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取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对配合饲料的酶解效果以及酶解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饲料经植酸酶酶解后,无机磷含量增加了6.1%~47.2%,平均增加了25.9%;植酸酶酶解的最适条件为:55℃,pH4.6,作用时间为80分钟。饲料经纤维素酶作用后,葡萄糖含量增加了36.7%-80.7%,平均增加了54.8%;在50℃,pH5.0,作用时间为80分钟时,纤维素酶的酶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及磷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1000IU/kg、2000IU/kg、3000IU/kg的植酸酶以及2%Ca(H2PO4)2,以不添加外源磷及植酸酶组为对照,研究以植物蛋白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磷消化率的影响。40天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Ca(H2PO4)2,能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饲料中添加1000IU/kg植酸酶组的南美白对虾增重率达到最高,但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差异。饲料的磷消化率在2%Ca(H2PO4)2组达到最高,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00IU/kg植酸酶即能有效改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磷利用率,降低磷排泄。  相似文献   

3.
在月鳢配合饲料中添加螺旋藻粉进行养殖试验,2%添加组与对照组和3%添加组比较,个体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48.5%和40.5%,饲料系数分别降低26.7%和24.5%,差异显著;3%添加组仅比对照组个体增重提高5.7%,饲料系数降低2.8%,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甜菜碱对鲤鱼诱食促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诱食剂甜菜对鲤鱼生长的影响。在鲤鱼饲料中添加0.0、0.1、0.3、0.5、1.0%的甜菜碱,试验用鱼体重为75.2%-82.7%,在1立方米的网箱中进行试验,试验期水温为18-24℃。结果表明,添加甜菜碱的各组日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6.77、19.55、21.80、24.81%。添加甜菜碱的各组饵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2.93、9.54、11.30、15.06%。0.3-1.0%甜菜碱的添加量对鲤鱼有显的诱食促生长作用,并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从经济效益方面,0.3%的添加量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添加量为每公斤饲料20、40、60、80mg,与无添加维吉尼霉素的基础饲料进行生长比较试验,经32天投喂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添加量为40mg/kg,此添加量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34.13%,饲料效率提高13.04%。  相似文献   

6.
《内陆水产》1990,(5):30-30
一、酵母饲料酵母含蛋白质46~65%,营养丰富。国外应用酵母来取代大部分或全部鱼粉喂鱼,效果显著,其作用已得到肯定。用豆粉饲料添加酵母,可大幅度降低鱼粉的用量。酵母中,赖氨酸占其所含蛋白质的4~7.8%。  相似文献   

7.
肖懿哲 《内陆水产》2005,30(4):22-23
配制等氮(蛋白质含量41%)和等能量的(11.2MJ/kg饲料)的半精制中华鲟饲料,以等量混合的海水鱼油、豆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设0、2%、4%、6%、8%和10%共6种添加浓度。试验周期为25d。结果显示: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效率以及以脂肪含量7.6%~9.6%的饲料为最佳,考虑到饲料成本,建议把中华鲟饲料脂肪的最适量设定在8%左右。  相似文献   

8.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芬  郑松勇 《水产科学》1994,13(5):12-14
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贾芬,冯德庆,刘建,林刚,郑永标(福建神州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350003)郑松勇(厦门水产学院361000)关键词:赤点石斑鱼,配合饲料,营养成分石斑鱼(Epinephelussp.)是沿海夏秋季钓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又是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饲料行业也迅猛的发展起来,对植酸酶在虹鳟饲料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植酸酶能水解植酸最终释放出无机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水产动物对植物原料中磷的利用率并减少粪便中磷的含量。植酸在中性pH值条件下,具有极强的螯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两种酶制剂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两种不同酶制剂添加于鳖饲料中进行养殖试验,试验共分A.B、C、D和E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C组和D组为酶制剂Ⅰ,添加量分别是0.1%、0.2%和0.3%。E组为酶制剂Ⅱ,添加量是0.2%。通过对71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B组、C组和E组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0.9%、29.6%和27.0%。而D组的日增重率反而比对照降低21.7%。结果还表明,酶制剂添加于鳖饲料能增强鳖的抗病能力,但会导致饲料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对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异常行为进行识别并及时报警有助于提高点带石斑鱼存活率,减少养殖过程中人力损耗。在养殖水体中氨氮、温度、p H等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人工调节水体溶氧浓度以获取点带石斑鱼正常与异常状态下的图像,对采集到的图像使用前景提取、二值化、开运算、中值滤波等方法进行处理后,选取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下2张图像进行差分运算,以得到2种状态下鱼口面积差图。利用鱼眼形状获取鱼眼中心坐标,由此剪裁出只包含鱼口的目标图像。根据鱼口面积判断鱼口张、闭状态与时长,若鱼口持续张开2 min,视为鱼类出现异常行为并进行报警。利用50条大小相近的点带石斑鱼对实验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方法能有效识别点带石斑鱼的异常行为。该方法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促进水产养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13.
根据石斑鱼仔稚鱼的营养需求,精选原料,筛选配方,研制出石斑鱼仔稚鱼微粒子配合饲料,通过测定其散失率和沉降速度,筛选出较适宜的粘合剂配方为褐藻胶1.5%,胶原蛋白3.5%混合使用。分析石斑鱼仔稚鱼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其n3HUFA组成占19.4%,与小球藻轮虫的20%~28%非常接近;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合理。所研发的饲料安全限量符合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第20d到第45d,投喂微粒子配合饲料的点带石斑鱼鱼苗成活率3.3%,优于对照组的3.1%。  相似文献   

