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吉县开展糜子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7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宁糜10号,为39 58.33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85.7%,其次是固糜1号,为3 694.44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73.3%,再次是宁糜11号,为2 916.67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36.8%。从产量结果看,参试的7个新品种中产量有5个品种均高于对照内糜5号,在农业生产中,应示范推广宁糜10号、固糜1号和宁糜11号3个品种,以进一步筛选和推广适宜的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2.
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适宜赤峰地区种植的耐贫瘠糜子品种,在气候条件较好的赤峰市旱平地不施肥条件下对10个糜子品种进行了研究,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糜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个糜子品种的单株产量顺序为伊糜5号宁糜9号赤糜1号赤糜2号赤黍2号宁糜10号gs内糜5号大红黍宁糜13号宁糜14号;穗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产量和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和穗重呈负相关。本研究条件下,10个糜子品种均能在赤峰正常成熟,耐贫瘠性顺序为伊糜5号宁糜9号赤糜1号赤糜2号赤黍2号宁糜10号gs内糜5号大红黍宁糜13号宁糜14号。在糜子耐贫瘠育种时,应选择植株矮、茎粗适当、千粒重略大的株系,以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在参试的5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14-278,为3952.5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637.5 kg/hm2,增幅19.2%,居第一位;其次是固15-5和14-292,产量均为3868.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553.5kg/hm2,增幅16.7%,居第二位;第三位是14-80,为3655.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540.5kg/hm2,增幅10.3%。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糜子品种,开展了不同糜子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14-278,为3 950.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636.36 kg/hm~2,增幅19.20%,居第1位;其次是固15-5和14-292,产量均为3 868.18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554.54 kg/hm~2,增幅16.74%,居第2位;再次是14-80,为3 654.5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糜14号增产340.91 kg/hm~2,增幅10.29%。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科尔沁沙地糜子产量,引进国内优良糜子品种9份进行鉴定,主要鉴定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及产量。参试9份糜子品种产量252~270.1kg·667m-2,较地方品种增产16.7%~25.0%;其中,“固糜21号”产量最高,270.1kg·667m-2,与对照比较增产25.0%;“宁糜10号”次之,产量265.4kg·667m-2,与对照比较增产22.9%。生育期及产量符合科尔沁沙地糜子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全膜覆土穴播抗旱高产栽培的糜子品种,开展了不同糜子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抗旱高产栽培示范展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参试的4个品种中,宁糜14号产量最高,达4 101.90 kg/hm~2,较内糜5号、宁糜9号和固糜22号分别增产403.95、356.10、162.00 kg/hm~2,增幅分别为10.92%、9.51%和4.11%;按糜子市场收购价2.40元/kg计算,宁糜14号产值为9 844.56元/hm~2,较内糜5号、宁糜9号和固糜22号分别增值969.48、854.64、388.80元/hm~2。  相似文献   

7.
晋西北糜子引种试验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3年的引种观察、产量比较结果,客观地反映出晋西北当前的糜子生产水平:糯性糜子单产平均可达2 890 kg/hm2,粳性糜子单产平均可达3 460 kg/hm2。鉴定筛选出适应性好、稳产高产的糜子(糯)品种为:雁黍8760、伊8422-635、固02-433;糜子(粳)品种为:伊8414-121、固01-391、榆糜3号2个类型6个品种。并根据地域气候差异,提出应用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参试的4个品种中,宁糜14号产量最高达273.46kg/亩,较内糜5号、宁糜9号和固糜22号,分别增产26.93kg、23.75kg和10.81kg;增幅10.93%、9.51%和4.11%。按糜子市场收购价2.40元/kg计,宁糜14号亩产值为656.31元,较内糜5号、宁糜9号和固糜22号,分别增值64.64元、56.99元和25.93元。  相似文献   

9.
