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霉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土传病害,为揭示抗感病大豆品种的生理差异,对不同抗性品种在腐霉病原菌侵染下的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腐霉菌侵染后,抗病大豆品种下胚轴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不十分明显;可溶性糖含量都是正向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在不同时段都有所增加且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在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丙二醛含量累积较高,可溶性糖在某一时段内有所减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小于抗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生理生化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海平  王志  李原萍 《大豆科学》2012,31(5):796-800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灰皮支黑豆和晋豆11为材料,人工接种胞囊线虫,在出苗后定期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处理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系内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内PAL、SOD、POD、PPO酶活性均有增加,并且抗病品种根系酶活性增加相对较多,且持续时间长,而MDA和O.2-含量则在感病品种晋豆11中明显升高。在抗病品种根系中,接种前后MDA和O.2-含量变化不大。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博州地区现推广品种及替补品种 (系 )抗黄性、丰产性及品质分析表明 :耐、感病品种 (系 )新陆早 1 3号、系 9在轻病地表现丰产优质 ,在重病地相反 ;而抗病品种 (系 )新陆早 1 2号、945 6D在重病地表现丰产 ,在轻病地与耐病品种比 ,比耐病品种产量低 ,但稳产 ;两个新品系 :81 - 3、2 8- 1在轻病地、重病地均表现高产。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棉花品种,茎基针刺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SS—4)或强毒力小种(T—1)3日内,经室内培养,自棉茎端部维管束和叶柄组织分离到该病原菌.在所有供试的感耐,抗病品种温室培养的幼苗中均观察到大丽轮枝菌在棉茎中的这种传导。7—9日后叶部显现症状。自抗病品种SBSl 上分离到病原菌的频率低于自耐、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到的频率。在茎段上接种萌发单孢,抗病品种棉茎段比之感、耐病品种茎段能更强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在抗病品种茎干切段上,即使病菌能够生长,产生的微菌核也少,很晚。而感病品种切段上,菌丝生长旺盛,产生的微菌核也多。接种后不久,抗、感病品种棉茎端部和叶柄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存在,及抗、感病品种段上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的差异表明,这种抗性是一种被激活的寄主化学反应。这些结果与下一篇关于类倍半萜烯植保素的积累的论文中所报道的资料相一致。这种植保素可能是棉花抗黄萎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2009-2012年,利用菌核病田间人工病圃对当年参加全国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区试)的品种(系、组合)进行了菌核病抗性鉴定,以中油821为抗病对照,将参加区试的品种分为抗、感病两种类型,高、中、低抗和高、中、低感六个等级.本文对其中91份综合性状较好、连续两年参加了区试的材料(建议报审的材料)进行了菌核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91份材料中抗(耐)性品种仅有31份,并且全部表现为低抗;按参试区域,长江上、中、下游及黄淮组和早熟组的参试品种中抗(耐)性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37.5%、50%、28.57%和0;按类型,参试的10份常规双低类型材料中抗(耐)病品种有4份;81份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中抗性品种所占比例仅为33.33%.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我国亟需加快油菜抗病育种的进程,培育更多适应性广、抗性强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张成和  刘爱国 《玉米科学》1995,3(Z1):021-024
河北省为玉米大、小斑病混合发生区,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逐年加重。通过对河北省玉米生产上的11份主栽玉米杂交种和11份骨干玉米自交系对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单独接种和复合接合鉴定结果看出,被玉米矮花叶病侵染的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严重丧失,病级一般加重2~3级,病指增高40%以上,由抗病品种变成了感病品种,所以选育种植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时,必须同时兼抗玉米矮花叶病。  相似文献   

9.
