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以9个高粱品种为试材,研究了高粱颖果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性蛋白、赖氨酸、色氨酸、淀粉、丹宁的累积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在颖果发育的各个时期均为最少,仅占总蛋白质的10-15%,累积高峰在灌浆至乳熟期;谷蛋白的含量居第二位,在成熟颖果中占总蛋白质的20-30%,累积高峰在灌浆至乳熟期;醇溶性蛋白的含量在颖果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居首位,累积高峰在蜡熟至完熟期;赖氨酸含量随颖果成熟度的提高而减少,积累高峰在灌浆期;色氨酸的累积过程则和赖氨酸相反,蜡熟至完熟期颖果中的含量最高;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的累积过程基本一致,随颖果成熟度的提高而上升,累积高峰在蜡熟至完熟期;枝链淀粉则相反,累积高峰在灌浆至乳熟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不同水稻品种胚乳发育过程的异同。【方法】以日本晴(粳)、扬稻6号(籼)、武育糯16号(粳糯)和扬辐糯4号(籼糯)4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精确标记颖果受精后的发育天数,观测颖果的生长;采用碘-碘化钾、TTC染色法观察胚乳细胞发育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和生理活性的变化差异;采取树脂包埋法制作半薄切片,用光镜详细观察水稻内胚乳细胞和糊粉层细胞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差异;用扫描电镜研究水稻成熟籽粒断面的超微结构,并使用能谱仪对其相关部位元素组成的差异进行探测。【结果】粳稻与籼稻颖果长、宽、高的变化存在明显区别,二者粒型存在显著差异,是否为糯性并不影响颖果的外形发育。供试的4种水稻颖果中,2个籼稻品种,扬稻6号与扬辐糯4号发育要快于粳稻品种;2个糯稻品种,武育糯16号与扬辐糯4号有着近乎一致的干重增长曲线;随着细胞内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充实,内胚乳细胞在发育的中后期会发生核变形而衰亡;细胞核衰亡以后,胞内淀粉体仍可膨大生长。4种水稻内胚乳细胞所含淀粉体均为复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非糯品种,其胚乳淀粉充实程度高;2个籼稻品种的糊粉层细胞体积要大于2个粳稻品种;粳糯品种武育糯16号P、K、Mg、S等矿质元素含量低于其他3个供试品种;籼糯品种扬辐糯4号糊粉层含有少量单粒淀粉体,O元素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结论】水稻颖果胚乳发育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核的死亡并不影响胚乳同化产物的积累,淀粉体在内胚乳细胞内都是以复粒淀粉形式存在。以上这几点,供试的4个品种水稻之间几乎没有区别。而在总体发育进程、分化、细胞形态、活性变化、同化产物积累、淀粉体形态大小及在不同部位的分布上,4种水稻品种各自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与联系。粳稻2个品种与籼稻2个品种间差异更多体现在颖果发育进程上;而糯稻与非糯稻的区别则更多体现在淀粉体的形态与灌浆的充实程度上。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不同发育天数的颖果和成熟籽粒为试材,对这3类谷物近糊粉层、中央胚乳细胞内淀粉体的发育过程及成熟籽粒淀粉粒的形态结构进行系统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①随着颖果的生长,这3类谷物中央胚乳细胞淀粉体形态发生不同转变,小麦由长条形转变为不规则形,水稻由梭形向椭球形转变,玉米由圆球形转变为不规则形。②在颖果发育后期,小麦、水稻和玉米近糊粉层胚乳细胞中淀粉体体积明显小于中央胚乳。③在成熟籽粒里,小麦淀粉体分圆饼状大淀粉体和圆球状或不规则状小淀粉体,水稻淀粉体以椭球状为主,内部淀粉粒呈棱角状,少量淀粉体呈圆球状,玉米淀粉粒呈不规则状和圆球状。④小麦淀粉粒度分布范围最广,玉米次之,水稻最低;平均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小麦、水稻。⑤小麦、水稻、玉米胚乳中均存在单粒和复粒淀粉体,其中小麦和玉米以单粒淀粉体为主,水稻以复粒淀粉体为主。证明在胚乳不同部位,这3类谷物淀粉体的发育和形态上存在较多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张文虎  王忠  顾蕴洁  孔妤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12-15,27,封2
小麦的表层胚乳会形成糊粉层,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糊粉层将灌浆物质转运到胚和胚乳细胞内部。选用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颖果,树脂包埋后结合半薄切片技术和超薄切片技术观察其糊粉层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技术研究糊粉层细胞的表观形态及相关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在胚乳细胞转化为糊粉层细胞的成因、发育过程和功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糊粉层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成熟后的糊粉层细胞富含大量的蛋白、脂类和P、K、Ca、Mg等矿质元素,这些发育和结果上的特点为糊粉层是灌浆废物在表层胚乳积累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麦淀粉胚乳细胞中淀粉和贮藏蛋白的积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萌  周舟  兰盛银  徐珍秀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64-1467
 对3个不同类型的大麦亚种华7618(粉质胚乳)、20A2(角质胚乳)和华2012(中间型)在其淀粉胚乳发育进程中,细胞内淀粉体和蛋白质体的发生、积累过程以及它们的形态变化作了光镜和透射电镜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粉质大麦华7618,胚乳细胞中大淀粉体增长最快,成熟时体积最大,小淀粉粒数量最多,蛋白质含量低,千粒重最大;角质大麦20A2,胚乳细胞中大淀粉体增长最慢,成熟时体积最小,小淀粉粒数量最少,蛋白质含量高,千粒重最小;中间型大麦华2012则介乎于两者之间。大淀粉体均只含1粒大淀粉粒,大淀粉体的数量在开花第13天以后基本不再增加;蛋白质体在颖果发育前期呈球状颗粒分散于淀粉体间,在颖果发育后期蛋白质体相互融合,沉积在淀粉体之间。在颖果发育中期,淀粉胚乳细胞的核逐步发生变形和解体,而小淀粉粒均在胚乳细胞核解体期间或解体之后发生。  相似文献   