糜子育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近年育成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粳性和糯性糜子间的差异,分析糜子品种改良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中国糜子育种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近年育成的22个粳性糜子品种和18个糯性糜子品种为材料。田间考种获取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节数、粒色、花序色和穗形)和产量性状(千粒重、穗粒重和主穗)。室内通过正丁醇提取法测定黄色素含量、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双波长法测定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粳性糜子品种平均产量为3 465.5 kg·hm~(-2),变幅为2 976.0—3 915.0 kg·hm~(-2);糯性糜子品种平均产量为3 163.4 kg·hm~(-2),变幅为2 575.5—4 002.0 kg·hm~(-2)。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糜子产量与生育期、千粒重、主穗长、穗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数据分析表明,育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平均为2.7 mg·kg~(-1),变幅为1.7—3.3 mg·kg~(-1);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平均为2.4 mg·kg~(-1),变幅为2.1—2.9 mg·kg~(-1)。粳性糜子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为3.6%,变幅为1.7%—5.6%;糯性糜子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为4.1%,变幅为2.7%—5.5%。粳糯糜子之间黄色素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性不显著。粳性糜子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2.22%,变幅为11.31%—38.67%;支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5.01%,变幅为21.43%—64.02%;总淀粉含量平均为67.23%,变幅为58.59%—77.87%;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平均为1.00,变幅为0.18—1.73。糯性糜子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69%,变幅为2.24%—5.55%;支链淀粉含量平均为57.37%,变幅为49.40%—68.01%;总淀粉含量平均为61.06%,变幅为54.18%—72.11%;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平均为0.07,变幅为0.05—0.11。其中,陇糜5号和陇糜8号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宁糜17号和榆糜2号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晋黍9号和雁黍7号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粳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1.13%,变幅为9.64%—13.26%;糯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3.72%,变幅为12.10%—15.72%,糯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粳性糜子。【结论】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多种农艺及产量性状中变幅较小,品种类型相对单一,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针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挖掘、利用和创新优异糜子资源,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开展多元化、多目标育种,培育性状优良、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糜子新品种是糜子品种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44个糜子品种在宁县的引种观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3年从榆林、固原、兰州、平凉及庆阳市各县区征集引进糜子品种44个,在宁县进行了引种观察,结果表明,本地征集的宁县黄硬糜、宁县黑粘糜、彭原红粘糜等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较强,产量较高;引进品种中,榆糜系列产量表现较好,陇糜系列较宁糜系列产量表现好。其中宁县黄硬糜产量表现最好,产量达9 140kg/hm2;其次是彭原红粘糜、榆糜2号、陕黍2号、陕糜6号,产量分别为7 955、7 820、7 765、7 640 kg/hm2。产量最低的是宁糜8号,仅为8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冀北冷凉山区种植的糜子品种,为当地糜子生产提供优良品种。以16个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晋黍2号、宁糜9号、宁糜10号、雁黍11号、宁糜11号产量分别为3 181.3 kg/hm~2、2 962.4 kg/hm~2、2 880.7 kg/hm~2、2 837.6 kg/hm~2、2 833.5 kg/hm~2,较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增产达5%以上,且表现中熟,株高适中,穗较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大,中抗倒伏,适合冀北冷凉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冬播对旱作区不同熟期糜子生长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宁糜9号(中熟品种)和陇糜15号(晚熟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冬播覆膜种植(WH1)、冬播露地种植(WH2)、春播覆膜种植(CK)3种不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冬播条件下,糜子抽穗后主茎总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WH1处理在成熟期表现最高,其他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冬播糜子增熵效应苗期最明显,WH1、WH2处理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宁糜9号分别提高22.14%、1.2%,陇糜15号分别提高11.23%、9.62%;相比其他处理,宁糜9号和陇糜15号WH1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较CK增产13.11%、12.32%,WH2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相比CK,WH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宁糜9号显著提高9.61%,陇糜15号提高2.02%,但WH2处理优势并不明显;宁糜9号和陇糜15号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CK 0.35%~11.58%,其中宁糜9号WH1处理与CK处理间差异显著,籽粒脂肪和淀粉含量WH1处理和CK处理显著高于WH2,WH1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冬播栽培模式对不同熟期糜子干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宁南山区对适合栽培的糜子品种进行品种筛选,以期为当地的糜子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为明确影响糜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与糜子产量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个糜子品种中,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②经过相关性分析,糜子产量与主穗粒重、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株高、穗长、穗茎长和草重存在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可作为评价糜子品种产量高低的首选性状,在宁南山区,固糜21号、宁糜17号、内糜5号的综合表现优异,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合黑龙江西部干旱区种植的糜子品种,提升该地区糜子产量水平。