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时迪  白义  金则新 《土壤学报》2009,46(2):326-333
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逐月对浙江天台山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初步分析凋落物、季节、海拔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蜱螨目(57.06%)和弹尾目(21.21%)为七子花林的优势类群,膜翅目(4.72%)、双翅目(3.65%)、综合纲(2.74%)、寡毛纲(2.68%)和鞘翅目(2.57%)为常见类群。(2)七子花林各样地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5月份和11月份都表现为峰值,在7月份至8月份的干热期个体数量明显下降。(3)处于中海拔地区(780m)呈共优群落的七子花林样地土壤动物的密度最大、类群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4)各样地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表聚性特点,然而,在7月份至8月份的干热期,出现底层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多于表层的逆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点试验的方法,在哈尔滨市呼兰区选择典型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的影响。本调查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 648只,隶属于2门4纲10目15个类群,其中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垂直分布均产生一定影响。Sorenson相似性系数和Morisita-Hron相似性系数均表现为高浓度与中浓度差异高浓度与低浓度差异高浓度与对照差异,表明随乙草胺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逐渐显著;除优势度指数外,其余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中浓度和低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样地与对照样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5月、7月和9月土壤动物的密度在0~5 cm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低浓度样地中浓度样地高浓度样地,而在其下部的各土层中土壤动物密度变化与乙草胺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可以作为揭示施用乙草胺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其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的变化表明,中小型土壤群落对乙草胺的不同施用浓度产生了响应,过高浓度乙草胺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新疆西天山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林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特征和多样性,为当地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土地利用管理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土壤动物学依据。【方法】选取新疆西天山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林样地(Ⅰ,海拔1414 m;Ⅱ,海拔1595 m;Ⅲ,海拔1724 m;Ⅳ,海拔1868 m),使用手捡法收集云杉林下大型土壤动物,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比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不同数据组间的差异,采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排序方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物种重要值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四个样地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27只,隶属于3门7纲16目23科。四个样地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样地Ⅱ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在7月的表聚性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土层深入呈现递减趋势,其它样地无明显的分布规律。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海拔高度均有所不同,样地Ⅰ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为四个海拔中最高。各个样地杂食性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所占4个功能群个体密度总量的比...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一地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类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性检验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与个体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海拔、植被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生境条件(海拔、植被类型等)越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越高.不同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海拔相同、植被相近的群落相似性指数高.对线虫、螨类和弹尾目的数量差异分析表明,秭归地区三个类群受植被、海拔影响不大;万县地区海拔对蜱螨、弹尾目影响较大;神农架地区线虫分布受植被影响较大,螨类和弹尾目在不同植被和土层广布,而该地区枯枝落叶层中螨类数量随植被、海拔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
金华北山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郑祥  鲍毅新  孔军苗  葛宝明 《土壤》2005,37(5):545-550
2003年10~11月,对金华北山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445只,隶属3门,7纲,18目。其中近孔寡毛目(线蚓科)、鞘翅目为优势类群,正蚓目、弹尾目、膜翅目、双翅目、蜘蛛目、蜱螨目为常见类群。通过对两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的对比分析,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组成成分及类群数基本相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在垂直分布上,两者的变化基本一致,类群数和个体数量随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且表聚现象明显。土壤养分和pH值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2009至2010年间对青藏东缘若尔盖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和沙化草甸4个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和优势类群存在差异,且退化和沙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密度、Shannon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其中退化可使带马陆目(Polydesmida)和鞘翅目幼虫(Coleoptera)等多个类群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而沙化则使优势类群密度显著降低(P<0.05)、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消失.植物种类、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密度和多样性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或p<0.05).季节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 <0.01或P<0.05),但不同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中度退化能够增加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而严重退化(即沙化)则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且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不同.  相似文献   

