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养殖河蟹是农村发展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可以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武夷山市有较多的水稻田,适宜发展养殖河蟹,而且近几年来已有一定养殖规模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蟹的产量,对这些年来稻田养殖的技术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推广应用,让广大进行稻田养蟹的农户增加收入,现将稻田养蟹的技术总结如下:凡是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土壤保水性强,不受洪水冲淹的晚稻田,都可以利用来进行养殖河蟹。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沛县稻田养蟹自1994年起步,至今已发展稻田养蟹9.6万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金湖县前锋镇读者彭某来电,说他去年种植了10亩稻田,看到有的农户在稻田中混养鱼、虾、蟹,想咨询一下稻田养蟹的养殖前景、市场行情及养殖技术特点等问题,希望本刊给予详尽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镇地处长荡湖与鬲湖之间。1994年起进行8.2亩稻田养蟹试验,经10年发展,河蟹面积扩大到14000亩。上世纪90年代,只要养蟹,价格与收入都较高。而近几年,蟹要讲无公害、更要比单只蟹重。2000年前,我们用当年早繁幼蟹放养,产量、回捕率尚可,但规格小;而外地扣蟹种回捕率低、产量低,收益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三方面探索:一是改当年早繁幼蟹为扣蟹种;二是改外地扣蟹种为当地扣蟹种;三是改密养为稀放。经3年摸索,获得较好的收益。如我镇原司马村26户养蟹户,养蟹552亩,亩均净利2650元。其中25户523亩采用当地扣蟹种,亩均净利2810元,最高1户10亩蟹,亩均净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5.
一、稻田选择 1.条件 养虾稻田基本与稻田养蟹面积相似,以2~5亩为好,最大不超过10亩。 2.田间工程 在稻田四周或田内挖有“口”、“王”字型环沟,沟深0.8~1米、宽1~1.5米,养虾沟占稻田面积15%,从沟内取土加宽加高四周堤坝,稻田进排水口设置双层防逃网。  相似文献   

6.
陈丽华 《农业与技术》2014,(11):178+182
稻田养蟹是利用稻田的空间资源、饵料资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既种稻又养蟹,稻蟹双收。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充分利用稻田这一农业资源优势,实行立体开发,粮鱼互促,优势互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吉林省稻田健康养殖中华绒螯蟹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蟹     
<正> 稻田养蟹耐一般还应放养少量鱼种,以利水质改良。根据养殖经验,在不影响稻谷产量的情况下,可节省农药和化肥约费200元/亩。为保证蟹、鱼、稻谷丰收,要抓好以下关键工作。  相似文献   

8.
稻田培育蟹种在唐海县已是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利用稻田培育出大批幼蟹,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有名的稻田养蟹之乡,1亩水稻田可收水稻500kg,蟹种0.5kg,培育成二龄扣蟹50kg,产值1万元,亩利润5000元。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规模、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从田块选择、蟹田建设、蟹种选择、稻田养蟹模式及蟹田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田生态养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河蟹养殖发展迅速,尤其在稻田养蟹方面获得了稻蟹双丰收。本对稻田养蟹中田块的选择、蟹种的放养、投饵以及如何施肥和用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丁春利 《现代农业》2010,(5):175-175
稻田养殖河蟹是稻田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一种优化的生态农业组合。稻田养殖河蟹以水稻为主,利用其共生互利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生产的综合效益。2005年富锦市砚山镇保安村4户稻农在稻田养蟹.水稻不但没有减产,稻米的品质还明显提高,河蟹亩产值达到827元,去掉亩成本425元,亩纯利润402元。主要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1. 稻田改造 稻田养蟹必须选择进、排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不淹的稻田,每丘(自然田)2-10亩。在稻田四周挖一条宽2米、深1米的环沟,田块中间挖数条小沟,将田块划成数小块,做到沟沟相遇。1/3的水沟面养水花生、水葫芦等,为蟹栖息、觅食、躲避敌害袭击,提供良好场所。每丘田埂高度30-50厘米,内埂用较牢固的尼龙层膜围成防逃墙,并向内倾斜45-50度。进、排水口处用聚乙烯网扎紧;田埂上再建一道铁栅或网栅。蟹种放养前,彻底清除稻田里的青蛙、水蛇、黄蟮等,放蟹前15天,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对水全面泼洒,杀死敌害和病菌,改善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稻蟹共作对水环境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本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采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低密度,仔蟹放养密度18 ind/m2;高密度,仔蟹放养密度54 ind/m2)和不养蟹稻田(CK)水体的水样,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养蟹稻田溶解氧含量高于养蟹稻田,其中扬花期,不养蟹稻田显著高于养蟹稻田(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分蘖期,高密度养蟹稻田氨氮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显著差异(P0.05)。灌浆期时,不养蟹稻田总磷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养蟹稻田呈显著的差异(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生长周期,从分蘖期开始缺乏磷肥,从扬花期和灌浆期开始缺乏氮肥。分蘖期放养蟹苗比较适宜,此期以后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迅速下降,低于仔蟹的安全浓度。低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高,且与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王德生 《新农业》2005,(6):13-13
稻田养蟹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生长季节里,既种水稻又养河蟹。这是一项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与养殖巧妙结合的新模式。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因而减轻了农业污染.稻蟹能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共生互利.获得稻丰蟹肥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湖泊网围养蟹是一项新的养殖工艺。我省在1989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90年全省推广网围养蟹面积达5800亩,比1989年扩大5.8倍,产量3.56万千克,比1989年增长8.8倍。1991年全省网围养蟹面积扩大到2.7万亩,遍及全省主要湖区,已投放幼蟹10万千克左右。 本文是笔者根据近两年来各地网围养蟹的资料和经验总结的网围养蟹技术要点。 一、选好网围养蟹的场址 网围养蟹是在湖、河内圈定一定范围的水域,让幼蟹在网围内生长育肥,最终获得大规格的商品蟹。因而网围区内的水质条件,基础饵料,环境及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蟹,一地双收,为新型种养模式,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稻田为大闸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需要饲料喂养,也没有农药污染,近乎于野生放养,同时,蟹的存在还能够帮助稻田除草除虫,进而减少稻田农药使用,预防水稻虫害,保证水稻的生长环境,形成循环系统,创造了更多的种养效益。现针对稻田养蟹相关内容,展开具体论述。首先,概述了稻田养蟹的优点;其次,分析稻田养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稻田养蟹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殖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殖,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种养共生互利,本文介绍了稻田养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蟹就是同一块稻田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这是一项俏然兴起的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结合的新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喷洒生物农药和高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蟹是一项见效快、效益高、前景好的立体种养新模式。由于稻田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和生物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喷洒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和生物农药(少喷或不喷普通农药),可使水稻与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