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个商业化栽培羊肚菌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多孢分离及组织分离2种方式分离菌株,并利用冬闲蔬菜大棚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3个羊肚菌菌株均鉴定为六妹羊肚菌。2种分离方式下,六妹羊肚菌HY8后代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菌株HA1和HY5。菌株HY8多孢分离后代菌株产量明显低于组织分离菌株,而菌株HA1和HY5多孢分离菌株产量略高于组织分离菌株。说明六妹羊肚菌不同菌株的大田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分离方式的后代菌株产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羊肚菌生产中选择表现优良的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平菇(农平8l号)孢子,培养孢子获得双核异核菌株。随机选育4个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子实体颜色及形态特征都有变化。诱变的菌株生长速度普遍快于对照菌株,诱变的菌株生长势普遍好于对照菌株,诱变后各菌株生长发育比对照都快,其中1号生长最快。出菇结果表明各诱变菌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快,出菇早,1号比对照提前12 d,其中以1号菌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试验对航天菌株与地面对照菌株进行了比较,主要进行了拮抗试验、菌丝生长速度试验及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航天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航天菌株的产量均比原始菌株高且早熟。航天诱变为选育金针菇优良菌株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石敏 《长江蔬菜》2013,(18):95-97
来自茭白正常膨大肉质茎的黑粉菌(M—T菌株)经5kGy和10kGy 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获得耐40℃的耐热突变体(H—T菌株)各10个菌株,而来自灰茭的黑粉菌(T菌株)未观察到耐热突变体。对3种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T和T菌株均不能在32℃及以上温度生长;15~28℃范围内,H—T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T菌株,后者又显著快于M—T菌株;相对于最适温度下的延滞期,显著延长延滞期的临界温度分别为15℃(M-T菌株)、20℃(T菌株)和20℃(H-T菌株)。因此,H-T菌株与M-T菌株的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豫南地区生产上栽培面积较大的6个普通平菇菌株及2个脱毒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选出了当地当季的适栽菌株:9月初栽培,以灰黑色菌株平菇99为主,搭配灰白色菌株新831;秋冬季节栽培,以灰白色菌株豫平6号为主,搭配灰黑色菌株平菇99;对于脱毒菌株不能盲目引种。  相似文献   

6.
米青山 《食用菌》2007,29(4):20-21
试验比较了来自不同地区的9个菌株,结果表明:4个供试菌株产量较高,其中特白33菌株、7号菌株和5号菌株在1%水平上显著优于CC944对照菌株,生物转化率分别高于对照菌株46.6%、33.9%和15.5%。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研究羊肚菌单孢菌株与多孢菌株的出菇产量差异,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的M-90、M-925、M-1080菌株和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的MT-7菌株为对象,用孢子分离法纯化获得单孢菌株,并由不同的单孢菌株2~3个组合获得多孢菌株,分别进行大田栽培出菇试验,记录和分析栽培出菇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结果显示:所有菌株中以单孢菌株D7产量和质量表现突出;产量总体表现较好的D菌株的多孢菌株与单孢菌株产量差异大,有多孢减产的趋势;而可正常出菇的单孢菌株A4、A10、A8构成的多孢菌株C14+A8和A10+A11未出菇,推断育种或菌种生产中多孢菌株的出现可能对产量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桑黄菌株为试材,采用航天诱变的方法,通过多代分离、纯化得到109株诱变菌株。对诱变菌株编号后培养,通过宏观菌落观察、微观菌丝比较和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出47株桑黄诱变菌株,比较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H0母种生长速度,发现9株诱变菌株的速度显著大于出发菌株。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方法比较菌丝生物量,优化桑黄液体发酵菌丝黄酮的提取工艺后比较诱变菌株的黄酮产量,以期为桑黄航天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诱变菌株H68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菌丝黄酮产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特点。经鉴定,H68属于桑黄孔菌属,GenBank登陆号MN153566.1,同源性99.85%,判定为出发菌株H0的航天诱变株。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平菇杂优1号和鸡腿蘑Cc-1的保藏菌株、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的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分别将3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两两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组织分离菌株和多孢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间菌丝生长速率、密度、色泽及现蕾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任意两菌株间均无拮抗。与保藏菌株相比较.鸡腿蘑多孢分离菌株在产量上有正负两种效应。而组织分离菌株增产均在10%以上。平菇所有分离菌株的子实体形态特征及产量均不如保藏菌株。  相似文献   

