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水车式鱼类自动采集装置--捕鱼水车,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捕鱼水车可以自动采集洄游性鱼类,其优点是:对鱼类选择性小;活体采样,对鱼类无大的损伤;可长期自动运行,成本低廉.本文总结了该装置在鱼类资源研究中的主要用途,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内陆水域的鱼类生态研究及资源保护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河鱼类资源保护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近些年来黄河的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了威胁,鱼类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作者于2002—2007年对黄河的水生生物及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41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鱼类4种,地方性保护鱼类11种,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流域现存鱼类资源的稀有性和其在水域中的作用地位,提出关键性保护鱼类的代表性鱼类,提出生态流量、水质和水环境3个关键性保护指标。  相似文献   

3.
鱼类的生命活动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以食物的影响最为深远.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植物,或以植物为食的小型蜉蝣生物.食物不仅提供了鱼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还满足了其对一些特殊物质的需要.只有满足了鱼类对能量和营养物质以及一些特殊物质的需要,鱼类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4.
成像声呐能在扫描波束范围内进行鱼类映像长度的测定,为提高成像声呐测定鱼类长度的精度,文章利用自适应分辨率成像声呐(Adaptive Resolution Imaging Sonar, ARIS)开展鱼类长度测定实验,依据ARIS扫描波束内鱼类的映像长度和实测长度,分析了ARIS测量鱼类长度的误差。结果表明,鱼类与声呐波束的夹角是导致鱼类长度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夹角越大,鱼类映像长度测量误差越小。在4 m视野内ARIS探测距离对鱼类长度的测量误差无显著交互影响。鱼类映像长度与尾叉长误差更小,其误差均值为2.1 cm。鱼类映像长度与全长和尾叉长的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修正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0.995 1和0.990 5。研究表明,鱼类映像长度使用尾叉长的测量更为有效,同时鱼类与声呐波束的夹角对映像长度的误差分析和声呐映像长度修正模型,可为获取更准确的鱼类长度信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6.
阳际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3年,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北坡,江西省贵溪市最南端。为丰富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资料和配合该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7月和11月,采用传统方法对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鱼类18种,隶属于3目、9科、17属;区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共10种,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55.56%。同时对各样点进行了鱼类多样性比较分析,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低海拔处鱼类种类较高海拔处丰富,其多样性在时间上夏季高于冬季;并根据鱼类资源现状,从5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声音导鱼技术对保护鱼类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深远意义,其研究重点是声音如何让鱼类产生趋避行为及如何准确的让鱼类产生趋或者避的行为。从生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对声音导鱼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声音导鱼的关键技术,包括鱼类趋避行为对声音的响应关系、鱼类声域的确定、鱼类声音信号的采集、鱼类声波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以及实际声场中声波的叠加技术等,并根据声音对鱼类诱驱作用的原理建立了一个声音导鱼的大坝模型,分析了大坝实现声音诱驱鱼的关键要素;展望了声音导鱼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保护的智能化发展迅速,对鱼类跟踪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传统的鱼类跟踪方法主要依赖于目视观察和标签追踪,存在效率低、应用范围有限、准确率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能够提供准确、客观、可扩展和自动化的跟踪方法。首先,介绍了鱼类跟踪技术的跟踪对象和4种深度学习鱼类追踪方法,分别是语义分割、实例分割、目标检测和目标分类。其次,介绍了鱼类跟踪技术如何获取鱼类轨迹与姿态、鱼类数量以及鱼类体长等鱼类目标跟踪信息。接着,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在鱼类疾病、鱼类摄食行为以及鱼类健康状态方面的应用,并从低对比度和纹理模糊、图像颜色失真以及遮挡和变形等3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的主要问题和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客观性,为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该技术有望在水产养殖管理、鱼类科学研究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中营养级鱼类下降了43%,高营养级鱼类增长198%。东部海域和南海的渔获物鱼类生态结构变化说明,就营养级水平而言,东部海域近海渔业资源呈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而南海则还未出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鱼类中新发现的免疫球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是最早产生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的脊椎动物之一。鱼类IgM作为鱼类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中最主要的免疫介质,目前已有较详细的研究报道。