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牛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该病是由牛分枝杆菌传染引起,其传染性极强,会造成多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甚至干酪样坏死。本文介绍了牛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检疫技术(PCR诊断方法、牛型PPD和禽型PPD的比较皮内变态反应、γ-干扰素诊断法以及免疫学检测),有效防控牛结核病。  相似文献   

2.
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牛结核病的诊断仍然以传统的PPD皮内变态反应为主,缺乏快速、敏感、特异和准确的诊断方法。世界各国皆在研究新型的诊断技术。本试验主要针对怀柔区300头奶牛采用固有的PPD皮内变态反应和新型诊断技术IFN-γ体外释放检测法进行诊断对比。结果表明,采用IFN-γ体外释放试验检测出结核阳性数5头,采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检测出结核阳性数4头;IFN-γ体外释放试验与PPD皮内变态反应符合性高达9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PPD皮内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3.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该病的定期检疫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IFN-γ)ELISA试验,对扬州市的892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表明,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31头牛型结核阳性牛和可疑牛中,经IFN-γELISA试验检测仅检出9头禽型结核可疑牛。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特异性较差,出现了较高的假阳性率,其原因可能与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其他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的相关性,对规模牛场先进行牛型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采集检疫阳性牛和部分阴性牛抗凝血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通过试验结果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在牛结核病检疫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结核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严重危害奶牛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奶牛是家畜中最易感染该病的动物。多年来,奶牛结核病已成为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防控奶牛结核病,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核病: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检测技术检测比较,分析其优劣,为以后的检测工作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试剂盒  相似文献   