10.
试验对从河南省不同香菇栽培基地分离得到的8个香菇菌株进行区别性鉴定,获得5个特异菌株,并对5个特异菌株开展了ISSR遗传差异分析比较。结果显明,菌株L4在菌丝长势、生物学效率等方面优于其他菌株,可以作为当地的主栽菌株。  相似文献   

11.
黄水珍 《食用菌》2011,33(2):22-22,28
比较不同来源菌株母种菌丝生长及杂菌污染情况、不同菌株满袋期、现蕾期及采收期、不同菌株菇体特点及不同菌株生物学效率,筛选出适宜闽北气候条件下栽培的花脸香蘑菌株。  相似文献   

12.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猴头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大学食药用真菌研究所保藏的猴头(Hericium erinaceus)He001菌株为试材,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共获得273株再生菌株,初筛获得14株再生菌株与出发菌株有明显拮抗现象,进一步筛选出8株再生菌株菌丝长速优于出发菌株,并通过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该8株菌株进行菌种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8株菌株共检测到4谱带,分布于迁移率在0.41~0.59之间;H035与出发菌株的联合系数为0.33,与He001遗传差异最大;同时它在栽培常用培养基上长速优于出发菌株,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因此初步认定其为优良的再生变异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豫南地区冬季栽培的平菇菌株,栽培比较10个不同来源的平菇菌株,考察其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K6菌株综合性状优于试验地主栽平菇菌株4195、灰美2号、平菇99,可作为豫南地区冬季栽培的主推菌株;V9、驻研1号菌株综合性状次于4195、灰美2号、平菇99菌株,可作为搭配菌株。  相似文献   

14.
闫静  周祖法  朱徐燕 《食用菌》2012,(4):19-19,22
比较三个金福菇菌株在含40%的菌糠料上的菌丝生长情况和生物转化率,结果表明:1号菌株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280cm/d,菌丝洁白、浓密。2号菌株菌丝生长缓慢,生长势弱,而且污染率高达12.3%。3号菌株菌丝生长情况介于1、2号菌株之间。但是从生物学转化率看,三个菌株生物学转化率均在90%以上,而且三个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1号菌株是比较适宜利用菌糠料栽培的金福菇菌株。  相似文献   

15.
以长根菇和鸡菌为亲本进行属间不对称融合研究 ,从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得到能够双核化的单核无锁状联合的菌株 2 0株。栽培结果显示 ,这类菌株不能形成子实体 ,且菌株间菌丝的生长差异显著。但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 ,单核菌株均可双核化形成双核菌株 ,双核菌株具有出菇能力 ,菌株间子实体颜色、菌柄着生方式及菌丝生长速度等与亲本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组织分离与多孢分离菌株拮抗与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拮抗线出现 ,在产量上和出菇率上存在差异。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形成了拮抗线 ,并且在出菇率和产量上差异较明显。但组织分离和多孢分离菌株与原始菌株在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一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对7个榆黄蘑菌株的菌丝体与子实体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菌丝体阶段6号菌株多糖含量最高,5号菌株多糖含量最低;子实体阶段3号菌株的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供试菌株,1号菌株多糖含量最低。供试菌株的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的多糖含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桑黄菌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不同桑黄菌株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酯酶同工酶分析、拮抗试验和菌丝培养观察。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电泳共检出迁移率不同的谱带16条,其中日本桑黄菌株、华中桑黄菌株与山东桑黄菌株和韩国桑黄菌株之间的酶谱差异明显;山东桑黄菌株和韩国桑黄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相似。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与拮抗试验和菌丝培养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发酵液中四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七个白色金针菇杂交菌株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滤纸纤维素酶、漆酶、酸性蛋白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七个白色金针菇菌株中,6号菌株的漆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均高于其它6个菌株,而就蛋白酶的活性而言,6号菌株明显低于对照菌株7号。  相似文献   

20.
平菇山大1号紫外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平菇“山大 1号”原始菌株的担孢子收集、UV诱变以及突变菌株的出菇性能、抗杂菌能力测试研究 ,从 45个突变菌株中筛选出了 2株很有潜力的菌株。 6号菌株株形美观 ,抗杂菌能力强、转潮快 ,生物学效率较原始菌株提高了约 3 4.3 %,达 177.1%;3号菌株表现为无孢突变 ,为平菇新品种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