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1 组)、配合饲料组(Diet2 组)以及两者 1 1 ∶ 混合组(Diet3 组) 3 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 3 个重复, 实验周期为 120 d。结果表明: (1)养殖结束时, Diet2 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 Diet1 和 Diet3 组; (2) Diet2 和 Diet3 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 (3)幼蟹肝胰腺 α-淀粉酶活性在 Diet3 组最高(P<0.05), 而脂肪酶活性在 Diet2 组最高 (P<0.05); (4) Diet1 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而 Diet2 组和 Diet3 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5) Diet1 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 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 (P<0.05), Diet3 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6) Diet2 组和 Diet3 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 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 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 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 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饲料大豆替代豆粕的适宜替代量,配制4种不同替代水平(0、40%、60%和80%)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5.34±0.19)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5个月,测定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各组蟹的增重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大豆替代豆粕的比例上升,蟹肝胰腺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各组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总抗氧化活力的水平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用大豆替代40%~80%的豆粕不会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但是对机体的消化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23.5~28.5℃下,将体质量(6.76±0.1)g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为6组,置于24个100cm×50cm×50cm的玻璃缸中,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30只中华绒螯蟹,投喂含有0(对照组)、0.1%、0.5%、1.0%、1.5%、2.0%复方中草药的饲料60d。试验结果表明,除0.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最高(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除0.1%和2.0%组(P0.05)外,其他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0.5%、1.0%和1.5%组中华绒螯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均随饲料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中丙二醛的含量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除0.1%组外,其他组的中华绒螯蟹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免疫保护率显著性升高(P0.05)。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的复方中草药,中华绒螯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越冬期间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存活、营养组成、消化及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比较了越冬期间不投喂(NF组)、投喂配合饲料(CF组)以及投喂冰鲜鱼(CTF组)对扣蟹存活率、营养组成、消化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d。结果表明:(1)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的增重率和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NF组(P<0.05),而三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2)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NF组(P<0.05),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碳水化合含量显著高于CTF组(P<0.05 ),而NF组扣蟹肝胰腺水分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P<0.05)。无论投喂与否,越冬过后躯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而肝胰腺中蛋白质显著增加(P<0.05);(3)脂肪酸组成,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C18:2n6(L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而CTF组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P<0.05);(4)越冬过后,扣蟹肝胰腺消化酶CF组胃蛋白酶(pepsin)和α-淀粉酶(α-AMS)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P<0.05);(5)扣蟹抗氧化能力,肝胰腺和血淋巴中N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P<0.05),CF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P<0.05),CTF组扣蟹血淋巴和雌性扣蟹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P<0.05);(6)扣蟹免疫能力,CF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NF组(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期间应该适量投喂饵料,投喂配合饲料组扣蟹的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增重率以及营养物质积累优于投喂冰鲜鱼组,而且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扣蟹消化,增强扣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为4~#组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1~#组最高(P<0.05);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在2~#组最高(P<0.05);3) 1~#组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组最高(P<0.05)。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  相似文献   

8.
3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10月在江苏常州金坛市指前镇芦家村省级高效设施渔业示范点6口面积0.667hm~2试验塘(编号1~6#)中,投放中华绒螯蟹和日本沼虾苗种,密度分别为2.25×10~4只/hm~2和150kg/hm~2,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冰鲜杂鱼和饲料与冰鲜杂鱼混合,每种投喂模式设两个重复,定期测定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体成分的生化组成。试验结果显示,在体质量接近的条件下,3种投喂模式对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9月杂鱼组雌雄个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略低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投喂组,而混合投喂组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组。不同投喂模式对各组织中华绒螯蟹的干质量中生化组成影响较小,仅杂鱼组雌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为71.44%,显著低于饲料组(86.94%)和混合组(87.67%)(P0.05)。不同投喂模式对各组中华绒螯蟹组织湿质量中生化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用投喂配合饲料替代杂鱼投喂成蟹,可以提高雌蟹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而对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低聚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用个体均匀、初始均重为(16.20±1.30) g的中华绒螯蟹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 (对照组)、25、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的实验日粮,正式实验为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可食内脏指数显著提高;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降低了中华绒螯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粗脂肪含量,提高了蟹肌肉和可食内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低聚壳聚糖组中华绒螯蟹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添加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脂肪沉积,且添加量为50 mg/kg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0%、3%、5%和10%PHB)并饲喂不同时长(1 d、6 d、15 d和21 d),研究PHB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肝胰腺生化组成、酶活力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各种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均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饲料中PHB水平和饲喂时间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投喂第1天,10%PHB使T-SOD、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5%和10%PHB使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Rr)显著提高(P0.05)。投喂第6天,10%PHB使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3%和5%PHB使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所有剂量PHB的添加均使Rr显著升高(P0.05)。投喂第15天,10%PHB使T-SOD降低(P0.05),5%和10%PHB使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所有剂量PHB的添加使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使Rr显著升高(P0.05)。投喂第21天,所有剂量PHB的添加使T-SOD、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而且降低幅度随PHB添加量增加而加大;10%PHB添加显著降低Rr(P0.05),3%和5%PHB添加对Rr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饲料中PHB剂量较低时,可饲喂较长时间;PHB剂量较高时,应适当缩短饲喂时间。  相似文献   

