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新疆大豆疫霉菌毒力及大豆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34株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新疆分离物进行了毒力鉴定,发现新疆疫区大豆疫霉菌毒力结构复杂,不同地块之间、同一地块不同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都存在毒力差异.用7个不同毒力的分离物接种鉴定了19个新疆地区栽培大豆品种(系)的抗病性,其中10个品种(系)表现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疫霉菌分布及毒力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田间调查、从病株和土壤中分离大豆疫霉菌 ,对大豆疫霉菌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除东北地区外 ,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存在大豆疫霉菌。应用 13个鉴别寄主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 83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毒力鉴定 ,证明我国大豆疫霉菌存在丰富的毒力多样性。与植株分离物相比 ,土壤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程度更高。对不同地区来源分离物的毒力组成比较表明 ,长江流域分离物的毒力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是黄淮流域 ,而东北地区分离物的毒力组成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3.
应用浸泡法接种和越冬后薯片培养法测定了抗性菌株、敏感菌株和混合菌株在种薯上的越冬能力。结果表明,用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混合接种,病原菌存活率最高,其存活率为100%;抗性菌株接种的病原菌存活率居中,存活率为80.0%;敏感菌株接种的病原菌存活率最低,存活率为47%。从晚疫病菌混合菌株接种的种薯上,共分离得到39个分离物,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分离物的出现频率为97.4%,敏感分离物的出现频率为2.6%,这说明抗性菌株的越冬能力和竞争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脂肪酸与其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29株白僵菌以及同一菌株不同世代的酯酶同工酶、脂肪酸与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菌株不同世代的酯酶酶谱虽然相同,但其活性却随着继代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弱,而且酶活性的这种变化与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也与菌株的毒力表现出了相关性,其中靠近阳极的几条主酶带与菌株的毒力密切相关。不同菌株以及不同世代的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与其毒力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烟草青枯雷尔氏菌连续传代减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烟草青枯雷尔氏菌(TR)的菌悬液,连续传代培养,并在含有TTC的培养基上观察弱毒力菌落的百分率。测试0、10、20、30代菌株的生物量曲线观察变化情况。测试0、5、15、25、35代的菌株侵染K326(中等抗性)烟苗的情况并观察其与烟苗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果表明:青枯雷尔氏菌经传代35次后,在含TTC的培养基上弱毒力菌株检出率接近100%;生物量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野生型菌株与传代后菌株对烟苗的萎蔫率观测时间呈现波动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蜡蚧轮枝孢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的产生水平与其对桃蚜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产酶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著性,而且产酶水平的高低与其对桃蚜若虫毒力的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其中靠近阳极的主酶带与菌株毒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江苏省51个市(县)采集的550余份小麦纹枯病病叶鞘上共分离获得441个细菌分离物,其中35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产生了拮抗作用,占总菌株数的7.94%。经300 d转代保存后仍有28株菌保持了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拮抗或抑制作用。拮抗细菌与纹枯菌混合接种小麦,对纹枯菌的侵染有抑制作用,其中GC4菌株对纹枯病的抑制率达63%。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白僵菌菌株,为生产上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从不同地区林间收集僵虫和采集土壤,分别采用组织分离和稀释涂皿法分离白僵菌菌株,结合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白僵菌菌株的种级分类地位,通过孢子液浸渍法筛选对马尾松毛虫的高毒力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20株白僵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各菌株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形态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相似,且20株菌株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球孢白僵菌遗传距离最近.对20株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2、B-14、B-19、B-1和B-13等5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其中B-2、B-14和B-19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接种11d后马尾松毛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00%,3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死中时(LT50)均小于8.00 d,分别为7.63、7.62和7.88 d,致死中浓度(LCs0)分别为0.63× 106、0.96×1 06和0.78× 106个/mL.[结论]筛选得到3株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2、B-14和B-19,且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防治潜力和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姜瘟病病原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从同一个姜瘟病田的不同区域分离获得26个菌株,观察其细胞学性状,测定其生物型,从灌根法、注射法、剪叶法中筛选姜瘟病病原菌适宜的接种方法。[结果]分离获得的26个菌株的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及生理生化特性和对照菌株L2、G2表现完全一致,确定其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即姜瘟病病原菌,其中7株为Ⅱ型,占总菌株数的27%,19株为Ⅲ型,占总菌株数的73%。在田间进行姜瘟病病原菌接种时,建议使用茎基部注射法。[结论]从1块有代表性的病田的不同病株上分离25个以上的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是该地区姜瘟病病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组成系统监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4种主要胞外毒力因子(气溶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和细胞毒性肠毒)设计合成4对引物,对2008—2009年广东、江西两省的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评价菌株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其毒力强弱。60株临床分离株中,具有4种毒力基因(aer+hly A+epa+act+)的菌株占58.33%(35/60),是主要毒力基因型;其他25株的毒力基因有不同数量缺失。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对剑尾鱼攻击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之间表现出协同作用,aer+hly A+epa+act+型的毒力最强,对剑尾鱼的致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绿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初探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绿僵菌在室内对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的毒力与白僵菌相当,其LD50=7.95×107个/L,LT50=6.61~13.08天(孢子数在1.0×1011~1.0×107个/L).本文还比较了绿僵菌和白僵菌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实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在防治马尾松毛虫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共毒系数分析表明,绿僵菌和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毒力比单独使用提高了1.75倍.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也表明,绿僵菌与白僵菌混合使用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3.
