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松花坝水源区内广泛分布的蔬菜传统种植地、玉米种植地和人工林地(农改林),采集7、9、11月份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分析其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及采样时间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2)林地土壤容重、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高于农田土壤(菜地与玉米地),而农田土壤氮、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则高于林地;(3)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菜地、玉米地、林地,其中农田土壤有效态氮、磷及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综合影响中的贡献比例是所有理化参数中最高的.由此可知,人为管理措施是导致农田理化性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但从面源污染防控角度看,农改林可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源强",降低向外输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不同杉木混交模式土壤肥力及土壤蓄水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不同杉木混交模式的土壤肥力、土壤蓄水量的测定、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杉木×米老排混交模式,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土壤渗透性能均较杉木纯林的有所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和蓄水量比杉木纯林的有所提高。说明杉木×米老排混交模式具有较强的培肥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可在南亚热带林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巨尾桉林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巨尾桉林分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6a定位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对巨尾桉林分早期树高生长(1~3a)有促进作用,但对3a后的生长量指标产生负效应,炼山后6年生巨尾桉林分的蓄积量和生物量低于不炼山林分;炼山不利于巨尾桉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炼山影响巨尾桉林分生长量的主要原因在于炼山导致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降低土壤肥力,并进而影响林地的持续生产能力.从维护地力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要求来看,应该尽快变革炼山这种传统的林地清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其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松花坝水源区内广泛分布的蔬菜传统种植地、玉米种植地和人工林地(农改林),采集7、9、11月份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分析其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深度及采样时间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2)林地土壤容重、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高于农田土壤(菜地与玉米地),而农田土壤氮、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则高于林地;(3)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菜地、玉米地、林地,其中农田土壤有效态氮、磷及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综合影响中的贡献比例是所有理化参数中最高的。由此可知,人为管理措施是导致农田理化性质较好的主要原因,但从面源污染防控角度看,农改林可有效降低土壤养分"源强",降低向外输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6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0~100cm土层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在剖面的垂直分布的影响。(1)两种林分土壤C、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下降,在0~10cm土层米老排人工林土壤C、N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28.72%和19.49%;(2)杉木人工林各土层间P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米老排人工林土壤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0~10cm土层P含量显著增加了11.22%,60~80cm及80~100cm土层P含量分别降低了17.40%和17.92%;(3)米老排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0~100cm土壤C库分别为157.49t·hm~(-2)和132.60t·hm~(-2),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显著提高了土壤C库(18.72%),其中40~100cm土层C库显著增加了25.34%,各土层N库无显著增加,土壤N库无显著增加,但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显著降低了40~100cm土壤P库,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降低了14.40%。因此,底层土壤是十分重要的养分库,造林树种转换对于底层土壤也有显著影响。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阔叶树米老排人工林有更强的碳储存能力,能改善土壤肥力,也提高了磷在土壤表层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择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轻择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轻度择伐对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择伐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明显.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土壤容重略有增加,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略减小;土壤养分含量普遍略有下降.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轻择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当地珍贵速生树种人工林的发展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广西5种珍贵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差异,以相同立地条件下12年生的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黧蒴椎(Castanopsis fissa)和火力楠(Michelia macelurei)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法,测定和分析该5种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结果表明:5种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大小均为:火力楠黧蒴锥红椎黑木相思米老排。但5种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大小不一,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5种林地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显著。5种林地中土壤酶活性相对较强的是米老排人工林,较弱的是黑木相思林和火力楠林。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原有米老排防火林带改建成米老排杨梅组合式防火林带的生长状况、林分结构、主要小气候因子和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改建后的防火林带中米老排生长状况趋好,生长量提高,杨梅林生长正常;林分层次明显,林分结构合理,填补了米老排防火林带下部树冠层的缺失,增强了防止地表火的功能。改建后防火林带林内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含水率保持相对稳定,总体防火功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 35年生栓皮栎人工林及相邻荒山的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荒山营造栓皮栎后 ,林地的孔隙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结构稳定性增强 ,林地养分得到富集 ,土壤生物活性加强 .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较好改良林地肥力的功能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阔叶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年对武威市平川灌区三年三区轮作制中土壤养分的研究,总结出小麦套草木樨,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均呈递增的趋势,相应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协调了水、肥、气、热四大因素。武威平川灌区推行麦田套种草木樨是增产增收、生物养地的最佳种植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干旱区绿洲城市垃圾是否对城市土壤理化性状产生影响,采集石河子市垃圾填埋场周边与远离填埋场周边的地区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6个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在这7种土壤类型中,垃圾填埋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最大,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工业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最为显著,交通道路和商业区再次之;人为干扰较小的绿化带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最小,说明垃圾填埋场、工业区对城市土壤的干扰最为强烈。