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普通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的连锁遗传规律,分别以回交转育3次和4次的同型系扬麦1号(Tal—)、为母本与10种具有不同标志性状(钩芒、黑颖、毛颖、紫花药,紫粒、复粒、密穗、分枝穗、矮秆、紫叶耳)的父本进行了杂交及F1与双亲的分别测交。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号(Tal—)×矮变1号的杂交组合F_2和BC_1表现育性与株高有较密切的连锁倾向。连锁规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小麦矮秆基因Rht#-10对赤霉酸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霉酸(GA#-3)对矮变一号的幼苗及胚乳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矮变一号不仅植株的地上部分,而且其胚乳组织对赤霉酸都是不敏感的;从两份不同来源的矮变一号对赤霉酸反应的差异及2x中7902单体/矮变一号BC#-1的表现,推测矮变一号赤霉酸不敏感性除受Rht#-10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受其他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用“杨麦1号”(适于本地,综合性状好),“北引长穗”(矮秆大穗多花)和“六倍体小黑麦”(外源基因,大粒)为材料。利用我国特有的显性雄性核不育(Tal基因)小麦(以Tal表示)使小麦各类材料中的优良基因集结与重组,和中国春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双8-2S,N_(989)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光照长度及不同温度处理下同工酶变化与育性变化的相关性,并测定了同工酶基因与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试验结果表明:Adh-1和Est-3与育性有密切关系,不育时,这两位点都表现有效等位基因;可育时,这两位点都表现无效等位基因。控制光温敏核不育的两对基因中,一对与Adh-1密连锁(重组率为0);另一对与Cat-1连锁(重组率为29%)。  相似文献   

5.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差异极显著。5个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显著降低轮回父本(CK)的株高、千粒重、穗重,但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矮苏3和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具有西南02和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重显著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千粒重亦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是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具有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它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的穗粒数;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西南02和矮苏3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数与轮回父本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根据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与轮回父本之间的距离最近,这有利于育种应用,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距离最远,难以直接应用于育种;西农引06矮源和矮苏3矮源最近,西南02矮源和矮变l号矮源最远;用系统聚类,西农引06、矮苏3、奥尔森、西南02矮源为部分显性类,父本和矮变1号矮源各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小麦中虽然已经命名了20余个矮秆基因,但小麦矮秆基因资源应用单一化的现状仍然存在,因此对小麦新矮源的筛选与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1个小麦矮秆突变体‘矮128’为材料,通过赤霉酸处理、遗传分析、基因等位性测验和DNA分子标记等手段分析了该矮秆突变体矮秆基因的性质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矮128’属赤霉酸不敏感型矮秆突变体,其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Rht8、Rht9、Rht13、RhtB1b(Rht1)、RhtD1b(Rht2)、RhtD1c(Rht10)和Rht16等矮秆基因不是等位基因,也不同于Rht4、Rht5、Rht8、Rht9、Rht12、Rht13等6个已知矮秆基因。尽管如此,‘矮128’中的矮秆基因是否为新的矮秆基因仍然需进一步的遗传分析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甜瓜2号连锁群中果长基因fl与性别表达基因a的连锁关系。分析果实长度和性别表达类型(雄花两性花同株、雌雄异花同株)的遗传规律,定位两性状基因。【方法】 以圆形甜瓜、雄花两性花同株品种西州蜜为父本,长形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品种蛇瓜为母本杂交产生的160个BC1(Back Cross 回交群体)单株为作图群体,研究BC1群体中果实长度和性别类型的分布,对二者进行遗传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用甜瓜2号连锁群上的48个SSR分子标记,对甜瓜果实长度和花性型性状进行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对两性状基因定位。【结果】 甜瓜果实长度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可能受双基因遗传控制。通过连锁分析,将果长基因fl定位于2号连锁群的标记SSR247159和标记SSR252089之间,遗传距离为3 cM;将性别表达基因a定位于标记SSR227156和标记CMGA36/SSR235092之间,遗传距离为3.59 cM;两区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结论】 在甜瓜西州蜜和蛇瓜的BC1群体中,将果实长度基因fl和性别表达基因a的初步定位于不同标记区间内,证明二者不是同一基因。  相似文献   

8.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高粱丝黑穗病抗病基冈的SSR标记,以高粱抗病亲本(7050B、2381R)和感病亲本(Tx622B、矮四),及其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用CTAB法从叶片中提取高粱基因组DNA,通过SSR技术对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0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94对.其中1个SSR位点Xtxp80与高梁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病基因相关.采用Mapmarker软件,对2381Rx矮四组合的98个F2,单株的SSR扩增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高粱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与SSR位点Xtxp80连锁,距离为8.3cM.  相似文献   

