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雌成螨发育繁殖特性和子代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以33、36、39、42、45℃高温处理六点始叶螨雌成螨1、2、4 h,观察并统计各短时高温处理下雌成螨的寿命、产卵量、子代发育历期和性比。结果显示:经33~42℃高温胁迫1、2、4 h及45℃高温胁迫2、4 h后六点始叶螨的产卵期延长,单雌产卵量增加;其中39℃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的种群增长最有利,39℃胁迫1 h后其产卵期最长,为12.67 d,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2.65粒,39℃胁迫1、4 h后其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29,种群倍增时间较短,分别为2.42、2.38 d;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子代性比无显著影响。45℃高温胁迫1 h六点始叶螨的存活率降低,单雌产卵量减少,寿命延长,内禀增长率减小,因此六点始叶螨经45℃高温胁迫1 h会抑制其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8±1)℃、RH(75±5)%、光照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经抗、感性初步筛选获得的5份抗性和5份敏感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感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的发育历期、产卵量、后代卵孵化率、性比和成螨寿命均存在显著影响;抗性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的发育与繁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取食抗性橡胶树种质IRCI12后,六点始叶螨不能完成发育与繁殖,取食后成螨存活率仅为6.80%,且最多可存活7.40 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90粒,且不能孵化。与取食敏感种质RRII103、RRII105、IAN2887、IAN2904和桂研77-11-23(多)相比,取食抗性种质热研87-6-5、IAN717、RRIM600和RRIC52后,六点始叶螨各龄螨的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产卵量显著减少,后代孵化率和雌性百分率显著降低,成螨寿命显著缩短。该结果为深入开展橡胶树抗螨性机理和橡胶树抗螨种质的挖掘及其利用研究以及充分发挥抗性种质在橡胶树害螨防控中的主导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橡胶树主要害螨及优势种螨类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2年通过对西双版纳州橡胶林的害螨及其天敌进行2年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橡胶树害螨主要有2种,分别为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和海南小爪螨(Oligonychus hainanensis Ma,Yuan et Lin);并详细记述了2种害螨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发生数量;初步调查到六点始叶螨的天敌19种,隶属2个纲、7个目、10个科,采用优势度指数评价法得出优势种群为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三者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初步摸清六点始叶螨主要天敌发生消长及其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期橡胶叶对六点始叶螨选择性及种群增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生长期橡胶叶对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选择性及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测定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的橡胶叶对六点始叶螨的产卵选择、取食选择、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点始叶螨对不同生长期橡胶叶的取食选择和产卵选择由多到少依次为: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说明该螨在转移为害过程中优先选择幼嫩叶片;世代发育历期以取食老化期的最长,为20.9 d,取食古铜期最短,为16.9 d。世代存活率、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由大到小依次为: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因此,古铜期的橡胶叶最适合六点始叶螨的发育、存活及种群增长,随着橡胶叶的老化越不利于该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  相似文献   

5.
