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考证,“工夫茶”的形成,至迟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乾隆年间的俞蛟,在其《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中对潮州“工夫茶”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为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之致”。“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皆制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当,用细火…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工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工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相似文献   

3.
潮州工夫茶源流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一、潮州工夫茶艺概说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1、选茶潮...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5.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7.
凤凰茶的生产始于何时,史无明文。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亡潮州,途经凤凰山时渴极思饮,随手摘下几片茶叶塞进嘴里,不觉津液顿生,甘香无比。从此凤凰山顶的这棵茶树便有“单丛宋种”之称。但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据地方志书记载,直至元代,潮州尚无大宗的茶叶生产。元代《三阳图志》曾对潮州不产茶而要纳茶税的怪现象愤愤不平,认为“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交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者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直至明代饶相的《茶山增城记》才有关于大埔产茶盛况的记载。嘉靖《潮州府志》则记载了饶平交纳贡茶的数量。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了饶平百花山、风凰山,大埔大麻、阴那山产茶的情况。大体上潮州种茶、饮茶之俗始于明而盛于清。清代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故有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之作。  相似文献   

8.
《农业考古》(1991年第二期《中国茶文化》专刊1)载:《“工夫茶”中有工夫》(彭世奖老师撰文),阅后颇有启迪,今就清代《清稗类钞》所述有关“工夫茶”作一补述。清代年间,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工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清稗类钞·其富翁嗜工夫茶》的一则故事,读来颇有雅兴。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人因过分嗜饮工夫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弄得家庭贫苦,沦为“乞丐”。后又以此“道”,又神奇般的重振家业。一句话,从工夫茶而“破家”,继之又以工夫茶而“兴家”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据载,潮州一富翁平日嗜饮  相似文献   

9.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11.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歌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是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剑花室诗集>中的一首茶诗,堪称工夫名器、茶意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雅堂先生文集>"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闽南、潮汕的功夫茶,它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茶道。《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如果有机会到闽南、粤东来,每到一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你的必先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功夫茶,似乎无茶不成礼。如果你不习惯,初饮这酱油般的浓茶,就会感觉如喝黄连汤,叫苦不迭,但继之而来的是舌根出香,喉底回甘,齿颊生津。倘若不稍加自控,巡回多家,饮过了头,恐怕要饥肠辘辘,醉倒如泥,此乃“茶醉”是也。  相似文献   

13.
茶具概述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00-108,126
一.茶具定义茶具就是饮茶的器具,古代也称为茶器或汤器。在古代茶具是指种茶、制茶的用具,如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所列嬴、灶、甑、杵臼、规、承、衤詹、芘莉、、朴、焙、贯、穿、育等,《茶经.三之造》中就说制茶工序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见上述14种都是采茶、制茶的工具。《茶经.四之器》记载的一些煮茶器具才是真正的茶具。如风炉、■、炭木过、火、钅复、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都是唐代煮茶的器具。又如…  相似文献   

14.
柏凡 《农业考古》2002,(4):287-289
清代陆次云品赏“龙井茶”后曾留下一段妙语 :“啜之淡然 ,似乎无味 ,饮过之后 ,觉有一种太和之气 ,弥沦乎齿颊之间 ,及至味也。”也许你会说 ,象这种品茶的感觉现在断然没有了 ,除非到茶艺馆 ,泡一壶香茶 ,似乎能品到一杯好茶 ,但已远无陆次云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了。喝好每一杯茶 ,这看似简单的事情 ,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如此艰难。其实 ,古人饮茶 ,既没有现代化的便利的泡茶器具 ,也不能说古代的茶比我们现代的还要品质优良 ,更不能说他们的冲茶技艺比我们更先进、更科学 ,只能说古人比我们更重视品茗的心境。古人以茶修德 ,品茶讲人品 ,…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16.
潮州朱泥壶     
前言潮州朱泥壶,其发祥地乃潮州枫溪区。置身于潮州工夫茶的核心区域,天天泡饮.习惯了,便也有点“熟视无睹”。引发笔者对工夫茶作出民俗学阐析,是在1990年6月应邀出席“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前夕,那时自立了一个主题:探索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稿成,投寄《孔子研究》。不久,便接到《孔子研究》主编辛冠洁先生亲笔复函云:“凌晨终审《孔子研究》本年度第三期稿,得读先生大作潮州工夫茶,甚喜。诚如大作所言,对于茶艺应作美学分析,且大作已是此种分析的佳篇,望继续研究,如有心得,请随时赐稿。”拙…  相似文献   

17.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王褒《僮约》一文,由于其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其”之句,在茶叶历史上曾被认为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茶叶已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有客来饮茶的习惯,并已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有的还认为当时已有专用的茶具。...  相似文献   

18.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读 1 8辑《中国茶文化专号》 ,见陈文华先生征联“人品即茶品 ,品茶即品人” ,不揣冒昧 ,拟之请审正。国富者民富 富民者富国。          ——— 安徽 李传轼小味犹茗味 味茗犹味水。          ——— 江西 方振川茶道也人道 道人也道茶。          ——— 江西 王广彬回文茶联征对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人民语言相通、血肉相连、习俗相似,品茗嗜好相同,闽台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同根同祖。台湾茶的栽培源于福建,台湾茶叶是嘉庆年间,从福建引进武夷茶苗,因环境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发育,始在亲朋中繁育传播开去,形成台湾名茶。清末连横在其《雅堂文集》对台胞饮茶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三州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以待客。”台湾人崇尚武夷茶,是他们豪华消费品。又说:“武夷之茗、厥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