7.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退耕还茶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旨在为深入了解退耕还茶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及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川西低山丘陵区名山区退林还茶地为对象,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并以相邻退耕还林地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退耕还茶地土壤动物群落以蜱螨目(A)、线虫纲和弹尾目(C)为优势类群,其类群数、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密度—类群指数和群落复杂性指数均低于退耕还林地,而群落A/C值较大,且差异多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退耕还茶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密度—类群指数均以秋季最高,呈单峰曲线变化,且季节间波动大于退耕还林地。受2008年春季的冰冻天气影响,退耕还茶地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密度类群指数明显降低,并在2009年有一定回升,而退耕还林地动物群落结构受气候影响较小。[结论]退耕还茶地土壤动物群落对季节变化和低温天气等外界干扰反应较退耕还林地强烈,且对生态环境给予的负面刺激的反馈能力相对较差。与退耕还林相比,退耕还茶地生态系统可能存在更大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半干旱河谷不同封育时间对砂生槐灌丛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高原灌丛植被恢复中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拉萨河中下游的不同封育时间砂生槐灌丛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土壤动物类群间的相关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生槐灌丛9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491只,隶属3门9纲25类。优势种群为弹尾目、鞘翅目和蜱螨目,分别占类群总数的42.7%、15.9%和11.2%。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多数土壤动物分布在0~20 cm土层,但因不同封育时间而有变化。封育10年样地0~10 cm土层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该层土壤动物个体数占所有采集数的40.1%。随封育时间增加,植被盖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指数(I)和多群落间比较指数(DIC)基本随封育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DIC指数的最高值出现于封育10年和15年,分别为3.99和3.29,而未封育(对照)、封育4年和8年分别为0.66、0.49和0.63。不同封育时间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螨类(A)/跳虫(C)值也呈现较大变异,封育4年的A/C值为2.67,高于其它封育时间,因此,A/C可作为拉萨半干旱河谷植被退化恢复演替评价的生物指示剂,这为高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扎龙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了羊草、星星草、寸草苔和芦苇4种群落,对大型土壤动物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群落中,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75类,4359只,隶属于3门、7纲、21目、50科。优势类群是蚁科、棘跳虫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芦苇群落=星星草群落>羊草群落>寸草苔群落,个体数:芦苇群落>星星草群落>羊草群落>寸草苔群落,寸草苔群落的生境条件最差,大型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大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基本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的季节动态表现为,类群数:夏季>秋季>春季;个体数:夏季>秋季>春季,春季不论是类群数还是个体数都是最低的。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表现为,寸草苔群落=星星草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群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中七子花开花期器官营养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中七子花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差很大,其中N、P、K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而Ca和Mg的较小。(2)七子花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大小为:N、P、K的顺序均为叶>皮>枝>干,Ca和Mg均为皮>叶>枝>干;不同器官中,七子花5种营养元素的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皮、枝、干;七子花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其中叶、皮和枝的较高,而干的较低。(3)七子花植物体元素含量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明显,说明不同群落内七子花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决定的,而是其他生境因子影响的结果。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土层厚度、岩石裸露率等生境条件所造成的七子花生存状态的差异是不同群落七子花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七子花幼叶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诱导茎的培养基进行筛选,试验研究Mo、Mn及一些促进生根的植物生长激素对扦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以用嫩叶进行诱导的MS 0.5mg/kg2,4A-D 1mg/kgIBA 0.5mg/kgZT加1g/kg活性碳的培养基较好,茎的诱导以1/2MS 2mg/kg6-BA 0.2mg/kgNAA的培养基最佳,七子花扦插繁殖用6-BA处理成活率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杨效东  沙丽清 《土壤学报》2000,37(1):116-123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雨季(8月)〉干凉季(1月),各林地优势类群的种群数量在4月呈现剧增;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人本数及多样性在全年高于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动物拓全年明显多于底层。  相似文献   

14.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ps and soil micro- and mesofauna within the root zon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on sandy loam on a larger spatial scale and in columns in the laboratory on a smaller spatial scale.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of summer wheat from April to July 1999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monthly directly from the root zone within plant rows and between plant rows hardly penetrated by roots. Abundances of Enchytraeidae, Collembola, soil flagellates, enzyme activities and contents of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determined. Additionally,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soil columns. Soil from the field was defaunated and inoculated with soil fauna (Enchytraeidae, Collembola, earthworms)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Furthermore, summer wheat was sown. Enzyme activities, soil flagellate abundance and contents of total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measured after 2, 6 and 14 weeks. Our field results revealed considera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roots, sampling date and soil layer affecting Enchytraeidae and Collembola. Within plant rows flagellate numbers correlated higher with Nt and Ct than between plant rows. In the laboratory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fauna as well as enzyme activities and nutrients contents were found within the root zone.  相似文献   

15.
