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高效繁育克氏原螯虾苗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克氏原螯虾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现已广泛分布于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尤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克氏原螯虾的主产区。目前,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品种。江苏省良田广沃,地处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与克氏原螯虾原产地纬度相近,十分适宜克氏原螯虾的生活、生长。针对目前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情况,结合国家现阶段着重推广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目前在我国开展克氏原螯虾人工增殖的养殖者逐年增加.为了便于养殖者更好地开展大水面人工增殖克氏原螯虾,笔者对近年来江西环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人工增殖实践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以下简称稻田养虾)起步于本世纪初,尤以湖北潜江为代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在克氏原螯虾几个主产省份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方式之一,形成了以稻虾连作、稻虾共生等为主的稻田养虾模式。本文对我国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现状及展望作了分析综述,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是我国重要的虾类经济品种,养殖户大多采用混养或套养的模式进行养殖,人工池塘主养或精养的面积仍较少。为解决克氏原螯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本项试验开展了利用底栖饵料生物增殖技术,并将所培养的底栖饵料生物作为克氏原螯虾和河蟹的饵料,提高克氏原螯虾的  相似文献   

5.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及美国南部地区,1918年左右传入日本,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日本传入中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目前已归化为我国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广阔养殖前景的淡水虾类品种。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起步于美国的路易安娜州,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2015年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已超过  相似文献   

6.
<正>克氏原螯虾自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现已广泛分布于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尤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克氏原螯虾的主产区。目前,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已近1 330 000 hm~2,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稻虾综合种养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稻虾连  相似文献   

7.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投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氏原螯虾俗名小龙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北美,20世纪30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氏原螯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该产业也已发展成集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测算,2016年克氏原螯虾经济总产值已达1466亿元,从业人员近500万人。现今,稻虾综合种养作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养殖模式已占到其养殖面积的七成。然而,在该  相似文献   

8.
1 发展现状 1.1 市场消费状况 克氏原螯虾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水产品种之一,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在20世纪60年代克氏原螯虾就进入了南京人的家庭餐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广大消费者对克氏原螯虾认识的提高和盱眙"中国龙虾节"的连续成功举办,全国迅速掀起了小龙虾红色风暴,吃食克氏原螯虾成为时尚消费,成为餐饮业最主要的热门菜肴.  相似文献   

9.
以投喂患白斑综合征病毒病(WSSV)的南美白对虾组织的方法人工感染健康的克氏原螯虾,利用PCR检测实验克氏原螯虾的感染情况;同时比较健康的克氏原螯虾和感染病毒的克氏原螯虾体内ATPase活性.结果显示:白斑综合征病毒可以感染克氏原螯虾,受感染的克氏原螯虾体内病毒含量与其死亡呈正相关;健康的克氏原螯虾和感染病毒的克氏原螯虾体内的ATPase活性分别为7.337 U/mgprot和4.212 U/mgprot,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唐建清 《水产养殖》2009,30(2):40-41
第二讲 克氏原螯虾养殖场地选择与设计 克氏原螯虾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一些常规的鱼、虾、蟹类不能存活的水域,克氏原螫虾也能生活。克氏原螯虾养殖追求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必须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能有效地提高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建立一个克氏原螯虾养殖场,首先要考虑场地是否适宜克氏原螯虾的生活与生长,根据克氏原螯虾昼伏夜出,营浅水底栖生活,喜逆水,冬夏穴居,  相似文献   

11.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市售克氏原螯虾中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斑综合征成为制约克氏原螯虾养殖的重要病害。对市场销售的克氏原螯虾抽样调查,采用PCR仪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携带情况,结果为:湖泊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不携带WSSV,池塘单养的克氏原螯虾及江河野生克氏原螯虾携带WSSV。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科学养鱼》2006,(10):73-73
有读者打电话询问关于克氏螯虾的有关问题,现答复如下:一、听说克氏螯虾和红螯螯虾杂交,产量可以很高,是真的吗?克氏螯虾杂交的情况怎样?答:没听说过可以杂交,克氏原螯虾是刺蛄科、原螯虾属,红螯螯虾是河虾属,相距较远,杂交是否可行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如果说产量很高的话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存能力强,天敌少,加之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捕捞克氏原螯虾种群且尽量少伤害水域中其他渔获种类,有效控制克氏原螯虾种群数量,防止形成外来物种入侵,通过基本情况调查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对克氏原螯虾捕捞网目进行研究。对6,20,30,40,50,60,70 mm七种网目的地笼网进行了室内试验,经比较对克氏原螯虾的捕捞能力和鱼类释放效果,结合线性拟合曲线与克氏原螯虾体长的关系,推算出20 mm网目为春季克氏原螯虾最佳捕捞网目, 30 mm网目为秋季克氏原螯虾捕捞最佳捕捞网目。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池塘高密度苗种繁育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市场需求量急剧  相似文献   

15.
<正>为促进江苏省泰州市克氏原螯虾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方式,必须要在提高克氏原螯虾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在提高虾蟹规格、质量和产出、效益上做文章。为此,我们进行了蟹池套养克氏原螯虾生态防病高效养殖新技术试验示范,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克氏原螯虾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值克氏原螯虾放养季节,笔者一行赴江苏盐城考察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宝龙集团克氏原螯虾人工育苗基地、稻虾轮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及龙虾池塘养殖基地,并走访了当地克氏原螯虾养殖户,并就其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塘口会诊及对策分析,由于养殖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特将相关对策总结出来,以期对广大克氏原螯虾养殖户起到一定的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Girard)是一种淡水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又称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生长迅速、食性杂、抗病力强等特点。近年来,在消费需求的带动下,克氏原螯虾养殖发展较快,同时也扩大了对虾苗的需求量,由于克氏原鳌虾天然资源已越来越少,价格节节攀升,使得人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克氏原螯虾特殊的繁殖习性,养殖者只要在宜养水体中投放少量的克氏原螯虾,第2年或第3年就可以有一定的产量。但是,即便是使用工厂化设施,克氏原螯虾也难以像河蟹、罗氏沼虾那样容易地获得大批量的苗种,因此难以解决规模化养殖的苗种供应问题,成为其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克氏原螯虾怀卵量很少,而且其打洞繁殖的习性给工厂化繁殖工作带来难度,近年来的研究仅可以做到小规模市场供应。健全、配套的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体系,一定会对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产量的大幅提高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树刚 《齐鲁渔业》2009,26(4):39-4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克氏原螯虾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特别是占体重5%左右的克氏原螯虾肝脏(俗称虾黄),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克氏原螯虾土池生态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近年来克氏原螯虾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天然资源锐减,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价格节节攀升。因此,养殖克氏原螯虾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们于2009年至2010年进行了克氏原螯虾土池繁育苗种试验,现总结如下:一、试验方法试验点位于姜堰市沈高镇溱湖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我们选择了4个土质池塘,池埂坡比为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