张立斌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15-2516,2522
[目的]探讨3种生物农药对平阳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0.3%阿维菌素和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林得保)3种生物农药对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考察了林得保对该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林得保室内毒力LC50值仅为18.25 mg/L,林间将其与轻质碳酸钙以1∶10、1∶15、1∶20、1∶25配制浓度喷粉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均达80%以上,其中1∶10、1∶15配制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结论]林得保粉剂1∶15配制浓度防治马尾松毛虫第1代5龄幼虫既经济又有效,适合林间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以自然罹病致死的马尾松毛虫上分离出一株苏云金杆菌新菌株——星光四号,经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反应结果,其分类位置为:苏云金杆菌阿莱亚种,血清型为H_3a,为国内新纪录,根据室内毒力测定,感染3龄松毛虫LC_(50)为8.41×10~5活孢子/ml,在9.6×10~7孢子/ml的浓度下,LT_(50)为1.78天。表明该菌株毒力较强,是生产上较有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4种松毛虫的亲缘关系,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在获得的636 bp的COI序列中碱基的平均频率为:A=34.75%,T/U =34.75%,C=15.25%,G=15.25%.马尾松毛虫遗传多样性最高(核酸多样度为3.93%),落叶松毛虫最低(0.6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3年9月~1989年9月浙江省仙居县虫情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调查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随气象因子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建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并用所建立模型对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进行预报检验。[结果]共建立了1个线性、8个非线性马尾松毛虫发生量时空回归预测模型。1989年3代马尾松毛虫实际危害村数及有虫面积分别为141、143、138村和4533.1、4181.3、5166.0hm^2,9个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村数均为193村,线性模型预报的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为3978.5、4159.5、3427.5hm^2,非线性模型预报的各测报点3代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分别与实际最大相差71.6868、99.8359、119.9478hm^2。[结论]所建立模型对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的预报准确率均为66.7%。  相似文献   

17.
应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马尾松毛虫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沙县为研究区,基于MODIS遥感数据,运用植被指数NDVI、RVI和红边参数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MODIS数据对严重受灾区域较为敏感;比较多时相各指数受灾前后变化,其变化趋势一致,各指数值增加表明未受马尾松毛虫危害,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其中以RVI值变化幅度最大;结合地面数据,找出不同虫害程度的各指数临界值,确定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其中以RVI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白僵菌生物防治林中马尾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年应用接种式放菌的林地进行马尾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调查发现,林区内存在着丰富的松毛虫天敌昆虫群落,其中以松毛虫幼虫期最为丰富,种类最高可达9种;卵期次之,可达4种;蛹期1种.在天敌昆虫群落结构最丰富时,可在林间同时出现13种松毛虫天敌昆虫.天敌昆虫群落呈现出时序变化的特征.与对照区相比,接种式放菌对天敌昆虫影响小,能持续控制松毛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有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
根据2008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了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列出了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急性毒性情况。[方法]以健康斑点叉尾鮰鱼种为试材,平均体重46.7 g,敌百虫设6个浓度梯度(0.1、0.4、0.8、1.2、2.4和3.2 mg/L),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进行急性毒性正交试验。[结果]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1.1、0.8、0.7 mg/L;安全浓度0.07 mg/L。敌百虫毒性强,使用时必须等毒性消失后才能放鱼苗;不同鱼类对敌百虫敏感性有差异很大,斑点叉尾鮰对敌百虫非常敏感,浓度为0.8 mg/L时已有将近50%的鱼死亡,而未死亡的鱼也表现出不同的中毒症状;大剂量使用不仅会出现残留、阻碍鱼类生长,而且还会污染水质。[结论]建议生产上敌百虫与其他药物轮用,使用时须等毒性消失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