11.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最适宜的投喂时间,本实验将120只初重约68 g的幼蟹随机分养在24个塑料缸(70 cm×40 cm×50 cm)中。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昼夜分为8个时间点:10:00、13:00、16:00、19:00、22:00、01:00、04:00、07:00,每个时间段作为1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1次)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的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幼蟹在不同投喂时间点表现出24 h周期性的摄食节律,且总摄食高峰期在22:00。从其中6d的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河蟹主要在19:00~22:00时间段摄食;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淀粉酶活性在19:00~22:00内高于其他各组,且在22:00获得最高值;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钠钾ATP酶酶活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13:00~22:00时间段这些酶的酶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最高值均在22:00获得。在相关摄食基因表达方面,肝胰腺中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著低于13:00和16:00,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中胆囊收缩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示出最低值,与10:00、13:00、04:00和07:00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这可能与光照紧密相关,最适宜的投喂时间为22:00。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palygorskite inclusion effects on the pellet quality, growth, antioxidant status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Chinese mitten crabs. Crabs (n = 640; initial average weight, 1.36 ± 0.02 g) were allocated into four groups with eight replicates of twenty crabs. A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0, 10, 20 and 40 g/kg palygorskite was fed to crabs for 8 weeks respectively. Results exhibited that dietary addition of palygorskite enhanced the pellet process elect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improved the hardness and durability (p < .05), reduced percentage of fines and dissolved weight loss of pellets (30, 60, 120, 240, 480 min; p < .05) in the water. Crabs had no differences on the weight gain, specific growth rate, feed conversion ratio, abdominal meat ratio and edible viscera index among the groups (p > .05). Palygorskite inclusion decreased the MDA contents of edible viscera and abdominal meat (p < .05) of Chinese mitten crabs. The ether extract contents of edible viscera in palygorskite inclusion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5) in Chinese mitten crabs. Furthermore, palygorskite addition linearly increased the Fe level in the edible viscera and reduced tissue Pb and Cr (p < .05) accumulations of Chinese mitten crabs. In conclusion, palygorskite inclusion could improve pellet quality, enhance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Fe content of edible viscera, decrease the edible viscera ether extract level and tissue Pb and Cr accumulations without impairing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itten crabs, but increased the elect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lleting.  相似文献   

14.
15.
用α-苯基苯并吡喃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0 d后,测定了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实验设3个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重复组,分别为A组(2 mg/kg)、B组(4 mg/kg)、C组(6 mg/kg)和1个对照重复组(0 mg/kg)。结果表明:α-苯基苯并吡喃添加剂量为4 mg/kg(B组)可显著地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中酚氧化酶(PO)、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P<0.05),说明具有生物活性的α-苯基苯并吡喃可刺激中华绒螯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18.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分别为全鱼油(F1)25%(F2)50%(F3)75%(F4)豆油替代组和全豆油组(F5), 每组4个重复, 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27±0.03)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6, 评价豆油替代鱼油的饲料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各组幼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F4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P<0.05), 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F4组幼蟹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F5组最低。幼蟹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F4组最高, 显著高于F3(P<0.05), F3F4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其他F1F2F5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F1组幼蟹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最高(P<0.05), 其余各组之间则差异不显著(P>0.05); F4组幼蟹的血清酚氧化酶活性最高, F5组最低(P<0.05); 各组幼蟹的溶菌酶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束后, 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 d, 发现F5组幼蟹最早出现死亡, 且该组幼蟹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F1F4(P<0.05)。结果提示, 采用豆油完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对幼蟹的生长影响不显著, 但会降低其抵抗感染疾病的能力; 75%豆油替代鱼油可在明显提高幼蟹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