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抗性强、适合机械化等特点,适合长江中游的江西省及邻近地区推广应用,提出了适合长江中游的宁杂11号移栽与直播种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品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上游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总结了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抗性强、适合机械化等特点,提出了宁杂11号适合长江上游地区移栽与直播种植的关键技术,为其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在我省推广面积的迅速扩大,生产上需探索出一套杂交油菜栽培技术。笔者研究了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比例、不同密度、化学调控、微量元素对“宁杂1号”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以及与产量的关系,探索了其最佳栽培模式,为“宁杂1号”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恢复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成熟期比对照早2~3 d.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2%,成熟期比对照早3~5 d;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粉)20.33 μmol/g,含油率43.34%.宁杂11号适宜于长江上游、江苏省及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杂交油菜宁杂11号种子纯度SSR标记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以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建立杂交种纯度快速检测方法,同时结合田间种植鉴定作为对比验证。[结果]筛选出共显性标记引物Na10-E02,建立了杂交油菜宁杂11号种子纯度SSR标记快速检测方法:种子利用夜间萌发,碱裂解法快速提取DNA,PCR反应2 h,电泳1.5 h,简化的银染法染色10 min,从获取样品种子到出检测结果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时间,一个熟练科技人员每个工作日至少可以完成6×96=576粒种子的检测量。利用这套技术对生产中大面积制种的9个样品纯度检测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的实际纯度结果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4(P0.01)。[结论]表明这套技术可以用于宁杂11号杂种纯度的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6.
吕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56-8857
[目的]为国审杂交油菜(Brassia campestris L.)新品种德核杂油8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德核杂油8号是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隐性核不育三系技术育成的油菜新品种。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2008~2009和2009~2010年度参加国家冬油菜新品种试验。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和抗性强等优良特点。2年度国家油菜试验中,其平均芥酸含量0.2%,硫苷27.75μmol/g饼,含油量41.97%,平均产量2 579.70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31%。[结论]德核杂油8号适宜长江下游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机收型油菜宁杂油11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杂油11号油菜分枝位较高,适合机械收获,且丰产性、适应性及综合抗性较好,该品种在六安市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播种适宜密度为45万株/hm2,产量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农艺角度探索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的措施。[方法]应用具有一定耐裂角特性的油菜新品种宁杂19号和宁杂21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直播油菜在11.25万株/hm2~4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机收损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宁杂19号从7.54%依次下降至4.01%,宁杂21号从7.19%依次下降至3.81%,其中3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总损失率均在5%以下。高密度种植对油菜株型结构有明显调控作用,表现为植株高度降低,单株生物产量下降,分枝数和结角数减少,茎枝间互相交叉、缠结减弱,角果成熟一致性提高,这种变化有利于减少机收时的产量损失。试验还表明,当油菜角果完全黄熟,籽粒含水率降至11%时收割,田间落粒损失占总损失的90%以上,茎杆、果壳等脱粒废去物中的籽粒清选损失,约占总损失的4~8%,而机收时散落于田间的分枝和角果损失仅占总损失的1%左右。田间落粒损失与油菜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生产水平等农艺因素高度相关,清选损失主要决定于收获机械的性能,而田间分枝和角果损失可能与机械性能、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有关。[结论]要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必须从农机、农艺2个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将机收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9.
