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等产毒真菌产生,属生物源危害物,是毒性极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历史上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造成过多次人及家养动物群体中毒死亡事件。黄曲霉毒素通过污染农产品与动物饲料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为了减少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非常有必要掌握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食品主要种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农产品及其制品的主要种类,包括:谷物及其制品、调味品、饲料等12个类别,共计143种产品。通过归纳总结黄曲霉毒素污染产品种类,可以为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保障消费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防范出口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GMP设想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可以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因此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本文通过对出口花生全过程可能造成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控措施和建议 ,提出建立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良好操作规范 ) ,以期最大限度从源头上预防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各种微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在各种农产品中分布较广,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当然,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粮油霉变,杜绝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但是粮油中如果污染了黄曲霉毒素怎么办呢?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易行的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连续5年全国13个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数据为材料,分析适合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监测的抽样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不同花生主产省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与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了在一定精确度保证下的最优抽样方案。结果显示:我国各花生主产省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差异显著,污染程度与样本标准差呈正相关。以安徽省为例,在满足一定抽样精度要求下,最优抽样方案为选取8个花生主产县市,每个县市随机选取8个村,每个村抽取1个样本。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的发生危害与防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代谢化合产物,发生范围分布世界各地,通过感染食物和饲料,致使家禽、家畜及人类发生黄曲霉中毒及各种并发疾病,是目前人们认识最多、研究最广的一种微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的发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污染程度主要受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栽培及收后储藏与加工过程等环节影响.由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因而受到特别的关注,许多国家对用作食物和饲料的农产品给出黄曲霉毒素最低含量限定指标,以此减轻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应用暴露限值法评估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暴露限值法(MOE, margin of exposure)评估黄曲霉毒素暴露风险。在取样检测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浓度数据和收集整理、花生消费数据以及毒理学资料基础上,应用MOE法评估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人群膳食摄入黄曲霉毒素致癌风险无显著差异,儿童属于高风险人群。与低剂量外推方法相比,MOE法计算结果更便于后期应用。MOE法值得在黄曲霉毒素等遗传毒性致癌物风险评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地膜覆盖和裸露种植的方法,对不同试验地块土壤样本菌相、花生生长期土层温度等生长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土壤中含黄曲霉菌数量不同,且不同地块菌株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不显著;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较大,且产毒菌株越多,受黄曲霉毒素污染越重。从果针下扎到收获期间,覆膜种植土层温度高于裸露种植是导致覆膜种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实际生产中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以达到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了一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专用装置,分析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臭氧脱毒技术和脱毒效果,包括通气方式、臭氧浓度、处理时间和花生水分含量对脱毒的影响等。结果表明,T-1(即下部通入臭氧气体,上部排气)方式下,臭氧浓度6.0mg/L、处理时间30min、花生水分含量为5%时脱毒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总量和B1脱毒百分率分别为65.88%和65.90%,脱毒效果显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臭氧脱毒装置和技术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环境友好,适用于花生及粮油制品黄曲霉毒素脱毒。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中国西南花生产区黄曲霉菌分布、产毒力及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从云南广南、西藏察隅、四川蓬安采集177份花生、土壤样品,共分离鉴定出黄曲霉菌206株,分析其分布及产毒特征,并调查71份产后花生样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四川蓬安花生产地黄曲霉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检出率和菌落数分别为50.0%、212.0 CFU/g,西藏察隅黄曲霉菌分布最少(18.1%,52.8 CFU/g)。菌株产毒力研究结果表明,88.6%的菌 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产毒类型以B族毒素为主,尤其是AFB1,其含量在0~8500μg/L,平均产毒能力排序为:云南广南(4393.4μg/L)>西藏察隅(1991.0μg/L)>四川蓬(1259.3μg/L);不产毒菌株占11.4%,均来自西藏察隅。对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研究发现,西南地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轻,阳性样品检出率为7.0%,AFB1含量在0~7.2 μg/kg;四川蓬安花生样品AFB1检出率为4.2%,含量0~7.2 μg/kg,云南广南AFB1检出率为16.7%,含量0~2.1 μg/kg, 西藏察隅样品未检出AFB1。西南产区黄曲霉菌检出率越高、菌落数越多,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Bilg.  KS 于基成 《杂粮作物》1993,(3):46-48,53
在印度,玉米(Zea mays L.)收获前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多年存在的问题。Barry(1987)和McMillan(1983,1987)报道了生长期玉米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可归因于害虫的危害。Walsh和Riley(1960)报道,一种褐绿色真菌(可能为黄曲霉)在发育中的玉米果穗上迅速生长,而玉米曾受到棉铃虫危害。本文讨论对害虫和捕食性鸟类的鉴定及它们对黄  相似文献   

11.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选用茯砖茶、花砖茶、青砖茶、黑砖茶、六堡茶、普洱茶六种黑茶,并以沱茶、米砖茶为对比材料,研究黑茶对PPARδ及PPARγ两种核受体模型的激活能力。结果显示,黑茶具有良好的激活PPARγ及PPARδ核受体作用,且黑茶中的PPAR核受体激活作用组分用热水即可浸出。因此,黑茶在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4.
黑茶对胎牛血清诱导脂肪变性的HepG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含有50%的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处理HepG2细胞48 h,建立非酒精性脂肪变性细胞模型,分别从噻唑兰染色吸光度法(MTT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3个方面评价茯砖提取物(FZ)、六堡茶提取物(LB)、青砖茶提取物(QZ)、千两茶提取物(QL)清除肝细胞脂肪堆积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加药处理组细胞的脂质堆积有缓解趋势,茯砖茶、六堡茶、千两茶、青砖茶提取物都可显著降低细胞内TG累积(P<0.01);而茯砖、青砖茶提取物对TC的清除效果较好(P<0.01),千两茶与六堡茶效果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黑茶提取物通过降低细胞内的脂类堆积,可能起到缓解脂肪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堡茶、普洱茶、茯砖茶等同属黑茶类,传统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是形成黑茶品质特征的关键,上述过程需要微生物参与才使其具有独特品质。本文就黑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其对黑茶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微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黑毛茶产品质量及生产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黑毛茶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对黑毛茶样品氟、铅、稀土等相关指标与黑毛茶价格的关系、现阶段黑毛茶和茯砖茶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满足标准要求茯砖茶产品所需黑毛茶原料的最低成本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分析,为企业生产合格茯砖茶产品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边销茶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等级生沱茶原料、熟沱茶发酵阶段样、不同等级熟沱茶原料、生熟沱茶成品的氟含量、茶多酚、水浸出物对比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生沱茶原料氟含量随着原料粗老程度增加,随着茶叶级别降低氟含量呈上升趋势,二级为五级原料的76.41%;经拼配压制后的生沱茶氟含量为97mg/kg;发酵阶段样氟含量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4.72%;拼配成品熟沱茶的氟含量为119mg/kg。采用适当原料制作的生熟沱茶氟含量均远低于农业部行业标准的200 mg/kg。  相似文献   

20.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基于茶汤色差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亮、暗茶汤。基于线性回归拟合,筛选出关键变量为L99(明度)、C*(彩度),建立的茶汤亮度预测方程为Lpre=-46.028+0.519×L99+0.117×C*,预测值和感官审评所得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P<0.01)。此外,验证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预测方程用于红茶茶汤亮度评价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通过茶汤色差系统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对红茶品质的客观智能评价及后续高亮红茶的定向化加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