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欧拉羊的生产性能,强化欧拉羊的优良遗传特性,试验对半血野生盘羊与欧拉羊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体形外貌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欧拉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含1/4野生盘羊血统羊在体形外貌上与半血野生盘羊接近,初生~12月龄体重极显著高于欧拉羊(P0.01),杂种优势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半血野生盘羊和欧拉羊杂交F1代羊,即含1/4野生盘羊血统羊为素材,对含1/4野生盘羊血统羊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1/4野生盘羊血统羊早期生长发育快,体重与体尺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体尺与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37.758+0.431X3+0.529X1,R2=0.962。  相似文献   

3.
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盘羊与纯巴什拜羊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体形外貌、产肉性能和肉成分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纯巴什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在体形外貌上与野生盘羊接近,脂臀减少,有些母羊几乎没有脂臀,而毛质和毛色与巴什拜羊接近,早期的生长速度和强度,继承了巴什拜羊早期生长发育快的遗传特征,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繁殖性能逐步提高;杂交后代羊总脂肪比纯巴什拜羊减少3 870 g,瘦肉增加1 500 g,大腿肌厚和腰肌厚度各增厚0.5 cm,背部脂肪层减薄1 cm,腰部脂肪层减薄1.5 cm,脂臀减少85.3%,瘦肉增加15.0%;回交二代杂交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引入的半血野生盘羊种公羊在引入地区生长发育、体形外貌等的观测,分析其对引入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半血野生盘羊种公羊能适应甘南当地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行为表现正常,生长发育好,表现出体长背宽、臂部发达的外表特征,是甘南藏羊理想的杂交父本.2岁平均体重99.83±15.25 kg、体高95.66±2.38 cm、体斜长101.67±3.05 cm、胸围122.33±2.52cm、管围11.75±1.52 cm.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的脂尾形态特征以及脂尾大小对体尺指数的影响。以216只饲养条件相同、体况良好的75日龄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为研究对象,计算脂尾性状的变异系数,再根据脂尾性状采用R语言K-mean聚类分析方法对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进行分析,研究脂尾的分离分化情况,并用SPSS 19.0对回交二代各类型脂尾羊的7个体重体尺指数(体重、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体躯指数、肢长指数和胸指数)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分为4个类型:小尾型、中尾型、大尾型和肥尾型;肥尾型体长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体躯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和肥尾型胸围指数、胸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各尾型间的体重、管围指数、肢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回交二代的脂尾出现了性状分离,脂尾越大其体型越大,但体重无明显变化;结合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的体型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特点,大尾型和肥尾型在体型上更趋近于巴什拜羊,小尾型则在尾型上更趋近于野生盘羊。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的脂尾形态特征以及脂尾大小对体尺指数的影响。以216只饲养条件相同、体况良好的75日龄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为研究对象,计算脂尾性状的变异系数,再根据脂尾性状采用R语言K-mean聚类分析方法对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进行分析,研究脂尾的分离分化情况,并用SPSS 19.0对回交二代各类型脂尾羊的7个体重体尺指数(体重、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体躯指数、肢长指数和胸指数)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野生盘羊×巴什拜羊回交二代分为4个类型:小尾型、中尾型、大尾型和肥尾型;肥尾型体长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体躯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大尾型和肥尾型胸围指数、胸指数极显著大于小尾型(P<0.01),各尾型间的体重、管围指数、肢长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回交二代的脂尾出现了性状分离,脂尾越大其体型越大,但体重无明显变化;结合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的体型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特点,大尾型和肥尾型在体型上更趋近于巴什拜羊,小尾型则在尾型上更趋近于野生盘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马可·波罗盘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确定其等位基因数及核苷酸、氨基酸多态位点,以及与家养绵羊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方法对39只马可·波罗盘羊、159只塔什库尔干羊、72只藏绵羊、76只宁夏滩羊、36只柯尔克孜羊和26只多浪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对不同绵羊品种产生的差异等位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并对等位基因单倍型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马可·波罗盘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结果】 试验共获得66个MHC-DRB3等位基因,马可·波罗盘羊、塔什库尔干羊、藏绵羊、宁夏滩羊、柯尔克孜羊和多浪羊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14、12、12、4和1个。马可·波罗盘羊、塔什库尔干羊、藏绵羊、宁夏滩羊和柯尔克孜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等位基因序列中的核苷酸多态位点分别为74、76、45、49和25个,表明相较于藏绵羊、宁夏滩羊和柯尔克孜羊,马可·波罗盘羊和塔什库尔干羊的多态性更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和塔什库尔干羊MHC-DRB3基因均呈两支分化;马可·波罗盘羊、塔什库尔干羊和藏绵羊MHC-DRB3基因单倍型的相似性较高。马可·波罗盘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编码产物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生物学作用主要在细胞质中体现。