甘薯抗薯瘟病的水杨酸与活性氧的代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受薯瘟病菌侵染后水杨酸(SA)和活性氧(ROS)的代谢变化.结果表明,感染薯瘟病菌12 h后甘薯叶片中SA含量增加,增加量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接菌后过氧化氢(H2O2)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抗病品种变化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接菌后抗病品种提高了与产生H2O2相关的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而感病品种与此相反,积累H2O2的能力下降,影响系统获得抗性(SAR)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影响晚疫病防治决策各因素的基础上,以品种抗病性为基础,考虑不同栽培水平、生产目的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产量预期,实行有差异的晚疫病防治措施。在呼伦贝尔岭东地区传统小垄(65 cm)栽培模式下,感病品种采取5次化学防治,抗病耐病群体采用3~5次化学防治;在大垄(75 cm或90 cm)栽培模式下,感病品种采取5~7次化学防治,高感品种及种薯采取7次以上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从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 184 bp的Ospgip1基因片段。该片段包含93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为TAA,无内含子。RT PCR结果表明,Ospgip1基因在水稻抗、感纹枯病品种中均能表达,但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表达量有差异。实时PCR结果显示,抗病品种YSBR1和中感品种Jasmine 85中Ospgip1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感病品种Lemont;稻苗黄化处理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的Ospgip1表达量均显著提高;纹枯病菌侵染使得抗病品种Ospgip1表达量大大增加,而对感病品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活性氧及膜质过氧化与花生抗黄曲霉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感花生品种和种子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种子受黄典霉侵染前后活性氧和膜质氧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曲霉侵染可诱导花生种子发生膜质过氧化反应,抗感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品种的脂氧合酶活性、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等比感病品种提高的 速度快,发生量较大。但活性氧清除酶CAT和S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使抗病品种膜质过氧发生较早且程度较高,表皮细胞发生及时性的过敏性反应坏死,抵御黄曲霉的穿透,达到抗黄曲霉侵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向日葵对菌核病菌毒素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测定了粗毒素液体浸根处理后,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FKZ1)和7101的叶片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活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及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毒素处理后,向日葵叶片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显著提高,以上几种物质除丙二醛外,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同时毒素可显著破坏植株细胞膜透性,抗病品种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强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含量和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豆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胁迫下病程相关蛋白基因(GmPR)的表达情况,以大豆(Glycine max)感病品种辽豆15和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亚细胞定位,检测了大豆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六种GmPR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这些基因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的表达情况,并且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以探究GmPR2和GmPR10在亚细胞水平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抗病品种中,胞囊线虫强烈诱导GmPR2(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在线虫的侵染初期和发育期大幅度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葡聚糖酶基因可能在大豆抗胞囊线虫中起到抗性作用;GmPR3和GmPR10在线虫发育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值,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大豆抗胞囊线虫发育的调控有关。通过亚细胞定位研究,GmPR2主要分布于细胞膜,GmPR10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与预测结果相符。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水平,GmPR基因的表达特点表明其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直板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SMVI—1毒株后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中感品种比健林分别多2条和1条酶带。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是对照的14.5倍,其次是中感品种和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对照的18.57%,抗病品种为74.43%。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黑豆品种的抗性机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线虫侵染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系的组织病理学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染初期,抗感品种侵入根内的线虫数量没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形成合胞体的时间要早于感病品种辽豆15,哈尔滨小黑豆较早地在中柱内形成了合胞体,抗侵入能力较弱。随着线虫的侵染,抗病品种逐渐形成过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线虫发育使根内形成非常少量的雌虫,其中灰皮支黑豆根内几乎没有雌虫形成,抗发育能力最强。感病品种辽豆15根内没有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形成了大量雌虫。在寄主维管束中,侵染后期中柱内形成的合胞体会使感病品种辽豆15木质部外移,根内导管数量减少,不利于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而3个抗病品种小黑豆的木质部组织结构没有发生病变,利于大豆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花生种子人工接种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侵染的生化测试结果表明,接种前后花生种子的过氧化物酶(POX),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等均发生显著变化。接种前POX活性与侵染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接种后POX活性随感染天数增加而增加,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POX活性增幅大。接种后1-3d抗病品种PPO和PAL活性达峰值,而感病品种3-6d达峰值,接种后第7d木质素含量与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7406),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POX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6~2000年的335份江苏省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性的分析,江苏省新品种(系)中常规中籼和杂交籼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有很好的抗性,对参试菌株的全抗率分别为76.6%和85.1%,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相对较差,全抗率为18.2%和32.1%。感病的籼稻品种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中的1个菌株感病频率较高,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同时感病的频率很低,而感病的中粳稻和单季晚粳稻品种同时对参试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3个或3个以上的菌株表现感病频率较高,并表现出感病谱的多样性。从参试的品种对江苏省稻瘟病菌感病分布情况来看,中G1小种对大多数品种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