14.
4种石斑鱼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莲  刘楚吾 《水产科学》2004,23(11):16-20
采用9个引物,对湛江沿海野生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及黑边石斑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及黑边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Dij)分别为0 4009(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0 4805(蜂巢石斑鱼-点带石斑鱼)、0 5703(蜂巢石斑鱼-黑边石斑鱼)、0 4409(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0 4561(鲑点石斑鱼-黑边石斑鱼)及0 4729(点带石斑鱼-黑边石斑鱼);用UPGMA法对这4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可知,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首先聚在一起(0 4009),而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聚在一起(0 4611),最后,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再与黑边石斑鱼聚在一起(0 4951)。在所研究的类群中,蜂巢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活菌制剂,以闭路内循环方式净化水质,养殖点带石斑鱼。试验结果表明:3种活菌制剂对NH4 -N的降解率分别为:NMX菌39.0%,科恩菌30.5%,EM菌20.4%;对NO2--N的降解率分别为:NMX菌45.7%,EM菌40.4%,科恩菌13.6%。活菌制剂不仅能调节水质,而且还能促进养殖个体的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NMX菌、科恩菌和EM菌试验组日增重分别为5.5 g/尾、5.1 g/尾、4.9 g/尾,而对照组为3.9 g/尾;相应饵料系数分别是1.00、1.02、1.02,对照组为1.06。  相似文献   

16.
The Malabar grouper Epinephelus malabaricus is an important candidate species for commercial aquacultur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n nature, this species requires more than 10 years to change sex from female to male and have active spermatogenic tissues in the testis. Thus,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a means of producing sperm for seed produc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rtificial sex change in underyearling E. malabaricus . Female E. malabaricus with immature ovaries at 144 days post-hatch (DPH) were fed a diet with 17α-methyltestosterone (MT) at 50 μg g−1 diet for 6 months. Sex change occurred in most of the treated fish, which had testis with all stages of spermatogenic germ cells including spermatozoa. In contrast, most of the control fish had immature ovaries. These results, which reveal that germ cells in the underyearling grouper ha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spermatozoa in response to exogenous androgen, demonstrate that sex change can be artificially induced during ovari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低盐度胁迫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酶、抗应激酶及幼鱼存活率影响。实验设计了28.23、22.56、17.57、12.67和7.71等5个盐度梯度,实验鱼共40尾(体重20±2.32g),先放入盐度为28.23的水体中驯化10d,然后按以上梯度逐级淡化,在每个盐度梯度维持3d后取样,测定消化酶和抗应激酶等指标,并观察其活动和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胃和肠_的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随盐度梯度的下降显著降低(P〈0.05);肝脏、肌肉和肾脏的SOD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上升趋势,肝脏、肌肉和肾脏的CAT和GSH—Px活力随盐度梯度下降呈降低趋势;鱼的活动能力从盐度梯度为17.57时开始下降,12.67时即出现幼鱼死亡现象,盐度梯度下降到7.71时,幼鱼在12h内全部死亡。说明低盐度胁迫将会严重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消化能力并导致鱼体自由基代谢紊乱,应激增强,最终将影响幼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8.
点带石斑鱼的核型、C带、Ag-NORs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邹记兴 《水产学报》2005,29(1):33-37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NORs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2n=48,核型组成为48t,NF=48,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在最小一对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其染色体臂之间,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3)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核仁的数目为1~4个,1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最高,多达55%,4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占2%;(4)50%有丝分裂中期相能观察到Ag-NORs,Ag-NORs主要出现在第24对同源染色体上,第5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观察到,但其它染色体上则没有;(5)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4个,出现4个Ag-NOR~的频率最低(6.8%),出现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58.1%);(6)第24对同源染色体近着丝粒的臂内具次缢痕,是A乎NORs所在的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即Ag-NORs与C带强阳性呈现严格的同步对应;(7)点带石斑鱼所有染色体着丝粒为阳性C带,而且第24对染色体几乎整个染色体臂都呈C带阳性,着色强度与该对染色体上的着丝粒C带相同。最后讨论了核型演化规律和Ag-NORs、C带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_1)、2次/d(F_2)、3次/d(F_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84 d后采样。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0~28 d、29~56 d和57~84 d三个阶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0~28 d和29~56 d阶段F_2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57~84 d时F_2组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0~28 d阶段F_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29~56 d和57~84 d阶段F_2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无显著差异(P0.05)。28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56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无显著影响(P0.05);F_1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高于F_3组(P0.05),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3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_1组(P0.05),F_1组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2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84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T-AOC和MDA无显著影响(P0.05);F_2组血浆T-SOD、CAT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血浆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8.99±5.32)g的点带石斑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