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烯效唑对甘薯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高肥力条件下烯效唑对甘薯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全国主栽品种商薯19为试验材料,进行了7个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所有处理的茎叶干质量、T/R均低于对照,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高于对照,说明喷施烯效唑能延缓地上部生长,减少蔓长和茎叶质量,降低地上部能耗,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密度群体,提高光合效率,达到增产的目的;试验中,以栽后50 d喷施22.5 g/hm~2烯效唑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鲜薯产量为60 000 kg/hm~2,较对照增产25.72%,薯干产量为18 840 kg/hm~2,较对照增产28.17%,在商薯19生产中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鲜食甘薯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心香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4个不同浓度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所有处理的地上部与地下部鲜重比均低于对照,鲜薯产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说明喷施烯效唑能相对地延缓地上部生长,降低地上部能耗,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本试验中,以喷施75 mg·L-1烯效唑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667 m2鲜薯产量为2 528.46 kg,比对照增产13.35%,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最适宜重庆地区甘薯生产上应用的块根膨大剂.[方法]以甘薯品种“豫薯13”为研究对象,在栽插后47~59 d喷施块根膨大剂矮脚虎、多效唑、国光膨大、绿肽尔块大,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探讨4种块根膨大剂对甘薯生长的生长调控能力及对其产量和其他经济特性的影响.[结果]喷施矮脚虎后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藤叶产量与对照相当;而喷施国光膨大后薯干产量和藤叶产量比对照显著降低.4种处理的薯块干物率比对照显著下降.[结论]在重庆地区,矮脚虎较适宜用于甘薯生产上的藤蔓徒长田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龙岩7-3为试验材料,按喷施浓度设置4个处理,研究在分枝结薯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对甘薯生长发育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能抑制甘薯主蔓生长,影响薯块形成,其中,喷施150 mg/kg多效唑处理能适当抑制薯蔓生长,促进薯块形成,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182-2184
为缓解甘薯种植过程中除草成本过高的问题,筛选出薯标、精喹禾灵、氟吡甲禾灵3种除草剂进行甘薯生长发育及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除草剂,薯标处理的杂草株数和杂草鲜质量显著降低,杂草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显著增加,薯标除草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薯标处理的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分别增加26.09%,23.27%,蔓长显著降低27.78%,鲜薯产量增加31.18%;精喹禾灵处理的商品薯和大中薯产量最低,小薯产量最高。综合杂草防控和甘薯性状,在商薯19生产过程中喷施2 250 m L/hm2薯标除草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济薯26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食用型甘薯新品种,为提升该品种的增产潜力进而加快推广,特就耕地深度、化学防治地下害虫、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旺长三项措施对济薯2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耕深度25 cm;栽插时穴施5%毒死蜱颗粒剂60.0 kg/hm~2;栽插后50天喷施5%烯效唑3 000 g/hm~2,且每隔5 d喷施1次,连喷3次,甘薯的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高效、经济、安全的甘薯专用有机肥,以商薯9号为材料,施用3种甘薯专用有机肥,以常规施肥和不施肥处理作为田间对照,连续2 a测定了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商品薯率、块根日增长速率、T/R、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专用有机肥处理综合表现最佳,鲜薯、薯干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产14.9%,26.47%;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21.5%,26.96%;商品薯率比2个对照极显著提高,且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甘薯一段苗和二段苗生长和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一段苗(带顶尖的0~25 cm)及二段苗(25~50 cm)试验结果表明:一段苗的薯干粗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二段苗,一段苗有利于提高迷你薯比率,而二段苗有利于提高大中薯率。在3个甘薯品种中,广薯87一段苗的单株结薯数、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和鲜薯产量分别比二段苗提高51.7%、38.7%、41.9%和20.2%,前三者达显著差异;广薯79一段苗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比二段苗提高15.3%、11.9%和20.0%;相反,普薯24二段苗的单株鲜薯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比一段苗提高12.0%、12.0%、15.7和11.8%。因此,应针对不同甘薯品种一段苗和二段苗的生长特性以及市场目标来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12.
