚀,最关键的是要稳定坡脚和沟床。只有当泻积物在坡面堆积创造了条件后再在泻溜面上种草、造林,才会收到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晋西黄土高原三趾马红土(N_2)的泻溜侵蚀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泻溜侵蚀是红土一种物理风化和搬移过程,其侵蚀作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侵蚀强度干季大于湿李,高峰期多出现在冻融频繁的3~4月份;产生泻溜的地表坡度在40°~60°之间,每平方米泻溜面积上全年泻溜总量可达40~50kg;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冻融和风力等因素与泻溜侵蚀强度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人类活动对其有重大影响,其中小型人为坡面的土壤侵蚀尤为强烈.根据1990~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观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山麓人为开荒、挖土造成的裸露坡面上,土壤侵蚀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微沟谷侵蚀、溅蚀与土溜是主要的侵蚀方式.伴随着坡面地貌演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坡面土壤侵蚀趋于停止,人为裸露坡面的侵蚀过程历时6年,早期土壤侵蚀严重.针对侵蚀特征提出了防治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的特征与行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中丘陵区土壤侵蚀普遍,其侵蚀面积之广,侵蚀强度之大仅次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表现出类型多样而独特,强度极度超常,全层性流失,基岩物理风化迅速,母质侵蚀突出,丘陵体为侵蚀主体等特征;土壤侵蚀行为方式也颇具特色,表现为坡面产流快,土壤冲刷广泛,风化与侵蚀交替进行,流域水力侵蚀频率不高但集中,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带性,土壤侵蚀的季节变动性,土壤侵蚀与流域泥沙搬运不同步等现象;这些特征和行为方式与这里的紫色砂泥岩的广泛出露,复杂的地表物质结构和地貌组合,季节变动明显的季风气候和人类农业耕作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米脂县黄土滑塌分布及其对流域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壤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流域产沙中占有很大比重。黄土重力侵蚀主要有滑坡、滑塌、泻溜和崩塌四种方式,其中以滑坡发生规模最大,分布也比较普遍。但是,滑坡并不是经常发生的,而且,由于滑坡产生后土体地貌条件由不稳定变得相对稳定,反而对流域产沙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如果将重力侵蚀看作影响黄土高原流域产沙的重要因素,那么主要指的应该是黄土滑塌、泻溜和崩塌。本文利用遥感方  相似文献   

6.
煤矿废弃堆积物坡面侵蚀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壤侵蚀加剧是黄河中游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增加了河流泥沙,污染了水质和环境。煤矿废弃堆积物可分为岩土堆积、煤灰(渣)堆积和煤矸石堆积三种类型,其侵蚀形成除击溅、层状面蚀、细沟侵蚀、滑坡、滑塌、泻溜等外,还出现了黄土区少见的砂砾化面蚀及坡面泥石流。当年形成的堆积物,其侵蚀模数在20000t/km2以上,高者可达37000t/km2.黄河中游地区煤炭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红土泻溜面防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田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土泻溜面的侵蚀特征和防治措施等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了立体防护、景观遮蔽、沟坡兼治、沟道锁定、坡脚固定共5种治理模式,为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红土泻溜面防治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该防治模式的推广应用也将为同类地区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SOTER支持下海南岛土壤侵蚀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SOTER数据库,利用USLE方程对海南岛土壤的现实和潜在侵蚀量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海南岛92.82%的面积土壤侵蚀量在500t/km2·a以下,侵蚀主要发生在中坡度坡地和高坡度丘陵区;而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气候区,潜在侵蚀量巨大,中度以上侵蚀面积达到全岛的90.67%。酸性常湿雏形土、铝质湿润雏形土和铁质湿润雏形土相对侵蚀程度大,粉砂岩、泥岩地区最容易发生侵蚀。  相似文献   

9.
<正> 一、流域概况 贾庄流域位于蒙阴县北部低山丘陵区的北贾庄乡,总面积40.67km~2,流域内出露岩性主要为太古代泰山群变质岩及少部分沉积岩,土壤多为棕壤,有部分褐土。治理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平均泥沙流失量6367t/km~2,相应年侵蚀深度4.7mm。流域内共有8个行政村,9315人,人口密度230人/km~2,农业劳动力3289人,治理前有耕地面积995.3hm~2,其中粮田面积  相似文献   