垃圾填埋场周边表层有机质含量(大量剖面统计平均量)0.977%,全氮0.072%,碱解氮13.5μg/g,速磷5.2μg/g。而远离垃圾场经过改良形成的灌溉规模土表层有机质含量1.314%,全氮0.090%,碱解氮29.4μg/g,速磷5.45μg/g,土壤肥力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探明中国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地带山地土壤空间分异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垂直梯度取样法,在伏牛山南北坡海拔1640~1870m处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并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伏牛山南北坡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海拔高度影响显著,其中土壤pH和全氮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而有机质含量则呈减小趋势;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电导率、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受坡向影响也较为显著,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南坡较高,分别为0.092Ms/cm、273.69mg/kg、2.46mg/kg,北坡分别为0.087Ms/cm、215.42mg/kg、2.23mg/kg;北坡土壤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相对稍高。【结论】海拔高度和坡向是影响伏牛山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变化规律,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林龄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关键影响因子,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反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等指标,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机制。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温度、含水率、pH值、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着人工林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P < 0.05)。林龄增长也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但真菌与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值呈下降趋势。林下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也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差异则均未达显著水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标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总变异的86.1%,土壤含水率、温度、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则分别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程度的22.7%、18.4%、11.8%、10.6%、7.9%和5.6%。  结论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受到林龄变化的影响,并且土壤温度、含水率、有效磷、硝态氮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引起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土滑道集材对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滑道集材后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滑道集材后集材道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变差,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为此,提出减少该类型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振振  马淼 《农学学报》2016,6(6):24-29
选取尉犁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盐碱荒漠为试验区,研究胀果甘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栽培甘草对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干旱区盐碱荒漠的改良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栽培胀果甘草可使盐碱土壤得到有效改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及有机质等养分的含量均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在甘草种植第三年时比裸地土壤增加271%;种植甘草后,土壤pH及电导率均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成递增趋势。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脲酶、磷酸酶、蔗糖酶3种酶之间以及3种酶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回归分析得出的3个方程可知,土壤含水量对以上三种土壤酶活性起着主导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进一步影响土壤的酶活性。由此可见,在新疆盐碱荒漠种植胀果甘草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含盐量,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施用不同粪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分析鸡、牛、猪三种粪肥养分和污染物含量基础上,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粪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农田配合施用粪肥能够明显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其中试验以施用鸡粪效果最好,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全氮量、速效氮、全磷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39.33%、84.8%、27.65%、109.7%、12.9%和11.35%。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2.81%,化肥施用量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在密度分别为1 450、1 800、2 075、2 700株/hm2的试验样地上,对广西六万林场柳杉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为提高广西柳杉的合理种植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在各样地采集土壤样品,于实验室内,对所取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随柳杉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密切相关;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0~20 cm土层的土壤各养分均高于20~40 cm土层;上层土壤中的各养分含量变化不规律,土壤有机碳、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密度为2 075株/hm2时均处于较高水平,而下层土壤有机碳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速效钾呈不规律变化,水解性氮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角度,建议将柳杉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2 075株/hm2,从而有利于该地区柳杉纯林的林木收获量。  相似文献   

19.
烟稻复种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土壤定位检测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烟稻复种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应研究袁结果表明:在0~23 年烟稻复 种连作研究范围内,随复种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pH 值显著升高,且均在7.5 以上;土壤物理性状逐步变劣,土壤有机质、氮磷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较复杂,基本在复种连作14~18 年后呈下降趋势,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趋势总体不利于烤烟生长。  相似文献   

20.
秸秆和氮肥配合施用对高肥力植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高肥力植烟土壤上研究施用C/N高的小麦秸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上、中、下部叶成熟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加秸秆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0.25~10mm水稳性团粒数量,降低小于0.25mm小团粒数量,显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pH。同时,施用秸秆可显著降低烟株不同成熟期土壤中NH4-N和NO3-N含量,还使土壤有效钾明显上升,土壤P、Ca、Mg明显下降,S及B、Cu、Zn、Fe、Mn等元素有升高趋势。可见,高肥力植烟土壤上施用C/N比高的秸杆可以调控土壤养分供应,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