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酸马奶中酵母菌5.8 S rDNA及ITS的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将两株从酸马奶中分离提纯的酵母菌,提取单菌株基因组DNA,用一对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 扩增它们的5.8S rRNA和ITS基因,连接入pMD19-T载体,克隆鉴定后,测定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合系统发育树及5.8 S rDNA和ITS的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J14和S33判定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酸马奶中传统的酵母菌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等鉴定方法,实验首次利用5.8S rRNA和ITS基因扩增和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ITS核酸序列分析鉴定海洋青霉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凌云  田黎  孙修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41-15742
[目的]利用ITS核酸序列对6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青霉菌的海洋真菌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6株样品的ITS序列进行克隆,并利用ClustalX1.83软件对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通过PCR克隆获得了6株样品的ITS序列,将结果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其他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6株菌株均属于青霉菌属。[结论]该6株菌株均属于青霉菌属。  相似文献   

3.
从健康的西藏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宽刺绢毛蔷薇(Rosa sericea Lindl.f.pteracantha Franch.)茎内分离得到的一株曲霉属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表明: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早期起为白色,后期深绿色,菌落反面为黑色;菌落边缘不规则,菌丝厚密而明显易辩,基部菌丝体厚密、具沟纹、絮状质地;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早期为白色,后期为黄绿色,菌落反面为黄色;菌落边缘不规则,厚密而明显易辩,基部菌丝体厚,平坦、具沟纹、絮状质地。2所分离出的菌株为无性型,此菌株的分生孢子梗基形态与模式菌株有区别。3通过相关文献查阅确定该菌株属于半知菌亚门曲霉属黄绿组真菌。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省蒙自市6个主要枣树栽培品种储藏期的腐烂果实表面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25株优势病原真菌,分别扩增得到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过对ITS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菌落形态特征,鉴定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葡萄座腔菌属(Neofusicoccum sp.)和脉纹孢菌属(Neurospora sp.)。  相似文献   

5.
贮藏苹果中展青霉素产生菌的分离及其ITS序列分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贮藏苹果中的展青霉素产生菌,并对其ITS序列进行分析鉴定。【方法】从贮藏库中苹果上分离展青霉素产生菌,采用真菌ITS区特异性引物对其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将分离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的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展青霉素产生菌的生物学分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分离得到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其中1号和8号菌株属曲霉属,其他8株属青霉属。在系统发育关系上,1号和8号菌为一个类群,其他8株菌属于一个类群。【结论】贮藏苹果中分离得到的10株展青霉素产生菌为青霉属或曲霉属菌株,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10株镰刀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镰刀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氯化苄法从分离的10株镰刀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法构建其与相关菌株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供试菌株分别位于系统发育树的3个分支上,7株与腐皮镰刀菌为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98.61%~100%。菌株F94与尖孢镰刀菌为另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100%。菌株F83和F97与Fusarium incarnatum为另一个分支。各分枝内序列相似性均较高,为97.61%~100%,而不同分枝间菌株序列相似性较低。[结论]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可为镰刀菌属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香菇子实体和培养料中分离污染真菌,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菌株基因组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测序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软件:MEGA5构建菌株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香菇栽培到储藏过程中主要污染真菌有木霉属(Trichoderma)、曲霉属(Aspergillus)、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节菱孢属(Arthrinium)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AC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5℃暗培养7d后,其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渐变成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光滑,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平均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近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均大小为(6.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和GPDH 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C01菌株与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模式菌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根据形态特征结合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AC01菌株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是国内首次在土沉香上发现该菌引起炭疽病.  相似文献   

9.
真菌病害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了研究水稻种子中真菌发生情况,对分离自水稻种子中的一株真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功能评价。在形态学鉴定基础上,以通用引物ITS1/ITS4对目标真菌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对比分析、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菌落培养特征、孢子形态特征观察,分离菌株S-51的形态特征与文献中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的描述极为相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目标真菌与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相近,相似率为100%;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雪霉叶枯病菌株在同一条分支上,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M. musae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ITS片段开展的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能够确定分离自水稻种子中的S-51菌株为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有丝真菌092902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典型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碳源同化及ITS序列3种鉴定方法.[结果]从形态方面,菌株092902与标准菌株黑曲霉As3.40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极为相似,初步判断菌株092902属于黑曲霉;从Biolog微生物鉴定仪碳源同化方面,鉴定结果是黑曲霉;从菌株ITS序列进一步确认菌株092902与NCBI数据库中黑曲霉相似率达到100%.[结论]从这3个方面共同对菌株092902作出鉴定,该菌属于黑曲霉.  相似文献   