6.
采用比较变态反应检测方法对石河子地区6家规模牛场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检出的475头阳性牛进行了检测,按照国家标准-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进行结果判定,结果表明:牛型结核阳性457头,符合率在93.18%~100%之间,平均96.21%。经反复试验对比分析采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结核病的检测,结果准确,既经济实用又便于操作,还可避免再采用比较变态反应要隔离阳性牛而导致牛结核病传染散播风险。项目组通过在四个牛场的对比分析,在未建立符合防疫条件的独立隔离圈舍的牛场检测阳性牛及可疑牛在隔离45d后再次检测时新增阳性牛数量增加;而采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检测后对阳性牛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综合性措施后,间隔45d对全群再次检测时新增阳性牛数量明显减少。因此牛结核病检疫采用适宜基层实际的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对及时检出阳性牛,并尽快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净化牛群、控制结核的传播扩散,实现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当前国际国内普遍使用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我国农业部《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规定为牛结核病确诊方法之一.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规定,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出的结核病可疑牛,应立即在对侧颈部用同一批号试剂再进行一次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因为检出结核病阳性牛必须扑杀,为慎重,除可疑牛外,多数情况下阳性牛也同时进行了再次试验(复检)以再次确认.根据往年检测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短期内复检通常都可弱化首次试验结果.为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及评价其对检测结果判定的影响,2012年我们对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的4个奶牛场和北疆昌吉地区的1个奶牛场使用该方法进行结核病检测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采用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某奶牛场300头奶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比较不同检疫方法对奶牛结核病诊断结果的影响,并分析对比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牛208头(其中20头双阳),阴性92头(其中禽型19头)。TST和SICTT相比,阳性符合率为94.89%;TST与IFN-γ-ELISA相比,阳性符合率为31.16%;SICTT与IFN-γ-ELISA对比,阳性符合率为51%。综合判定,3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33.67%,符合率较低,表明各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是由牛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奶牛为最易感动物。伴随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奶牛结核病近年来蔓延全国,不仅阻碍着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近年发展起来的IFN-γ体外释放法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利用融合蛋白RCE刺激的IFN-γ体外释放法试验对某奶牛场59头奶牛进行检测,确定被检奶牛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共检出阳性牛44头,阴性牛15头。与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相比较,其敏感性为75.6%,特异性为26.1%。本试验为牛结核病IFN-γ诊断试剂盒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巴州辖区内某奶牛场为根除牛结核病对该奶牛场的威胁,技术人员根据该奶牛场情况制定了检疫计划,选用皮内变态反应与γ干扰素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检疫的目的。初筛检疫使用牛型结核病PPD(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出现阳性或可疑牛之后,再对其接触较为密切的同群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的在于检出与患病动物接触的牛群是否处在牛结核感染的潜伏期。检测结果:皮内变态反应全检150头奶牛后,出现1例阳性牛和1例可疑牛,之后将阳性、可疑与同属一个圈舍的其他13头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检测,出现1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4例阴性。表明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结合γ干扰素ELISA可以有效提高牛结核病检疫的准确性,节省检疫时间,减少因单纯使用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出现假阳性而造成的不必要扑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分析奶牛的健康状况,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际应用建议。[方法]同时采用单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使用国产PPD简称国产TST、使用进口PPD简称进口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唐山市某奶牛场存栏的115头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15头(其中5头为牛型、禽型双阳性)、阴性100头(其中1头为禽型阳性),牛型结核阳性率13.04%、禽型结核阳性率5.22%、二者混合感染率为4.35%。试验表明,对于伴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牛群,仅靠一种活体检测方法难以做出牛结核病准确诊断。[结论]因此,可采用进口TST初筛,阳性和可疑牛用IFN-γ-ELISA复检以排除部分假阳性,对于早期感染牛场可直接采用IFN-γ-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结核菌素与CFP10/ESAT6的牛IFN-γ检测法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用禽结核菌素、牛结核菌素、特异性抗原CFP10/ESAT6作为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呈现阳性牛的IFN-γ的刺激物,分别进行IFN-γ释放反应,检测IFN-γ的浓度。结果:特异性抗原CFP10/ESAT6与禽和牛的结核菌素试验(PPD)刺激反应后的IFN-γ浓度无明显差别,同牛结核菌素试验刺激IFN-γ释放反应后的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依据阳性值的判定,CFP10/ESAT6检测出阳性牛18头,牛结核菌素试验检测出阳性牛19头,禽结核菌素试验检测出阳性牛11头。结论:在牛结核病的诊断中,基于结核菌素与特异性抗体CFP10/ESAT6的牛IFN-γ释放反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度与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新型牛结核杆菌γ-干扰素检测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试验结果表明,γ-干扰素检测技术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但价格较高。该方法可作为PPD皮内变态反应的平行试验,用于复核检查目前国家标准方法 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产2个不同厂家的牛型提纯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比对试验,以期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对奶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2个厂家生产的试剂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上林县奶水牛结核病检疫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国家规定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提纯的结核菌素 (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上林县某奶牛场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 ,被检奶水牛 46头 ,检出结核病阳性奶水牛 3头。文章分析了结核病阳性牛发生原因并提出净化奶水牛结核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不同感染状态结核病牛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差异,揭示结核病牛在不同感染状态下的生理状态.本研究通过皮内变态反应、IFN-γ释放试验从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TB)和阴性牛(NC),根据牛鼻拭子巢式PCR检测结果将临床阳性牛(TB)分为PCR阳性结核病牛(TBP)和PCR阴性结核病牛(TBN),每组20头,采集血清.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诊断牛结核病,是目前最有实际意义的诊断方法。然而,现各地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只做皮内变态反应来诊断奶牛结核病。不仅检出率低,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7,(1):119-120
<正>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且能通过奶制品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危害严重,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近年来,随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增加,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奶牛结核病检疫的国家标准是牛型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GB/T18645-2002),但该方法操作较繁琐,耗时长,较易  相似文献   

19.
应用牛结核菌素对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的检测,然后对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采样进行分离培养、γ-干扰素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比较这四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共对1850头奶水牛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的奶水牛有78头,从78头反应阳性的奶水牛中分离鉴定为牛分枝杆菌的有2份,γ-干扰素ELISA方法检测为牛分枝杆菌阳性的有5份,PCR方法鉴定阳性的有4份;阳性检出率以变态反应为最高78/1850(4.21%),γ-干扰素ELISA方法为5/78(0.27%),PCR检测方法为4/78(0.21%),而分离培养为最低2/78(0.105%)。变态反应与分离鉴定的符合率最低,为0.105%;γ-干扰素ELISA方法、PCR方法与分离鉴定的符合率较接近,分别为40%和50%。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和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以作为变态反应检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正>奶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牛分枝杆菌所引起的牛的慢性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的特点,通过奶制品,可传染至人或其他动物,易造成严重危害,属于二类动物疾病。近些年,奶牛结核病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规模化奶牛场,因此,奶牛结核病检疫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如今,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检测技术不断成熟、更新,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病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与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是检测奶牛结核病的常用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