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寻求有效的促进鼻窦手术术腔上皮化的治疗方法 ,研究丝裂霉素在术腔粘膜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0 .0 5 %丝裂霉素棉片局部填塞右鼻窦术腔 3次 (每周 1次 ) ,对比观察 78例双侧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的双侧术腔粘膜发生囊泡、息肉、肉芽粘膜病变以及术腔上皮化情况。结果 :78例患者右鼻窦术腔不出现粘膜病理性改变 1 6例 (2 0 .5 % ) ,1 6周以上未完成上皮化 7例 (9.0 % ) ;对照组 (左侧 )分别是 2例 (2 .6 % )及 2 8例 (35 .9%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丝裂霉素对减少术腔粘膜病理性改变 ,促进粘膜向良性转归具有积极作用 ,并且缩短术腔上皮化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126例ERCP术后患者,63例术后置鼻胆管引流(ENBD组),与63例未行鼻胆管引流(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2、24h血清淀粉酶值和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ENBD组术后2、24h的血清淀粉酶值分别为(178.6±76.3)和(248.3±74.2)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2.8±132.7)和(436.5±103.2)U/L(P〈0.01);ENBD组的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7.9%、0%,对照组则分别为23.8%和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BD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摘除的手术效果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收治的21例经鼻内镜手术摘除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骨化纤维瘤、2例鼻中隔乳头状瘤及2例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经术腔冲洗、换药,窦腔上皮化良好,未见肿瘤复发。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及1例鼻腔筛房低分化鳞癌手术完整切除;1例上颌窦平滑肌肉瘤大部分切除,内镜术后第2周窦腔黏膜水肿消退后予放射治疗,随访2 a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的综合治疗,是鼻腔鼻窦绝大多数良性肿瘤和部分恶性肿瘤的可选择径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对20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施行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6个月。术前和术后进行鼻塞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及下鼻甲黏膜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191例患者自觉鼻塞症状获得改善。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鼻内镜检查评分为(1.08±0.23),明显低于术前的(2.77±0.65)(P〈0.01)。术后6个月鼻塞VAS评分:左侧为(37.0±8.3)%,右侧为(40.3±11.0)%,均明显低于术前[左侧为(68.3±8.0)%,右侧为(72.1±9.5)%](P〈0.01)。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对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损伤小,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浅筋膜瓣在乳突根治术填塞术腔及重建外耳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慢性中耳炎患者39例,采用颞部皮肤竖切口制作颞浅筋膜瓣,用以填塞乳突术腔并与外耳道皮瓣共建外耳道,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耳内创面明显缩小,术后干耳时间为3~4周。25例随访2~5年,外耳道形态、大小与术前相似,鼓室无炎性渗出或上皮堆积,未发生乳突炎。结论颞浅筋膜瓣可以用于乳突术腔填塞并协助外耳道成形,保护颞浅血管和乳突轮廓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可乐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冲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黏液促排剂、鼻腔收敛剂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感染治疗。术后5 d,观察组采用鼻可乐进行冲洗,冲洗液主要成分为海盐、柠檬酸和枸橼酸钠等;对照组采用善邦鼻腔冲洗器进行治疗,以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104 U为冲洗液,均2次/d,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鼻黏膜的恢复情况和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冲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鼻腔粘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采用鼻可乐冲洗,有利于患者鼻黏膜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鼻闻和鼻腔手术后的止血,以往多采用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填塞,但这些传统的填塞止血往往造成患者低通气、咽子痛和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作者从1994年以来采用充气式鼻气囊填塞止血法卜’,治疗鼻咽和鼻腔术后出血患者10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本组107例中,男62例,女45例,年龄23~75岁;其中鼻衄病人48例,鼻中隔手术后25例,鼻息肉术后34例。1.2材料选用国产充气式鼻气囊硅胶导管(江苏如某市华夏硅玻塑厂生产)。气囊有两忡:一种为中间有通气道并接有1个可充气囊的硅胶导管(前鼻腔填塞用);另一种为中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60例鼻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的鼻腔出血行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对照组的鼻腔出血单纯行凡士林纱条填塞.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鼻出血鼻内镜下电凝后1周内再出血发生率为0,随诊半年后无1例发生再出血;对照组行凡士林纱条填塞后1周...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用单管引流、大网膜填塞、双管引流加术后抗生素冲洗处理脓腔三种疗法治疗89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例。单管引流组34例,治愈率91.2%,平均住院时间27.8日,体温降至正常平均9.4日;大网膜填塞组37例,治愈率94.6%,平均住院16.7日,体温降至正常平均6.3日;双管引流加术后灭滴灵冲洗组(双管引流组)18例,治愈率100%,平均住院17.8日,体温降至正常平均5日。三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别( P>0.05),,但单管引流组比后两组住院时间长( P<0.01),体温恢复慢(P<0.01和P<0.05)。提示单管引流组疗效较后两组差;大网膜填塞组与双管引流组疗效比较基本一致,但双管引流更为实效。讨论了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和经腹切开引流的问题,认为目前后者仍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0.