11.
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079-5080,5086
[目的]为出芽短梗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出芽短梗霉,用YPD培养基培养菌丝体,显微成像获得菌丝微观形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区段(ITS区)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结果]ITS区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序列的长度为606 bp,与Genbank中短梗霉的同源率为98%~99%,与Aureobasidium pullulans wb 149、A.pullulans HK58-1(2)属于同一单独分枝;形态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培养成功。[结论]该研究采用经典与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了1株出芽短梗霉,为出芽短梗霉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结构特征,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并通过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命名为LB-1.LB-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散囊菌属很相似,主要表现为:菌落呈金黄色、 有同心环、 有放射性脊等,其ITS序列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的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LB-1菌株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结论]从六堡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LB-1为散囊菌属中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加工中,可为LB-1菌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大量繁殖,以增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3.
王舒  李汉骏  查美玲  付鸣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95-11597
[目的]对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刚果红平板染色法初筛和摇瓶发酵产酶复筛从农田稻草堆的土壤中筛选出可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菌株,并对其发酵产酶培养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优化,同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和18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1株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RSC1,发酵产酶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含1.3%CMC-Na,0.1%酵母膏和0.1%MgSO4时其产酶活性最高。对该菌进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丝状真菌RSC1与毛霉属真菌Mucor amphibiorum相似度为97%,故将该丝状真菌命名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结论]该研究鉴定了所分离纯化的菌株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该结果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药内生菌的分离及菌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和方法]分别采用5种培养基对山药根根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得到了10株内生菌,通过形态学分析其为4种微生物,16S rRNA比对分析确定其分属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未发现放线菌和真菌.[结果]表明山药内生菌极为单调.其中,能在山药浸出液培养基中大量产生多糖的菌株SS2的16S rRNA与模式菌株Erwinia pyrifoliae Ep1/96~T 最大同源性为97.1;.[结论]极有可能为新种.  相似文献   

15.
许鹏辉  邢顺林  段双全  张正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354-12356,12381
[目的]对西藏冬虫夏草寄生镰孢属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以从新鲜冬虫夏草体上分离得到了镰刀菌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菌株和孢子形态观察。[结果]此种菌株在大米培养基上生长茂盛,菌丝呈白色绒毛状,基质呈米黄色到粉红色;菌株在(18±4)℃条件下培养2周后,产生乳白色突起,里面有淡黄色的厚垣孢子,分大小2种孢子;通过安斯沃斯分类系统查阅分离到的菌株属于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属的一种;对菌株的大孢子观察发现有3种类型大孢子,而其中2种的形态比较特别,在安斯沃斯分类系统中未有描述。[结论]此次从西藏冬虫夏草上分离到的菌株,与查阅相关资料记载的镰孢属真菌结构有很大区别,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株产巴卡亭Ⅲ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产巴卡亭Ⅲ红豆杉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并筛选内生真菌35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菌株发酵物进行检测,并结合选择性离子质谱(MS)进行确认,从中获得1株能产紫杉醇前体物质巴卡亭Ⅲ的菌株Z-1;利用ITSrDNA通用引物对产紫杉烷类物质的内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结合菌落特征、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在未经诱导的情况下,Z-1产巴卡亭Ⅲ的量约为39μg/L;形态和分子鉴定分析判定Z-1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 sp.)真菌。[结论]该研究可为植物内生真菌产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种类多样性和产紫杉烷类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文雨  王丹  王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59-12761,12773
[目的]从土壤环境中分离出琥珀酸产量高,营养要求低的琥珀酸生产菌株。[方法]采用选择性较强的富集培养基结合溴甲酚绿快速筛选平板,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产酸的菌株,利用TLC法和荧光法分离出具有不同产琥珀酸能力的菌株,并进一步利用HPLC法定性、定量。[结果]菌落为圆形凸起,表面光滑,不透明,呈淡黄色,边缘锯齿形,菌体粘稠、边缘不规则,细胞大多数单个或成双成串出现,菌体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对菌株进行生化和16S rRNA分析确认为肠杆菌属。[结论]筛选得到的肠杆菌JLT9与其他菌株相比产酸量略低,但副产物较少,培养条件简单,JLT9菌株具有好的开发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禽6型副粘病毒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来自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的野鸭拭子中分离出1株禽6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 type 6,APMV6),进行了形态学、血清学、生物学和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对F和HN毒力基因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APMV6,命名为JL-127,基因组全长为16 236 nt,毒力基因进化结果表明,JL-127株与TW及FE株遗传关系较近,与HK株遗传关系较远.[结论]首次对我国野鸭源APMV6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