甘薯新品种“岩薯5号”的生产力及其主要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薯 5号”是以“岩齿红”为母本 ,“岩 94-1”为父本 ,于 1 991年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经 42个试点试验 ,“岩薯 5号”平均鲜薯产量为 3 8.85t/hm2 ,比对照品种增产 2 6.1 2 % ;每千克鲜薯中含有胡萝卜素 97.0 0mg、维生素C 1 67.60mg、Ca1 3 2 .1 0mg、P 42 6.0 0mg、Fe 7.40mg,薯干含有氨基酸总量 3 .70 % ;栽后 91~ 1 2 0d ,其块根日增重最大 ,达 658.50kg/hm2 。该品种还具有早熟、高抗蔓割病、适应性广、茎叶生长繁茂、地上、地下部生长协调等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马铃薯脱毒苗为试材,通过对喷有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脱毒扦插苗的株高、茎粗、叶片颜色、植株鲜重及产量等的测定,研究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喷施常用浓度的烯效唑、矮壮素及膨大素3种植物生长调节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生长,增加种薯产量,其中施用烯效唑效果最佳,在生产上可根据实际应用来选...  相似文献   

14.
甘薯叶菜型品种蔓尖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个甘薯叶菜型品种2006~2007年的蔓尖产量和叶片、叶柄、茎占蔓尖产量的比例及其在品种与不同采收期间的变化的研究表明:甘薯蔓尖产量在不同的品种和采收期间有显著差异,叶片占蔓尖产量的50%左右,它在采收期间的变化大于品种间的变化,而叶柄和茎各占25%,它在品种间的变化大于采收期间的变化。由于叶片营养成分高于叶柄和茎,因此,叶片在蔓尖的产量和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甘薯叶菜型品种蔓尖产量构成的分析为甘薯叶菜型专用品种的选育、栽培和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种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系‘泰薯15’的选育推广,以‘济薯25’为对照,对‘泰薯15’的不同发育时期生物学特性变化及产量、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学特性上,2个品种(系)的蔓长及茎粗在栽苗后40~100天基本呈现持续升高趋势,‘泰薯15’茎粗明显大于‘济薯25’;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栽苗后80天达到峰值;单株鲜薯重和单薯重在栽苗后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泰薯15’的单株鲜薯重明显大于‘济薯25’;T/R值在栽苗后持续下降,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在产量及品质性状上,‘泰薯15’鲜薯产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明显高于‘济薯25’,其鲜薯产量达到38951.40 kg/hm2,增产幅度为17.76%,可溶性总糖含量为74.07 mg?g-1?DW;2个品种(系)间干率及淀粉含量差异较小,‘泰薯15’干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29.37%,756.07 mg?g-1?DW,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福建脱毒甘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甘薯病毒种类、脱毒苗的增产机理、甘薯脱毒苗的抗病性是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供试的 6个甘薯品种的田间带毒率为 1 0 0 % ,检测出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 (SPCFV)中SPFMV是最主要的种类。脱毒甘薯的主茎长度、叶片数、茎分枝数、茎叶鲜重、叶面积系数均高于普通甘薯。生长势强、结薯较早、收获期大薯的数量和重量显著增加 ,是脱毒甘薯能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脱毒“岩薯 5号”变异株对甘薯蔓割病、薯瘟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未脱毒的“岩薯 5号” ,经茎尖培养的甘薯脱毒苗 ,其抗病性存在变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张家港地区适合青椒种植的沼液施用水平和方式,分别设置浇施或喷施54(T1)、84(T2)、114(T3)、144(T4)、204 m3·hm-2(T5) 5个沼液施用量,分析青椒产量和品质、土壤pH、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等以确定最佳的沼液施用方式和施用量。结果表明,沼液的适量施用可以有效提高青椒的产量和品质,且浇施效果明显好于喷施。浇施114 m3·hm-2可以充分发挥沼液肥效,相比未施沼液的CK1,青椒产量增加97.74%,Vc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32.77%和83.82%,且硝酸盐含量符合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程度一级标准。施用沼液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有可能加深土壤盐碱化程度。综上所述,沼肥可以代替传统化肥用于青椒的种植生产,采用114 m3·hm-2的施肥量对青椒种植地进行浇施最利于青椒的生长。研究结果为促进当地沼液利用,解决沼液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①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②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③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外源物质对油茶采穗圃穗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8(萘乙酸2000 mg/L)和处理10(生命素400倍液)的穗条木质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处理对油茶采穗圃穗条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处理3(喷施赤霉素500~1500 mg/L)效果最好,其穗条的长度、粗度等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而且穗条节间距适度合理、利用率高,能有效提高穗条产量;除穗芽数与节间距呈负相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