【结论】 本试验确定了马可·波罗盘羊和5种家养绵羊MHC-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等位基因数及核苷酸、氨基酸多态位点,为进一步探究绵羊MHC-DRB3基因的调控机理及进化意义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与家养绵羊的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提取20只马可·波罗盘羊的基因组DNA,并对其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下载GenBank中野生绵羊和家养绵羊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阐明野生绵羊和家养绵羊遗传多样水平与起源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马可·波罗盘羊mtDNA Cytb基因全长1 140 bp,富含A、T碱基,含量为58.3%,存在10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4;存在122个SNPs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2.3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120个,均为两碱基突变,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090;平均核苷酸差异性(K)为23.826,表明马可·波罗盘羊mtDNA Cytb区单倍型和核苷酸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野生绵羊分为明显的三支,其中马可·波罗盘羊单独形成一支,且与盘羊西藏亚种遗传距离最近,与天山盘羊、蒙古盘羊遗传距离最远,而家养绵羊与摩弗仑羊亲缘关系较近,与盘羊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盘羊对家养绵羊起源进化贡献较低,支持摩弗仑羊可能是家养绵羊野生祖先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3条羊亚科动物线粒体DNA全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成功扩增了新疆天山亚种野生盘羊线粒体(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序列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号和2号盘羊mtDNA D-loop序列全长分别为1 070,1 169 bp;在检测的2个个体上共发现73个突变位点,其中有7个插入,50个转换,11个颠换,5个缺失,表明碱基的替换有明显偏倚;1号和2号新疆天山亚种野生盘羊mtDNA D-loop区核苷酸突变位点分别为35个和38个,核苷酸变异率分别为3.27%和3.25%。这一结果表明,新疆天山亚种野生盘羊群体线粒体D-loop区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同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新疆野生盘羊遗传资源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了解盘羊及其杂交后代(盘羊♂×欧拉羊♀)的遗传信息,为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24对微卫星引物,应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24只盘羊和24只杂交羊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24只盘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95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66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49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7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最多的是位点MAF70,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OarFCB193,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ILSTS11;在24只杂交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41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06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6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MAF70,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OarJMP58。从遗传学角度得出,盘羊和杂交羊遗传指标结果相近,试验所得数据可用于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盘羊及其杂交后代(盘羊♂×欧拉羊♀)的遗传信息,为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24对微卫星引物,应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24只盘羊和24只杂交羊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24只盘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95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66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49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7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最多的是位点MAF70,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OarFCB193,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ILSTS11;在24只杂交羊中,24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6.41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06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6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265,其中,等位基因数目、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的是位点MAF70,观测杂合度最高的是位点OarJMP58。从遗传学角度得出,盘羊和杂交羊遗传指标结果相近,试验所得数据可用于盘羊遗传资源评价及欧拉羊的复壮改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新疆绵羊的起源以及野生绵羊对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贡献,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野生绵羊与新疆地方家绵羊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塔什库尔干羊、巴什拜羊、哈萨克羊均起源A、B、C三个世系,与东方盘羊关系较近,而和田羊、阿勒泰羊单独聚为一类,可能为D进化支,且与盘羊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欧拉羊在河南县饲养历史悠久,群众认可度高,是早期经过野生盘羊和藏系羊不断杂交,繁育后形成的皮肉兼用型优质羊种,具有抗病力强,耐高寒,体格大,生长发育快,产肉量高,肉质鲜嫩无膻味,商品率高,行动敏捷,合群性强,耐粗饲,易饲养及皮张大,皮板厚,结实,柔韧性好,保暖性强等特点,是  相似文献   

14.