血竭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 perchlorate.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四甲基偶氟唑(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和细胞周期。结果:MTT法显示Dp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增高、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1)。FCM检测增殖指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结论: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音乐干预对行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炎患者的效果。方法行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炎患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还采取了音乐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状态焦虑评分、睡眠效率值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的状态焦虑评分明显降低,睡眠效率值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32±2.92)d,对照组为(9.69±3.47)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音乐干预不仅可改善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炎患者的状态焦虑,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术(下称鼻内镜术)后使用复方鹅不食草冲洗剂对鼻腔冲洗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治疗组用鲜鹅不食草加味制成的复方鹅不食草鼻腔冲洗剂对术后鼻腔冲洗,对照组术后使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16万单位和地塞米松5m g冲洗,观察鼻内镜术后6个月的疗效。结果:鼻内镜术后6个月,治疗组治愈3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愈21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治疗组患者粘膜愈合的时间和鼻内镜平均复查次数分别为(52.3±14.9)d和(4±2)次,对照组分别为(85.5±18.7)d和(8±2)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采用复方鹅不食草鼻腔冲洗剂对鼻腔冲洗的总有效率优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液冲洗鼻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CRS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克拉霉素+0.9%氯化钠溶液冲洗鼻腔+氨溴索口腔崩解片)和观察组(克拉霉素+0.9%氯化钠溶液冲洗鼻腔+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各60例,连续治疗12周,采用:(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其症状;(2)鼻内镜观察评估鼻腔病情;(3)鼻窦CT评价病变范围。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8周治疗后,其症状VAS评分、鼻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周治疗,流涕、鼻塞、头痛及鼻内镜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内服治疗CRS方法简单、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LASEK术中去瓣与留瓣的临床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中角膜上皮瓣的保留与否对术后视力恢复、疼痛、角膜愈复、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接受LASEK近视矫正手术患者263例,术中随机保留一眼角膜上皮瓣者为留瓣组,而去除一眼角膜上皮瓣者则为去瓣组。于术后第1、3、5、7d,2周、1、3个月和6个月复查,观察记录包括裸眼视力、眼痛、角膜上皮愈复、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均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瓣组术后眼痛刺激症状好于留瓣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复时间亦短于留瓣组(P〈0.05)。结论:LASEK中去除角膜上皮瓣不影响矫正视力,且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酮Ⅱ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天然药物丹参酮Ⅱ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以期寻找新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有效药物。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流式细胞术(FCM)和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ⅡA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特异性荧光染色法检测凋亡指数,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P〈0.01)。结论;丹参酮Ⅱ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直肠癌术后脾胃气虚证患者行FOLFOX-7化疗期间联合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对化疗增效和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直肠癌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后观察组行FOLFOX-7化疗联合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对照组单纯行FOLFOX-7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指标,记录毒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ty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肿瘤生物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腹胀、神疲、纳呆、便溏及中医证候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7.14%和8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及CD3+/CD4+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aF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及中性粒细胞降低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FOX-7化疗期间联合加味四君子汤用于直肠癌脾胃气虚证TME术后治疗,能显著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这可能与加味四君子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5例行鼻内镜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循证组48例及常规组47例,分别于术后实施基于循证护理的鼻腔冲洗及常规鼻腔冲洗。使用舒适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冲洗前及冲洗12周时患者舒适度,使用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评价患者生存质量,使用CT Lund-Mackay评分法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评价患者鼻腔冲洗效果。结果 冲洗前2组患者VAS、SNOT-20、CT Lund-Mackay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冲洗12周时VAS、SNOT-20、CT Lund-Mackay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较冲洗前均明显改善(P<0.05),循证组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近期综合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实施基于循证护理的鼻腔冲洗,不仅可改善患者舒适度,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近期综合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额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术治疗额窦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额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术治疗额窦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额窦骨瘤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鼻内镜检查额窦口开放良好,上皮化,额窦引流通畅,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额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术能够完整切除额窦骨瘤,同时处理额窦内息肉、囊肿等病变,并能保护颅底、额窦后壁等重要结构免受损伤,是一种安全、效果好、较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口腔癌癌性转化过程中,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5g/kg)每周三次腹腔注射,记录癌变时间并于癌变2周后分别作超微结构及核仁组成区的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组诱癌时间较对照组(单纯诱癌不用丹参制剂)平均延长27.6天(P〈0.01),实验组上皮细胞分化较成熟,基底膜较完整,上皮下结缔组织内胶原纤维致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实验表明:调节微循环有可能改善上皮下结缔组织的健康状况及抗病能力,达促进上皮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HENE)被EB病毒(EBV)感染后,c-myc和p53表达的变化,以探讨EBV和这些癌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用EBV或EBV加TPA感染(简称E和ET组),分别用抗补体免疫荧光法(ACIF)和磁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检测EBV核抗原(EBNA)及癌基因c-myc和p53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10例入胚鼻咽上皮细胞波EBV感染后,EBNA全部阳性,c-myc、p53总表达和p53突变型的表达明显增加,E组阳性细胞分别为(39.4±16.8)%、(18.6±11.0)%和(11.6±2.0)%,ET组为(458±16.9)%、(7.4±2.4)%和(8.0±3.5)%,与不受病毒感染的对照组〔(0.0±0.0)%、(3.8±2.3)%和(3.6±2.1)%〕的差别,除ET组p53总表达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提示EBV感染鼻咽上皮,可导致某些癌基因的活化和表达增强,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