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1999年3月 ̄5月和8月,通过对益阳农科所湘云鲫混养池所采水样浮游生物进行镜检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浮游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施肥后浮游植物在第3天达到高峰,而浮游动物在施肥后持续增加,直至第5天达到高峰,同时浮游生物的组成与数量随不同季节而变化。施肥前后,水中浮游生物的优势种群与数量呈现一定差异。周期性施肥,能使得浮游生物高峰期持续下去,而且,其优势种群的高峰也能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2.
鱼类的生长激素基因在鱼类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就鱼类生长激素基因(fGHG)的分离、活性检测、结构、分子克隆及在体外表达与基因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FIASCO法筛选鳜鱼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构建鳜鱼(Siniperca chuatsi)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微卫星DNA序列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鳜鱼基因组DNA经Mse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200~800 bp的片段与MseⅠ接头连接,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C)8、(CT)8、(AT)7、(GATA)8、(GATT)7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变性洗脱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然后克隆到pGEM-T载体上,转化至DH5α中,首次成功构建鳜鱼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对其中1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60个(60%)含有微卫星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umber:DQ789247~DQ789306)。成功设计了47对鳜鱼微卫星引物,并合成21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18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FIASCO法能有效提高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效率。本研究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鳜鱼遗传背景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并将为鳜鱼基因组结构分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基因的定位等研究提供候选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4.
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进行黄鳝微卫星标记筛选并将其应用于黄鳝性别差异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黄鳝基因组DNA经酶切、微卫星核心序列探针杂交、T载体连接并转化至DH5a中,构建黄鳝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75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发现其中20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利用软件成功设计了15对微卫星引物,经过黄鳝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筛选8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并对黄鳝3种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扫描,结果显示:在8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6.375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0.001 2~0.603 3;黄鳝雌性表型群体、间性表型群体、雄性表型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637 1、0.696 9、0.734 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5 6、0.641 6、0.685 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在黄鳝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发生了改变,它们可作为黄鳝遗传背景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麦瑞加拉鲮与露斯塔野鲮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传统的形态学测定方法对麦瑞加拉鲮鱼简称麦鲮可数可量性状进行测定。并采用饲养实验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食性、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麦鲮鱼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麦鲮与露斯塔野鲮有一定的种群差别,但其生长快、食性杂等生物学特性使其在池塘养殖增添混养品种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斑点又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丁(Tinca tinca)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消化道由食道、肠和肛门组成。食道肌层发达。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杯状细胞丰富,黏膜皱褶多且长,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环肌层厚度分别约为20、28、19μm,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67、29、38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黏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8.
以鳜(Siniperca chuatsi)基因组DNA为试验材料,研究MgCl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3个反应参数对微卫星PCR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合鳜微卫星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结果表明,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dNTPs、Taq DNA聚合酶3个参数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2 mmol/L、0.2 μmol/L和0.04 U/μL.PCR反应程序为94℃变性5 min,94℃30 s,56℃ 1 min,72℃ 1 min,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 min.  相似文献   
9.
3种鳜属鱼生长激素基因差异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鳜(Siniperca chuatsi)、大眼鳜(S.kneri)、斑鳜(S.cherzeri)生长性状差异与基冈差异间的联系,以3种鳜野生群体为材料,采用PCR-SSCP分析及测序方法,对3种鳜野生群体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生长激素(GH)基因的差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生长激素基因5'侧翼区至第2外显子区域检测到4种多态型,均为群体特有多态型;在第2内含子3'段至第3内含子5'段区域检测到5种多态型,其中3种为群体特有多态型;在第4外显子至第5外显子5'段区域及第5外显子3'段至3'侧翼区均检测到4种多态型,均有3种为群体特有多态型.对各多态型编码区的分析表明,斑鳜与鳜、大眼鳜在GH第150位氨基酸位点存在差异.在该位点,斑鳜编码蛋氨酸(M),鳜、大眼鳜均编码亮氨酸(L).各区域多态型共组合成9种GH基因型,3种鳜间无共有基因型.GH基冈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8598,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斑鳜GH基冈遗传多样性高于鳜和大眼鳜.3种鳜属鱼GH基因相似度比较结果显示,鳜与大眼鳜的相似度最高,鳜与斑鳜的相似度最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GH基因差异进行鳜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