10.
南方花岗岩区不同侵蚀土壤治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其中的红色粘土层质地粘重且被铁铝氧化物胶结,与其下部的砂土碎屑层相比具有很强的抗蚀能力,对该区侵蚀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保留红色粘土层和砂石碎屑层裸露两种类型的侵蚀土壤在治理过程中保持措施的选择、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恢复与土壤发育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了花岗岩区的侵蚀土壤在保留红土层时,土壤退化的程度轻,治理较容易,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较快;一旦红土层被侵蚀贻尽,侵蚀的速度加快,治理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也慢.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对环境干扰的响应,综合运用CSLE、熵权TOPSIS、障碍度模型等分析方法,剖析湘中丘陵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和诊断土壤侵蚀风险的障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比在50%以上;(2)2000—2015年土壤侵蚀流失量呈减小趋势,约下降了49.75%;(3)土壤侵蚀强度和风险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湘中丘陵区西部和南部;(4)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其贡献率达73.76%,是自然干扰的3.62倍,未来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扰。综上,湘中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人为干扰是其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风化壳的层次特性对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措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剖面具有显著的层次结构,各层次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层次土壤的抗侵蚀性能也因此有很大的差异,从表土层往下逐渐降低,砂土层最低,而到碎屑层又有所提高。随着上层土壤被侵蚀冲刷掉,下层土壤依次出露,土壤侵蚀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依次会发生面蚀——沟蚀——崩岗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与侵蚀强度会逐渐增强,到碎屑层出露时有所降低,土壤侵蚀程度则会不断加深。不同层次出露,土壤侵蚀类型发生变化,因此治理措施也应随之变化:表土层与红土层出露时,主要是提高土壤入渗率,从而减少土壤侵蚀量;砂土层出露时,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作用为主;碎屑层出露时,以植被恢复为主。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地形因素对坡耕地侵蚀沟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吉林省低山丘陵地貌内侵蚀沟与地形因素关系,从而发现地形因素对侵蚀沟发育及分布影响,为侵蚀沟综合治理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RTK测量系统对东辽县辽河源镇境内坡耕地中25条侵蚀沟进行了精准地面测量,基于1∶10 000地形图,利用ArcGIS软件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将侵蚀沟测量数据与DEM数据相叠加,获取侵蚀沟与地形要素各特征值,对各特征值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①研究区沟壑密度为5.99 km/km~2,沟谷占坡地面积比例为5.12%。侵蚀沟主要分布于坡地中下部的耕地内,处于强烈侵蚀状态;②沟谷占坡地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坡度为6°~9°范围内达到最大值;③沟壑密度与汇水区平均宽度呈幂函数关系;④沟壑密度随3°~6°坡地占总汇水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减少,随6°~9°坡地占总汇水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增加;⑤侵蚀沟平均宽度与汇水区平均宽度及形状系数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57和0.84。[结论]吉林省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处强烈侵蚀状态,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6°~9°坡地是侵蚀沟分布的集中区域。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有耕地2.8亿亩,属中、低产的面积占73.7%。中、低产土主要类型为风沙土、侵蚀土、旱薄土、盐渍土,广泛分布于风沙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河谷阶地区和宁蒙平原区。由于风沙、水土流失、干旱、瘠薄、耕作粗放等原因,单位而积产量很低,有的亩产只有几十公斤,仅为当地气候生产潜力的15%~40%。改造中低产土的重点是侵蚀土和旱薄土,主要措施为兴修基本农田和增施肥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七五”期间,国家在不同类型区设立了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以改造中低产土为重点,开展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水土保持监测包括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监测。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广泛,按侵蚀营力的不同,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四种类型。其中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风蚀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其次在黄泛平原沙土区与滨海地带...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寒区环境特殊,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海拔寒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牧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对高海拔寒区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的概念,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的主要类型——冰川侵蚀、融冰/雪径流侵蚀、冻融风蚀、冻融泻溜、冻融泥流和沟道冻融侵蚀的形成特点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海拔寒区冻融侵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与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黑土区在气候、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地带性差异,进而也造成侵蚀沟发育特征的地带性分异。以黑土区水保规划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各规划分区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方式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各分区侵蚀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黑土区土壤抗蚀性差、降雨集中、冻融作用强烈、地势起伏是侵蚀沟形成的基础自然条件;长期耕作、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是侵蚀沟发生的首要诱发因素。在各水保规划分区中,大兴安岭东坡丘陵沟壑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区沟蚀最为严重,沟壑密度分别达到0.56、0.36 km/km2;而在大小兴安岭山地区,人为扰动少、植被覆盖度高,沟蚀发育较轻,沟壑密度仅为0.08 km/km2;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东北漫川漫岗区侵蚀沟数量、面积、长度较大,沟壑密度为0.14 km/km2。  相似文献   

18.
浅沟侵蚀是黄土区坡面侵蚀重要的侵蚀类型,通过模拟试验发现了浅沟侵蚀形态发育过程中宽深比的变化规律及其水流流态特性。结果表明:浅沟沟槽侵蚀发育重要参数宽深比的变化规律与是否进行耕作处理关系密切,随着侵蚀的进行其宽深比逐渐减小,并且稳定在1左右;浅沟水流属于紊流,其雷诺数随着坡度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大。耕作和汇水面积的增大造成雷诺数的波动范围变大;浅沟水流在急流和缓流之间不断转换。相同条件下,耕作使得浅沟水流的弗汝德数Fr值变小,且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耕作对弗汝德数的影响越来越小。研究结论对完善黄土区坡面侵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檀在低山丘陵黄红壤侵蚀区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檀树是集经济林、水保林、薪炭林于一体的树种,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在黄红壤侵蚀区生长良好。其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树皮是生产宣纸的重要原料,经济价值高;枝干是制作家具,柄把及工艺品的优质原料,枝桠作薪柴,经栽培实践证明,青檀在南方低山、丘陵区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褐土和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过程及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主要土壤类型褐土、棕壤坡耕地细沟侵蚀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在坡度为10°和15°、降雨强度为40,60,80 mm/h条件下分析褐土和棕壤2种土壤细沟侵蚀产沙过程,结果表明:褐土在坡度为10°和15°,径流量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为15°雨强为80 mm/h降雨过程中出现最大值,而含沙量变化相反,大体呈现出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降低的特征,在坡度为15°时,3种降雨强度在降雨末期均集中在0.05 g/mL;棕壤在10°和15°径流量与含沙量变化无明显规律;2种土壤总体水沙关系表现出褐土总径流量大于棕壤,而总侵蚀量表现为小于棕壤;棕壤更易发生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