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s)作为橡胶树的重要害螨,对橡胶树的生长发育产生巨大危害,严重影响橡胶树产量。为进一步明确六点始叶螨在不同橡胶树无性系上的发育和繁殖情况,以及不同螨态对杀螨剂的敏感程度。本研究以‘热研87-6-62’‘热研87-6-47’‘热研93-59’‘热研87-4-19’‘热研89-4-51’‘PR107’‘RRIM600’7个橡胶树无性系稳定期叶片作为六点始叶螨的寄主,分析了各螨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以及繁殖能力。同时,采用浸叶蝶法、叶片残毒法、玻璃浸渍法测定了4种杀虫剂对六点始叶螨各螨态的活性。结果显示,在(28±1)℃、RH(75±5)%、光照[16(L)∶8(D)]条件下,六点始叶螨在以上7个橡胶树无性系上各螨态发育时间从长到短为:成螨期>后若螨→成螨>前若螨→后若螨>卵→前若螨,六点始叶螨各螨态在‘RRIM600’无性系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热研87-6-62’和‘热研87-6-47’无性系上的发育历期相对较长;六点始叶螨在7个橡胶树无性系上的单雌产卵量由多到少依次为:‘PR107’>‘RRIM600’>‘热研89-4-19’>‘热研93-59’>‘热研89-4-51’>‘热研87-6-47’>‘热研87-6-62’,其中‘PR107’上单雌产卵量最多,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2.17个,‘热研87-6-62’单雌产卵量最少,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33个。筛选不同化学药剂对六点始叶螨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在药后15 d的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其中15%哒螨灵乳油和1.8%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速效性较好,在施药3 d后死亡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卢芙萍  卢辉  伍春玲  梁晓  陈青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12):2409-2414
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方法,研究了分别取食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7种目前常见的与橡胶间套种的作物[木薯(Manihot esculenta)、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菠萝(Ananas como sus)、椰子(Cocos nucifera)、杧果(Mangifera indica)、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和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后,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的存活、发育与繁殖情况差异。结果表明,取食木薯、甘蔗、菠萝、椰子和杧果后,六点始叶螨各龄均不能存活;而取食橡胶、木瓜和变叶木叶片后,其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及卵到成螨的存活率均表现为橡胶(均为100%)变叶木(68%、69%、77%和71%)木瓜(53%、65%、54%和57%),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卵到成螨的发育历期表现为橡胶(12.05 d)变叶木(14.67 d)木瓜(15.61 d),但三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每雌产卵量为橡胶(32.20粒)木瓜(8.00粒)变叶木(7.00粒),橡胶与木瓜和变叶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F1代卵孵化率为橡胶(100%)变叶木(97.53%)木瓜(94.42%),仅橡胶与木瓜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后代雌性百分率为橡胶(88.20%)变叶木(75.40%)木瓜(66.30%),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螨寿命为橡胶(19.58 d)木瓜(19.33 d)变叶木(17.00 d),仅橡胶与变叶木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椰子、杧果、菠萝和甘蔗不适于六点始叶螨生存、发育与繁殖,因此为预防六点始叶螨的发生与危害,这5类作物可作为橡胶的间作套种作物;而变叶木和木瓜虽然影响六点始叶螨的发育与繁殖,但六点始叶螨仍可完成世代发育和繁殖,因此其亦为六点始叶螨的嗜好寄主,不适宜与橡胶间作套种。  相似文献   

7.
记述海南岛钝绥螨属21种的分布和栖息作物;优势种类如纽氏钝绥螨〔Amblyseius new-sami(Evans)〕、拉戈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Muma)〕的生物学习性,室内捕食六点始叶螨、硃砂叶螨的能力;它们在橡胶园与六点始叶螨、在柑桔园与桔全爪螨的种群消长和对其控制效果。钝绥螨优势种群是控制害螨种群消长的有力因素,在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中,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发现六点始叶螨在海南岛一年可有23代,卵到成螨的发育期,成螨期和生活历期分别为8.7±0.7~28.4±2.4天,10.3±6.5~32.0±17.5天和19.2±5.1~55.6±13.7天。雌雄螨一生均能交配多次,每代平均产卵量为11.1±8.1~39.4±24.7个,雌螨一生的产卵量为1~114个,每个雌螨每天的产卵量为1~5个,卵的孵化率在95%以上,雌雄性比为1.8:1(雌螨/雄螨)。同一橡胶品系不同物候期的叶片对六点始叶螨的发育期,成螨期与产卵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品系的不同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营养物质在橡胶抗螨性中的重要作用,在获得稳定的抗、感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橡胶树种质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几种营养物质与橡胶树对六点始叶螨的抗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感六点始叶螨橡胶树种质叶组织中的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糖(WSS)、可溶性氮(SN)、抗坏血酸(Vc)、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和糖/氮比(S/N)存在显著差异(p0.05)。抗性种质较感性种质叶组织中含有较高的WSS、Pro、S/N和较低的FAA、SN、Vc,其WSS、Pro含量和S/N分别是感性种质的1.37~3.48、1.41~4.98和1.59~8.20倍,FAA、SN、Vc分别是感性种质的0.27~0.80、0.42~0.80和0.20~0.56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橡胶树对六点始叶螨的抗性与叶组织中WSS、Pro含量及S/N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FAA、SN和Vc含量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胶树六点始叶螨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1976—1979年在粤西湖光农场对胶树六点始叶螨的发生规律及防洽研究的结果。六点始叶螨是近年在我国垦区发生较为普遍,局部地区或局部胶园严重危害的新害螨。螨的数量通常在4月中旬剧增,4月底至5月为高峰期,5月底或6月数量锐减;天敌数量和降雨量是影响螨类密度高低和高峰期持续长短的主要因素;害螨在发生初期在树冠的分布是:下层>中层>上层;钝绥螨是控制六点始叶螨的有效天敌;四年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峰前期每片胶叶有螨4~8头,用20%三氯杀螨砜,1:1000倍药液喷雾,虫口减退率达80~90%,施药一次可控制害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bacterial decomposition of grass fructosa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was monitored in vitro. The period required for the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polymeric fructosan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polymeriz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might b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estibility of other organic nutrients of fodder plants and polymerization and that polymerization increases with maturity of the plant.  相似文献   

12.