科技     
新疆巴什拜羊与野生盘羊杂交成功 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塔城地区畜牧科技人员将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进行杂交,培育出瘦肉型新品系绵羊,使巴什拜羊减肥,其肥尾巴变成了小尾巴。主持这项研究的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副教授决肯阿尼瓦什表示,杂种羔羊完全继承父本的瘦肉型和母本的产肉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欧拉羊在青海省河南县饲养历史悠久,群众认可度高,是早期经过野生盘羊和藏系羊不断密杂交,繁育后形成的皮肉兼用型优质羊种。具有抗病力强,耐高寒,体格大,生长发育快,产肉量高,肉质鲜嫩无膻味,商品率高,神经敏锐,行动敏捷,合群性强,耐粗饲,易饲养及皮大,皮板厚,结实,柔韧性好,保暖性强等特点,是皮肉市场中的上乘品。2005年在首届青海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展示会上被评为优质畜种。河南县依据欧拉羊生产性能特点,将作为产业化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IB基因(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以湖羊、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欧拉羊、产双羔欧拉羊母羊为研究对象,对试验群体的BMPR-IB基因CDS区597位点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在产双羔和产单羔的蒙古羊、欧拉羊中均检测到野生GG基因型、杂合突变GA基因型和纯合突变AA基因型,而湖羊只检测出GA、AA两种基因型。湖羊的优势基因型为AA,优势等位基因为A;产双羔蒙古羊、产双羔欧拉型藏羊、产单羔欧拉型藏羊优势基因型均为GA型,其中产双羔蒙古羊与产双羔欧拉藏羊优势等位基因为A,产单羔欧拉型藏羊优势等位基因为G;产单羔蒙古羊优势等位基因型为GG,优势等位基因为G。经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及χ~2适合性检测分析可知,产双羔与产单羔的蒙古羊、欧拉羊均处于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17.
对欧拉羊的外貌特征、生物学特征、生产性能等指标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其它绵羊比较,欧拉羊具有身高体大、肉嫩、生长快、适应高寒气候、耐粗放等特点。在高寒牧区进行培育、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的重组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rSP-A)对体外培养的绵羊肺炎支原体(MO)增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和40μg/mL)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的rSP-A添加于MO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平板菌落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对MO增殖的影响。平板菌落计数结果显示,巴什拜羊的3个rSP-A浓度组菌落数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8.35%(p>0.05)、23.04%(p<0.05)和40.03%(p<0.01);盘羊杂交羊的3个rSP-A浓度组菌落数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6.73%(p>0.05)、21.74%(p<0.05)和37.11%(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添加rSP-A培养4h后MO16SrRNA基因拷贝数降至最低,巴什拜羊3个rSP-A浓度组16SrRNA基因拷贝数比对照组下降了72.15%(p<0.05)、78.81%(p<0.01)、81.48%(p<0.01);盘羊杂交羊的3个rSP-A浓度组的MO16SrRNA基因拷贝数比对照组下降了26.26%(p>0.05)、76.62%(p<0.01)、80.83%(p<0.01)。研究表明,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羊的rSP-A对体外培养的M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品种羊SP-A蛋白在抗MO感染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盘羊杂交羊易感MO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100只欧拉羊的血清酯酶(ES)多态性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不同ES型欧拉羊的15项血液指标。结果发现:①欧拉羊的ES位点有ESA和ESa两种表型而呈现多态性;②ES表型受一对等位基因ES^A和ES^a的控制,ES^A对ES^a呈显性,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5490和0.4510;③欧拉羊ES位点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均质度指数分别为0.4935、1.9744和0.0129;④不同ES型欧拉羊15项血液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不同品种羊的重组干扰素刺激基因15(IFN-stimulated gene,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影响的差异,试验比较了5种浓度的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培养的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盘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1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添加巴什拜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4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各种浓度的杂交羊ISG15组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盘羊和巴什拜羊的重组ISG15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有效地刺激淋巴细胞转化,且随蛋白浓度的增加对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增强,而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