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提高水飞蓟籽的综合利用率,研究水飞蓟籽油精炼的优化工艺。以机械压榨水飞蓟籽油为原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正交试验,系统研究了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及水蒸气蒸馏脱臭的工艺条件,并以水飞蓟宾为标准,使用HPLC检测精炼前后水飞蓟素的含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超量碱0.15%,氢氧化钠浓度10%,中和时间25min,中和温度60℃为碱炼脱酸最适条件;在活性白土添加量4%,脱色时间25min,脱色温度100℃的条件下脱色效果最好;通入水蒸气2h可有效去除毛油在高温时容易产生的臭味;精炼油的水飞蓟素含量为0.247mg.g-1,其水飞蓟素的损失率为11.47%。精炼后各项理化指标经检测符合食用植物油标准,保证了水飞蓟籽油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水酶法提取的红花山茶籽毛油为原料,分别考察不同因素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和吸附脱色等过程精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脱胶的条件为脱胶温度为75 ℃,磷酸添加量为0.4%,加水量为5%,其脱胶率为(93.6±2.3)%,得到的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20.2±0.6) mg·kg-1;碱炼脱酸的参数为脱酸温度为80 ℃,脱酸时间为40 min,碱液浓度为15%,油脂酸价最低为(0.19±0.2)mg·g-1;磁性纤维素微球为脱色吸附剂,脱色温度为100 ℃,脱色时间为30 min,吸附剂浓度为3%,油脂脱色率为79.1%。  相似文献   

3.
用溶剂萃取苦楝籽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降低其酸值.通过试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甲醇为溶剂,油与甲醇的料液比为1 ∶ 2.0(W/V),萃取温度35℃,萃取次数5次,每次萃取时间1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可将溶剂提取的苦楝籽毛油的酸值(KOH)从5.08 mg·g-1降低到0.55 mg·g-,能够达到制备生物柴油对油品质的要求.该工艺与常规的碱炼降酸相比,操作简单,毛油炼耗大大降低,且萃取后的甲醇可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NaOH和Na2CO3对水冬瓜油(酸值22 mg/g)的碱炼效果,并应用正交和单因子试验,分析了Na2CO3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搅拌强度和水洗温度4种因子对水冬瓜油碱炼降酸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碱炼降酸的最佳Na2CO3用量和Na2CO3碱炼水冬瓜油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2CO3碱炼效果优于NaOH;以碱炼油的得率和酸值为指标,Na2CO3碱炼水冬瓜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a2CO3水溶液浓度为170 g/L,反应温度为75℃,搅拌速度为100 r/min,水洗温度为80℃,固体Na2CO3用量为105 g/kg;在此条件下,水冬瓜毛油的酸值可降至1mg/g以下,可作为碱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松籽油的精炼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籽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松籽油精炼的工艺和条件,同时对精炼松籽油理化指标及其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40℃,加酸量4.0%,搅拌时间30 min;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碱炼温度80℃,碱液浓度8%,超碱量0.25%,碱炼时间40 min;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1∶1),脱色剂用量7%,脱色温度70℃,脱色时间30 min;精炼后松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主要脂肪酸为9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约为87.5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在46.32%。  相似文献   

6.
以超临界CO2萃取的核桃油为原料,采用均匀试验设计优化其精炼工艺。结果表明:脱酸最适条件为:加碱浓度11.06%,超碱量0.1%,初温45℃,终温80℃;脱色最适条件:活性炭3%,脱色温度85℃,搅拌速度90r/min,脱色时间50min;脱臭最适条件:温度80℃减压蒸馏脱臭1h。经过精炼的核桃符合我国粮油行业有关核桃油的标准(GB/T22327—2008)要求。  相似文献   

7.
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莉  陈乃富  汪四赞  刘正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84-10687
[目的]为茶油的精加工提供指导。[方法]以机榨毛油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结果]常规水化脱胶可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且对茶油的酸价影响较小,茶油得率较高;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脱胶时间10min,加水量7%;8.78%的NaOH溶液对茶油的脱酸效果最好;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7%,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140℃;同时,试验过程中采用氮气为保护气可防止油脂过氧化值升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  相似文献   

8.
任秋壮  袁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55-13556,13560
[目的]优化葡萄籽油的精炼工艺,找出相对提取率较高的提取方法。[方法]为获得优质精油,将葡萄籽毛油经脱酸、脱胶、脱色、脱臭工艺精炼,通过正交试验对葡萄籽毛油精炼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毛油精炼的最佳脱酸方案为碱液浓度18%,碱炼初温44℃,超碱用量0.3%;最佳脱胶方案为水化温度77℃,水化加水量为4倍毛油磷脂含量,水化作用时间为9h;选择白土脱色的最佳脱色方案为2次脱色工艺,第1次加入白土量为4%,温度为90℃,脱色时间为30 min,第2次加入白土量为3%,温度为85℃,脱色时间为15 min,2次的真空度均为0.1 MPa;脱臭的最佳方案:真空度0.08 MPa,控制温度180℃,控制时间90 min。[结论]该研究为葡萄籽油的提取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活性物质含量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籽油毛油、碱炼油、脱色油、脱臭油、精炼油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3道工序对油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以及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油酸值最高,为0.67 mgKOH/g;精炼油酸值最低,为0.32 mgKOH/g.毛油过氧化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刘云鹤  林春梅  周鸣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90-14992
[目的]对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黑莓籽油的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方法]以黑莓籽油的产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黑莓籽油产率的因素(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以及分离压力)进行优化,确定黑莓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黑莓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 MPa、分离压力10 MPa、分离温度55℃,此条件下黑莓籽油的产率达16.10%。[结论]研究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黑莓籽油的工艺,为黑莓籽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固体碱K2 CO3/ZrO2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固体碱K2CO3/ZrO2催化水飞蓟籽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甲酯收率的影响.在K2 CO3负载量(质量分数)为20%、在500℃下焙烧6h的K2CO3/ZrO2催化剂,当催化剂用量是水飞蓟籽油重量的8.0%、甲醇与水飞蓟籽油的摩尔比为12∶1、在65℃下反应90 min后,甲酯收率为82.6%.该工艺操作简单、产品易分离,为药厂水飞蓟副产品——水飞蓟籽油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海带为原料,对海带多糖进行提取及脱色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热水温度70℃、提取时间75 min、液料比70 mL∶1 g、超声波功率140 W,在此条件下海带多糖提取率可达4.21%.活性炭脱色适宜工艺条件为活性炭剂量9 g/L,温度60℃,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脱色率可达46.27%,多糖损失率为7.13%.  相似文献   

