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制定适宜贵州种植青贮饲用大豆获取高产的优化栽培农艺措施提供技术依据,设置密度调控田间试验,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全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黔饲豆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均有一定影响,2.4~3.0万株/667m2是获取青贮饲用大豆高产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2.
对261份南方夏大豆材料及其中55份高产夏大豆材料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南,通过对夏大豆生育期、株高等农艺性状以及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的调控,可以选择出高产夏大豆品种;高产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等农艺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上趋于一致性,调控农艺性状对育种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 淮北地区是我省大豆主要产区,多年来大豆亩产一直在50—80千克徘徊。为了提高大豆产量,有关单位曾做过许多单因子或复因子试验,但因试验方法功能局限,实际上很难全面描述所研究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我们于1986年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淮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选优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地区当前生产条件下,采取适宜综合农艺措施,大豆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产量。通过微机的模拟试验,可筛选出大豆高产栽培各项技术因素组合的较佳范围。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育成的9个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八五五农场坚持科技创新,标准化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示范引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艺措施,作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在今年总局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中,经总局专家组测产,大豆产量254.04公斤/亩,现将大豆高产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9.
春大豆浙春2号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方法,研究了浙春2号春大豆主要栽培因子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浙春2号春大豆在三明红黄壤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通过PC-1501计算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指定产量水平下下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浙春2号春大豆大面积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关性分析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夏大豆育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上农艺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区域试验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夏大豆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抗倒性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方法,研究了雁青秋大豆主要栽培因子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雁青秋大豆在三明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通过PC-1501计算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指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雁青秋大豆大面积规范化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从黄淮海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新品种(系)中筛选出适应在江汉平原种植的高产大豆品种(系),以新引进的13个新育成的黄淮海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相关分析法解析大豆产量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次关系及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与大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灰色关联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粒重(0.805)有效分枝数(0.763)生育期(0.746)单株粒数(0.745)开花期(0.727)百粒重(0.715)主茎节数(0.702)株高(0.698)单株有效荚数(0.691)。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农艺性状是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对新引进品种的选择和评价上注重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更容易获得高产的品种(系)。同时,明确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也可为长江流域鄂中地区新品种选育、鉴定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高产纪录的重演性很小。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或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选用同一大豆品种,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其产量差异却往往很大。这种情形固然与大豆自身产量变异幅度较大而可控程度较小有关,但是人们对大豆产量形成和优化措施组合知之不多毕竟是主要原因。大豆科研工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吴永德、张瑞忠等对大豆栽培措施优化做过许多有益探索,提出了产量模式或农艺措施模式。我们于1985~1987年对开育9号和辽豆3号的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进行了选优。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3∶2和3∶4型在灌浆期生理指标、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间作后玉米系统内环境得到改善,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农艺性状变优,而大豆各生理指标、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随着大豆行比的增加得到了改善,3∶4间作模式群体正负迭加后的优势大于3∶2间作模式及清种,为发挥玉米高产潜能,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米豆间作3∶4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不仅要研究大豆高产的栽培技术也要同时兼顾大豆高产的施肥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大豆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大豆的产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与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鲜食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以23份鲜食大豆种质为材料,对其标准荚产量、鲜荚产量与11个主要农艺性状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筛选出影响鲜食大豆标准荚产量和鲜荚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鲜食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标准荚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依次为: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重>双粒荚果数>...  相似文献   

18.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南11份春大豆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粒重>生育期跃主茎节数>百粒重跃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跃有效分枝数>株高>底荚高度。因此,在高产品种的选育上,应优先考虑单株粒重、生育期和主茎节数等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采用旋转设计所做的五因素试验结果,用田间试验测得的参数,建立大豆产量函数模型。使用微型机及我院编制成功的程序包,解析了试验因素的产量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并优选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确定了置信区间,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较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粳稻新品种毕粳41号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毕粳41号高产栽培为目标。以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主要农艺措施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毕粳41号产量与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等主要农艺措施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提出了毕粳41号在黔西北特定生态区域内667m^2产量超过500kg和550kg的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