[方法]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通过垄作栽培的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近些年培育出的6个优质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品比筛选试验。[结果]不同糜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不同,株高较高、穗粒数较多的品种为赤黍8号;千粒重较重、籽粒饱满的品种为榆糜2号;产量较高的粳糜子品种为固糜21号,较榆糜2号、陇糜12号分别高9.26%、24.21%;产量较高的糯糜子品种为冀黍2号,较晋黍9号、赤黍8号分别高17.12%、47.73%。[结论]为了获得较高的糜子产量,建议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区扩大固糜21号和冀黍2号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糜子氮、磷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5个糜子品种全生育期内氮、磷累积、分配规律及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糜子植株中氮、磷含量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品种间氮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差异显著;品种间磷积累量,除抽穗期差异不显著,其余生育期均差异显著.糜子品种间产量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榆糜3号’产量及氮磷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是806.67 kg/hm~2,7.68 kg/kg和53.14 kg/kg;‘晋黍8号’产量最低,为240.83 kg/hm~2;‘宁糜17号’氮和磷利用效率最低,分别为2.73 kg/kg和25.14 kg/kg.‘榆糜3号’的产量及氮磷利用效率比同条件下最低品种的产量、氮和磷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4.95%、181.32%和111.38%.【结论】在半干旱条件下,糜子氮磷积累量、利用效率、生产效率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各项指标表明,‘榆糜3号’是5个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氮磷利用效率最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5个糜子新品种在会宁县旱川地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旱川地一膜免耕多年种植的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5个糜子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5个糜子新品种在会宁县均能正常成熟。以陇糜14号折合产量最高,为4 854.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10号增产26.84%;陇糜13号次之,折合产量为4 700.0 kg/hm2,较对照增产22.80%。且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生育期适中,适宜在会宁及周边同类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糜子新品种陇糜1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糜子新品种陇糜11号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766-11-2-4-4-3作母体、内糜2号作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11—2012年甘肃省糜子品种多点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3 714.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糜5号增产11.50%。籽粒含粗蛋白131.80 g/kg、粗脂肪36.10 g/kg、粗淀粉751.30 g/kg、赖氨酸2.39 g/kg。抗黑穗病、黄萎病。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庆阳、平凉市,中部地区的白银、定西市及河西地区的武威市等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在甘肃省海拔1 650~1 850 m的地区适宜春播种植,在海拔1 200~1 400 m的地区适宜夏播复种。  相似文献   

18.
40份糜子品种的表型性状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对40份糜子品种(19份糯性品种,21份粳性品种)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性状差异较大。其中,产量内糜6号最高,达6 260.3 kg/hm2;其次依次为陇糜6号、陇糜11号,分别为5 820.3,5 760.3 kg/hm2;产量较低的品种为雁黍8号(2 640.1 kg/hm2)、晋黍6号(2 865.1 kg/hm2)、赤黍1号(3 790.2 kg/h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单穗粒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变异系数不同,其中,生育期性状变异系数最低,仅为6%,而单株粒质量、单穗粒质量等变异系数在10%~20%,有效分蘖变异系数最高,为21%;各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973 7~0.983 9,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基于10个主要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糜子品种的聚类结果在卡方距离为2.94处,分为4大类群;但分类结果显示,来源于同一生态区同一系列的品种没有严格划为同一类群,具体为第I类群含2个亚群,第1亚群有6个品种,第2亚群有9个品种,第II,III类群分别包含4,6个品种,第IV类群包含2个亚群,第1亚群有8个品种,第2亚群有7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糜子育成新品种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起源于中国,种质资源丰富,类型繁多,近年来培育出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和需求的新品种。对收集到的44个糜子新品种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与分析,并根据其形态指标分别对糯性和粳性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农艺性状表现差异较大,糯性糜子品种中晋黍8号产量(5 766.9 kg/hm2)最高且抗倒伏,粳性品种中陇糜7号产量(5 733.6 kg/hm2)最高、内糜1号表现为极早熟(生育期最短);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其中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以分蘖数最高,生育期最低;糯性和粳性糜子品种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1.3;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卡方距离2.75处将20份糯性糜子材料分为3大组群,在卡方距离1.5处将24份粳性糜子材料分为3大组群,而粳性糜子宁糜11号、内糜1号和内糜6号没有被分到任何组群。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硒方式对糜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明显提高糜子籽粒中硒含量,但不同糜子品种富硒能力具有一定差异。60 g/hm2处理的糜子籽粒中硒含量为0.04~0.32 mg/kg,比对照平均增加了13.5倍;120 g/hm2处理的糜子籽粒中硒含量为0.07~0.46 mg/kg,比对照平均增加了19.4倍;180 g/hm2处理的糜子籽粒中硒含量为0.13~0.57 mg/kg,比对照平均增加了21.8倍;叶面喷施硒肥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对相同处理的不同糜子品种的产量有影响;叶面喷施硒肥能使多数糜子品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