13.
茶油精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陈乃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25-127
在实验室条件下针对茶油的脱胶、脱酸及脱色工艺的最佳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化脱胶工艺最佳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混合后升至80℃,加水量为油重的5%,水化时间为30min.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波美度为12的NaOH.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2.5%,时间30min,温度160℃.  相似文献   

14.
刘细祥  刘芳  史兵方  凌绍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36-13837
[目的]研究超声辅助甲醇萃取麻疯树籽油脱酸情况。[方法]以麻疯树籽油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甲醇萃取法对原料油进行预处理,分别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和醇油体积比对脱酸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萃取条件为超声功率70 W,超声时间5min,超声温度50℃,醇油体积比为2∶1,萃取次数2次。在最佳条件下可将麻疯树籽油酸值从7.58 mg KOH/g降低到1.45 mg KOH/g。[结论]超声辅助甲醇萃取法较传统的溶剂萃取法,具有工艺简单、使用有机溶剂用量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麻疯树籽油脱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姜辣素提取工艺及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纤维素酶法辅助提取姜辣素,确定姜辣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将提取出的姜辣素用于清除亚硝酸盐,确定最优清除条件.结果表明,姜辣素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1.4%、料液比1:40、酶解温度65℃、酶解时间85 min,在该条件下平均提取率为2.61%;姜辣素清除亚硝酸盐的最优反应条件为添加5μg/mL亚硝酸钠溶液2.0 mL,姜辣素浓度15 mg/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0 min、姜辣素添加量4.5 mL,在该条件下平均清除率为98.74%.  相似文献   

16.
张强  薛刚  苏印泉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203-206
以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籽油为材料,采用固体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测定柱层析纯化的女贞籽油皂化值和酸值,研究固体硅酸钠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性能,并测定生物柴油组成。结果显示,纯化女贞籽油皂化值为173.43mg/g,酸值为0.45mg/g,制备的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固体硅酸钠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煅烧温度550℃,煅烧时间1h,粒度80目。此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催化女贞籽油反应转化率超过96%。固体硅酸钠至少可重复利用5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不同地区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氧化稳定性,比较不同温度、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紫苏籽油最适宜的储存条件,为合理延长油品货架期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的紫苏籽榨油,分别进行脂肪酸组成鉴定,对初榨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在不同温度、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储存,比较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结果】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同地区紫苏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在行业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5个地区紫苏籽油样品的酸值平均为1.38mg/g,过氧化值6.75meq/kg。4℃储存紫苏籽油可有效延长其储存期;天然抗氧化剂中,维生素C对紫苏籽油储存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且在浓度为0.1g/kg时效果最佳。【结论】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相同,氧化稳定性均良好。添加0.1g/kg维生素C,于4℃条件下储存,是紫苏籽油最佳储存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丁烷为萃取溶剂,对紫茉莉籽油进行提取,并以紫茉莉籽油萃取率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亚临界萃取紫茉莉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紫茉莉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 g∶2. 5 m L,萃取温度45℃,萃取4次,每次萃取65 min,得到紫茉莉籽油的萃取率可达到95. 56%。萃取得到的紫茉莉籽油理化测试结果表明,其碘值为123. 1 g/100 g,酸值为1. 78 mg KOH/g,皂化值为182. 76 mg KOH/g,相对密度为0. 917 7。利用气相色谱分析紫茉莉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8种主要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48. 870%、10. 818%、14. 45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75. 12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山桐子毛油的优良脱色工艺,提高山桐子油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冷榨山桐子毛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脱胶和脱酸处理,对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得出适用于山桐子毛油的脱色条件;对脱色后的山桐子油进行脂肪酸成分、理化性质测定,分析脱色工艺对山桐子油的品质效应。【结果】吸附剂为活性白土,用量为 8%~9%,时间为 30~40 min,温度为 100~110 ℃,搅拌速度为 240~300 r/min,山桐子毛油的脱色率达到90% 以上,为最佳脱色工艺。山桐子毛油以 9% 的活性白土、时间 40 min、温度 110 ℃、搅拌速度 300 r/min 脱色后,过氧化值下降,脂肪酸含量占比基本不变。【结论】通过优化的脱色工艺对山桐子毛油进行脱色,可以大幅提高山桐子油的脱色率,对油脂品质的负向效应影响较小,该工艺对山桐子油脂加工与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木瓜籽中提取的油脂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对木瓜籽中的油脂进行提取,甲酯化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和鉴定.木瓜籽油得率为(33.99±2.13)%;木瓜籽油脂中含有17种脂肪酸,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71.01%)、棕榈酸(22.91%)、硬脂酸(3.25%)、对苯二甲酸(1.34%)、氢桂皮酸(0.46%)、十九烯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1.5%以上.木瓜籽油的过氧化值为13.6 g/kg,低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标准.木瓜籽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