11.
小麦Tal轮回--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a1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 ,创立了Ta1轮回—交替选择育种技术。通过多个优异亲本的复合杂交组建轮回选择群体 ,经C4~ 6代的轮回选择以及轮选后代的逆境与非逆境环境的交替选择 ,使基因广泛交流和重组 ,实现了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基因型 ,育成了一批遗传基础丰富 ,背景广阔 ,具有多抗、节水、高产稳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苗头品系 ,为抗逆性小麦育种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12.
Resistance genes enable plants to fight against plant pathogens. Plant resistance genes (R gene) are organized complexly in genome. Some resistance gene sequence data enable an insight into R gene structure and gene evolution. Some sites like Leucine-Rich Repeat (LRR) are of specific interest sinc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can happen. Crossing over, transposon insertion and excision and mutation can produce new specificity. Three models explaining R gene evolution were discussed. Mor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dissection of R gene evolution though some step can be inferred from genetic and sequenc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3.
基因在分离重组中的熵增与制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宏观上看,基因的分离重组类似于分子的运动,都是自发地从有序走向无序、从集中走向分散。分离重组过程是一个熵增过程。本文运用物理学中熵的计算公式分别演算出在不同遗传机制的支配下遗传群体的熵值,发现显隐关系、分离规律、连锁等基因的行为规则及外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均能抑制群体的熵增。得出一对杂合等位基因从F1到Fn的基因型熵值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小麦显性核不育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为基础材料,用天蓝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和八倍体小黑麦为异种属优良基因的供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26.4%和31.7%。八倍体小偃麦是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良好的桥梁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36.95%和41.76%。显性核不育基因在以上杂交组合的 F_1中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5.
假定某一质量性状受单基因控制,且在纯合显性(或纯合隐性)时会致死,造成不符合Mendelian分离比。在F2群体中,根据分子标记和该基因的连锁关系,获得标记与性状的各种表型类别、频率和植株数,通过Fisher最大似然法,推导出估计重组率的方程和标准误公式。Monte Carlo模拟研究表明,最大似然法得到的重组率估计值与真值接近,并验证了重组率估计值标准误公式。  相似文献   

16.
水平基因转移,一般分为细胞内部或者跨越物种边界的遗传物质交流。跨界直接介导方式,包括共生、内共生、寄生、嫁接等。细胞内的基因转移,主要包括细胞核与细胞器基因组间的相互渗透;跨越物种边界的遗传物质交流,主要涉及寄生与寄主植物的基因横向转移,寄主与寄生植物mRNA也会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移。基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本研究综述了植物水平基因转移的迁移序列类型、迁移方向及迁移机制:首先,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能够整合细胞核转座元件以及叶绿体起源的tRNA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的功能基因及间区序列能够迁移到核基因组;其次,植物种间,通过寄生、嫁接等方式转移大量的DNA(如线粒体基因、叶绿体基因和转座元件)和RNA(如mRNA)序列;迁移机制涉及到DNA介导和RNA介导方式,迁移方向包括单向和双向转移。迁移序列的基因功能活性研究是重要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用矮变1号与农林10号小麦矮源,分别以同样的组配方式进行正反交试验。结果表明:(1)矮变1号株高的遗传,不同于农林10号的隐性遗传方式,可认为控制矮变1号株高遗传的主要矮化基因是部分显性的;(2)矮变1号各组合子二代分离出超矮秆植株的比例显著大于农林10号;(3)相关性分析表明,杂种后代随着株高的降低,不孕小穗增加,主穗粒数减少,穗粒重和株粒重明显下降。但是,不同杂交组合的表现不尽相同。“矮变1号”ד8582-201”,子二代平均株高44.7厘米,在田间以矮、齐、多穗而注目,杂种穗粒性状的表现也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核不育的遗传研究和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多年对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它的显性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cM。以矮变1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经大群体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为0.18%。该两基因的连锁片段已转移到中国春小麦ph1b突变体和八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小麦遗传种质和双隐性基因控制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综合分析已发现的核不育材料,提出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起源假说;经遗传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广西巴马小型猪ANK1基因启动子,确定其活性核心区,为研究ANK1基因启动子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及构建动物疾病模型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在线软件对ANK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根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设计特异引物扩增不同长度的ANK1基因启动子片段,并利用双荧光素酶试剂盒检测其荧光值,以确定不同ANK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活性.[结果]发现ANK1基因启动子存在1个转录起始位点(TSS)、2个CpG岛和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以此作为ANK1基因启动子的分段依据,将其分割为P638、P791、P1113、P1163、P1648、P1694、P1796和P2074等8个不同长度的目的片段.成功克隆获得的8个ANK1基因启动子片段经KpnⅠ和HindⅢ双酶切、T4真核表达载体连接、细胞转染等方法构建8个双荧光素酶重组报告基因,双荧光素酶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广西巴马小型猪ANK1基因启动子在P1796片段活性最强,与其他片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成功克隆获得广西巴马小型猪ANK1基因启动子的8个片段,且利用双荧光素酶试剂盒检测确定其核心启动子区域出现在P1796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