陕西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长期施肥环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分析测定了土壤环境中的3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土壤因子的5项指标(耕层全N、有机质含量、有效P、pH、土壤含水率)。以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5种优势类群、弱势类群以及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理论对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环境因子与农田土壤动物因子的关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壤pH和含水量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影响最大。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全N有机质含水量pH细菌真菌放线菌有效P。优势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土壤全N的影响次之,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分别为0.6555和0.6444;细菌的影响最小,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为0.5429。土壤因子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大于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T.Z. Dawes 《Pedobiologia》2010,53(4):241-246
This study examines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 taxa and soil water storage across different disturbance treatments in a tropical savanna woodland in northern Australia. Nine plots representing three habitat disturbance treatments (uncleared savanna woodland; 25-year-old regrowth following past clearing; cleared areas) were sampled for macrofauna using soil pits in April 2003. Sub-surface soil moisture (0-0.4 m) was measured at 0.1 m intervals over the 2002/2003 wet season. Termites represented 55% of total individuals sampled. Abundance of soil macrofauna was greatest in uncleared plots and lowest in cleared plots, with the latter treatment also having the lowest taxon diversity. Mean abundances of termites, earthworms and ants were greatest in uncleared treatment plots. Five termite species from four genera were present, with Microcerotermes nervosus constituting 47% of termite species identified. Of the wood-, grass- and polyphagous-feeding termites present, wood-feeding species were restricted to uncleared treatment plots and grass-feeders to regrowth treatment plots. A shift in termite nesting habits from epigeal to hypogeal was observed from uncleared to cleared treatments. Soil water storage was lowest in the dry season and highest during the monsoon, and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habitat disturbance treatments at the start and end of the wet season. Cleared plots were least effective in the capture of the first wet season rains, and uncleared treatment plots showed the greatest capacity to retain soil wate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wet to dry seas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abitat disturbance on soil water storage may have been partially mediated by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soil macrofauna, especially termites.  相似文献   

17.
淮南大通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淮南大通煤矿复垦区表层(0—10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油菜地、小麦地、蔬菜大棚)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含量均高于林地,而土壤pH值则相反。土壤SMBC含量依次为:蔬菜大棚油菜地小麦地林地对照样,蔬菜大棚显著高于其他农业用地方式。土壤SMBN则为:蔬菜大棚小麦地油菜地林地,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低于其他农业用地方式。林地土壤微生物商最高,表明在有机质积累的同时林地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进一步证实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频率(5 min)的土壤水分探针和自动气象站监测三峡库区典型茶园坡面与林地坡面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明确了林地和茶园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和降雨储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茶园和林地土壤含水率随降雨量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呈现“W”型和“S”型变化。土壤含水率年内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10 cm)含水率为中等变异水平(10%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析氮沉降对草甸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贝加尔草甸草原设计了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在8个氮沉降梯度N0(对照)、N15、N30、N50、N100、N150、N200和N300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土壤动物于2019年牧草返青期(5月)、生长期(8月)和枯黄期(9月末)分别采集。结果表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试验区植被生长期良好的水热条件更适合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发展。N200和N300处理下的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与氮沉降较低处理(P0.05)。依据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分布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将氮梯度划分为3组,N0~N150处理一组,N200和N300各为一组,研究表明N200分布类群最多。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钾、全氮、NO–3–N、p H、有机质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存在阈值,本研究中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水平影响的阈值为N 200 kg/(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