合丰号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2,21(2):131-137
合丰号大豆 32个品种 84 .4 %来源于满仓金、荆山朴、丰收 6号×克山四粒黄、丰收 1号×蓑衣领四个族系。其基因库源于 33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 33个 ,细胞质祖先亲本有 8个。核遗传贡献率较大的祖先亲本为金元 (18.7% )、四粒黄 (18.3% )、白眉 (6 .9% )、十胜长叶 (5 .9% )、小粒豆九号 (5 .6 % )等。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四粒黄 (46 .7% ) ,其次是小粒豆九号(16 .7% )、白眉 (13.3% )。合丰号大豆直接利用亲本 36个。利用国内优良亲本克 4 430 - 2 0、合交80 0 9- 16 12等成功地育成了合丰 2 5号、合丰 35号等高产稳产大豆品种 ;利用国外抗病品种Ohio、Rampage、Wilkin直接作亲本育成高抗灰斑病品种 4个。合丰号大豆品种有 16个具有国外血缘 ,占品种总数的 5 0 %。随着年代的推移 ,合丰号大豆的细胞核、细胞质祖先亲本发生了变化。不同年代有其不同的主要贡献者 ,合丰号大豆遗传多样性是其成功的关键。制定一个祖先品种核质在新品种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协调的育种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6,15(2):97-102
1991-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圆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等24个省市保存的3355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186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5.
统计结果,1980—1990年《热带作物学报》平均每篇文献的引文量为7.27篇。引文中,期刊文献为52.58%,外文文献为51.96%,英文占外文的95.81%;《热带作物学报》等被引用10次以上的书刊种类数为被引用文献种类数的2.65%,被引次数为总引文量的3.078%;引文发表时间的跨度达87年,1975—1985年间发表的约为57.40%,历年有近2~6年内发表的文献的年被引用量,大于其它年发表的年被引用量的趋势;引文主要为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两大类。这对研究热带作物科技情报流向,提供情报服务,不失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花生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经1985—1992年的调查研究,确认河南省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年度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总降雨量及初始孢子量,初步确定了四者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六个大豆基因型间的双列杂交,对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图解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性状的数据估算的阵列方差(V_r)和协方差(W_r)等统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解释。结果表明成熟期的6×6完全双列群体符合双列分析的所有假设,直线回归系数b=0.7597,与W_r+V_r值的相关密切(r=0.7086),可见早熟基因倾向显性。株高的遗传并不完全趋于显性,很可能存在向高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因素。与株高的遗传动态相仿,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遗传并不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六个亲本在控制单株粒重的遗传中都存在上位性效应。维尔金带有较多的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显性基因;设交76—5184具有较多的控制株高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合丰22号控制主茎节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18.
大豆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接种鉴定分析,指明大豆对这个小种的抗性也是受一个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20.
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带菌土壤、病残体进行病试验,研究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种子带菌条件及带菌种子传病情况,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科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霉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不原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可以导致大豆种子力,但只在有病资助以豆荚才有这种结果,幼荚期接种豆荚可以使荚内的豆粒严重发病,豆粒被一层菌丝包裹,这些豆粒虽然本身不能萌发,但能作为接种体导致邻近的健康植株发病。作者通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