1选用优良品种 一般选择产量高、品质优、熟期适中、抗性好、被列为当地双低油菜种植的首推品种,如华杂4号、中双7号、皖油14号、两优586、宁杂3号、湘油15号、华双3号、中双4号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农艺角度探索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的措施。[方法]应用具有一定耐裂角特性的油菜新品种宁杂19号和宁杂21号,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的影响。[结果]直播油菜在11.25万株/hm2~45.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机收损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下降,宁杂19号从7.54%依次下降至4.01%,宁杂21号从7.19%依次下降至3.81%,其中33.75万株/hm2和45.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的总损失率均在5%以下。高密度种植对油菜株型结构有明显调控作用,表现为植株高度降低,单株生物产量下降,分枝数和结角数减少,茎枝间互相交叉、缠结减弱,角果成熟一致性提高,这种变化有利于减少机收时的产量损失。试验还表明,当油菜角果完全黄熟,籽粒含水率降至11%时收割,田间落粒损失占总损失的90%以上,茎杆、果壳等脱粒废去物中的籽粒清选损失,约占总损失的4~8%,而机收时散落于田间的分枝和角果损失仅占总损失的1%左右。田间落粒损失与油菜品种特性、种植密度、生产水平等农艺因素高度相关,清选损失主要决定于收获机械的性能,而田间分枝和角果损失可能与机械性能、操作人员的作业熟练程度有关。[结论]要降低油菜机收产量损失,必须从农机、农艺2个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将机收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摘薹对双低油菜宁杂11号、宁油16号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净收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杂11号各处理的菜籽产量和净收益均显著高于宁油16号,但菜薹产量略低于宁油16号。随着种植密度提高,宁杂11号的净收益显著增加,但摘薹后净收益增加不大。宁油16号摘薹后净收益大幅度增加。摘薹后油菜生育期推迟、株高降低、总角果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但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宜泰安地区栽培的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优良菌株.[方法]对9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和子实体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秀珍菇9号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浓密,产量高,生物转化率分别为85.09%和82.08%.[结论]秀珍菇9号是适宜泰安地区栽培的优质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27.0万~33.0万丛/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隆科16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地区几种糯玉米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鉴定石彩糯1号和其他新组合在国内糯玉米品种中的竞争力。[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尝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石彩糯1号、新组合红丝彩糯及万全种子公司选育的彩糯2号表现较好,其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宜在石家庄地区推广应用。[结论]改良品种红丝彩糯有可能成为石彩糯1号的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川西平原秋季多绵雨,为避开播种期湿害影响,筛选适合川西平原生态区免耕晚直播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方法]以10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免耕晚直播,稻草覆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川油58’、‘华油杂10号’和‘宁杂11号’产量高,折合单产3 000 kg/hm2以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生育期短、抗性好、品质优;‘华油杂13号’和‘浙双3号’有高产潜力,单产2 775 kg/hm2以上,抗性好、品质优、生育期适中;其他品种较对照减产极显著、综合性状表现较差,抗性较差。[结论]‘华油杂10号’、‘宁杂11号’、‘华油杂13号’和‘浙双3号’等长江中下游优异品种可以成功引种并在川西平原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谢俊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17-9620
[目的]研究灌水量对河南省夏玉米(Zea mays L.)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探讨不同夏玉米品种对干旱的响应,为河南省夏玉米种植时灌水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以灌水量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供试夏玉米品种分别为浚单20、中科11、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2。[结果]干旱胁迫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质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下降,且随胁迫的加剧,下降幅度加大。[结论]河南省主推夏玉米品种抗旱性表现为中科11先玉335浚单20≈郑单958浚单22。  相似文献   

17.
粉垄整地与传统整地方式种植玉米和花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粉垄整地与传统整地种植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专用型机械将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悬浮成垄的粉垄整地与拖拉机整地、畜力整地和人力整地3种方式比较,以玉米、花生为供试作物品种,各个处理全期均不施肥。测定玉米、花生前期的根系长度和数量,后期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结果]与拖拉机整地、畜力整地和人力整地相比,粉垄整地种植的玉米、花生前期的根系长度增加18%以上,数量增加15%以上,后期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10%以上,产量增加8%以上。[结论]粉垄整地方式种植的作物比传统整地的根系发达,光合效率提高,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宜在内蒙古包头市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并进行肥料配比研究。[方法]在包头市马铃薯主产区固阳县,系统研究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及肥料配比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发育特性、经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引进的马铃薯品种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表现不尽一致,但均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克新1号;早熟品种中薯3号,中熟品种中薯11号、康尼贝克,晚熟品种青薯9号和冀张薯8号田间生长势强,芽眼浅,抗病性好,商品薯率和经济产量高,适宜在包头市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肥料配比为纯N 3 000 kg/hm~2、P_2O_52 250 kg/hm~2、K_2O 7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包头市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