除此之外,近年来在鱼类还新发现了几个Ig,如IgD、IgW、IgNAR、IgZ和IgT等,笔者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鱼类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外界环境、营养水平、投饲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现代集约化鱼类养殖过程中,鱼类的投饲策略主要包含摄食节律、投喂量、投饲时间以及投饲频率等方面,是鱼类养殖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当饵料的营养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鱼类的生长需求时,将会导致鱼类的饵料系数升高;随着对鱼类投饲量的提高,其饲料系数又会显著下降;当对养殖鱼类投饲过量时,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台湾海峡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同时采用Steele模式估算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生产量;采用Cadima模式估算鱼类及其不同生态类群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分别为38.52×104t和44.34×104t,平均41.43×104t;Steele模式估算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5.31×104t和8.05×104t,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8.07×104t;Cadima模式估算鱼类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5.41×104t,中上层鱼类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96×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9.51×104t;1994年以来鱼类实际年渔获量在27.00×104t~40.01×104t,已连续11年超过了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1994年以来投入的捕捞力量为3702艘~5967艘福建标准机动单拖渔船,也连续11年超过了Schaefer和Fox2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3678艘福建标准机动单拖渔船,呈现捕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局面。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渔获量自1985以来连续19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中上层鱼类渔获量1998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鱼类的主要种群结构出现简单化、小型化和低龄化,生态学参数渐近体长L∞和渐近体重W∞趋小,个体生长曲率K加大,体重生长拐点tr提前,初届性成熟体长趋小,捕捞死亡系数提高和开发比率上升,资源明显衰退。必须加强对该渔场鱼类资源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捕捞力量的投入和渔获量的产出,以防鱼类资源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4.
环境缺氧(Hypoxia)及其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缺氧不仅会引起鱼类形态结构的改变还使其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对鱼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缺氧的因素、适应的类型及其对鱼类呼吸、摄食、生长和游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鱼类生理生态相关研究、渔业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阳际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3年,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北坡,江西省贵溪市最南端。为丰富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资料和配合该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7月和11月,采用传统方法对江西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鱼类18种,隶属于3目、9科、17属;区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共10种,占保护区鱼类总种数的55.56%。同时对各样点进行了鱼类多样性比较分析,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低海拔处鱼类种类较高海拔处丰富,其多样性在时间上夏季高于冬季;并根据鱼类资源现状,从5个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6.
裂腹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腹鱼类是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其共同特征是腹部肛门附近具有特化形成裂隙的成排鳞片。裂腹鱼类为冷水性鱼类,其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分布和生活史对策,裂腹鱼类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裂腹鱼类生物学(年龄、生长、食性和繁殖)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军  吴天星 《水利渔业》2006,26(6):30-31
鱼类消化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着重讨论了鱼类食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饵料和环境温度因素对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深入了解影响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因素,对人工饵料的优化和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也因此受到危害。从鱼类生长发育、性分化和繁殖等方面论述了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及其种群的影响,探讨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对于保护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水体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质不断受到污染、鱼类生态遭到破坏,研究开发塔里木河流域土著鱼类迫在眉睫.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先后数次对塔里木河流域优势七著鱼类--叶尔羌高原鳅的生活习性、周期洄游习性、生长繁殖习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详细的观察研究,并随机取168尾,解剖其肠道,观察内容物.其结果显示:塔里木河流域优势土著鱼类--叶尔羌高原鳅具有底栖生活、周期性洄游、择地产卵繁殖、摄食凶猛等生物学特点,是以动物蛋白质为主的偏肉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20.
鱼类的生长激素基因在鱼类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就鱼类生长激素基因(fGHG)的分离、活性检测、结构、分子克隆及在体外表达与基因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