6.
以甜玉米(金甜688)和普通玉米(掖单13)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这2种玉米颖果生长和胚乳淀粉体发育过程中结构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颖果发育过程中,2种玉米干重和总淀粉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但金甜688远低于掖单13;2种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单峰曲线,但金甜688在授粉前期含量较低而后期较高。2种玉米胚乳细胞的淀粉积累均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掖单13相比,金甜688胚乳淀粉体发育滞后且体积小,充实度低。金甜688成熟颖果胚乳淀粉体多为圆球形且排列疏松,而掖单13淀粉体多呈多面体形,淀粉体间隙小且排列紧密。金甜688胚乳淀粉体发育差,颖果成熟后因失水而皱缩严重,而掖单13胚乳淀粉发育较好,颖果呈马齿形,顶端凹陷,外观较为透明。  相似文献   

7.
以扬麦16为材料,在小麦幼苗返青期至颖果成熟期内进行干旱处理,研究小麦颖果组织在干旱胁迫下细胞学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颖果发育过程中,干旱胁迫能促进前期颖果生长,但抑制后期颖果生长。(2)干旱胁迫在颖果发育早期促进果皮组织发育,而在后期阻碍果皮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降低果皮中淀粉体的降解速率。(3)干旱胁迫下颖果胚乳组织在早期发育较快,但在后期胚乳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受到抑制,胚乳淀粉体的积累减少。(4)干旱胁迫下小麦颖果在发育早期胚组织分化早、发育快,但随着干旱的持续,胚体积的进一步扩张受阻,营养物质积累下降。综合而言,干旱胁迫通过改变颖果各组织结构发育影响颖果生长发育,总体表现为在发育前期促进颖果生长,此后随着干旱的持续,阻碍颖果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刈割期与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新高粱3号、新高粱9号为供试品种,选择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3个时期刈割,并以不添加,添加尿素、青贮添加剂进行青贮制作,在青贮60 d后取样分析其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结果】随着甜高粱刈割期的后移,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减少,在完熟期时达到最低,新高粱3号分别为13.58%、23.51%、16.35%,新高粱9号分别为16.74%、29.55%、21.34%,与乳熟期相比分别降低了15.3%~32.85%、20.87%~57.31%、21.4%~24.76%;完熟期时新高粱3号的体外消化率与粗蛋白含量可达到65.35%、8.16%,比乳熟期时提高了48.4%、0.86%。在青贮过程中,加入青贮添加剂和尿素后蛋白质含量分别比空白组提高了3.34%~4.4%、6.5%~11.4%;体外消化率分别比空白组提高了7.17%~23.22%、1.22%~17.06%;同时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有效减少了干物质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损失。【结论】种植于新疆北疆地区的甜高粱宜在完熟期刈割制作青贮,且青贮时加入添加剂可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  相似文献   

9.
玉米胚乳的发育及其养分输入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树脂包埋切片法观察了玉米籽粒的结构和胚乳细胞的发育,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胚乳细胞的增殖为有丝分裂,籽粒的鲜重与胚乳细胞数量呈正相关;(2)玉米胚乳囊呈“瓢”状,授粉后第3d游离核间出现细胞壁;(3)角质胚乳的形成与淀粉体充实有关,处在籽粒中上部边缘的胚乳,因其中淀粉体发育好而成为角质胚乳;(4)由背部维管束运来的养分经珠心突起先卸至质外体,其后再由糊粉层细胞吸收;(5)在靠近籽粒基部维管束的胚乳表层细胞特化成胚乳转移细胞;(6)糊粉层和有色层的形成与灌浆“废物”的屯积有关,玉米胚乳转移细胞及其周围细胞积聚“废物”多,因而成为黑色层。  相似文献   

10.
玉米胚乳的发育及其养分输入的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树脂包埋切片法观察了玉米籽粒的结构和胚乳细胞的发育,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胚乳细胞的增殖为有丝分裂,籽粒的鲜重与胚乳细胞数量呈正相关;(2)玉米胚乳囊呈“瓢”状,授粉后第3d游离核间出现细胞壁;(3)角质胚乳的形成与淀粉体充实有关,处在籽粒中上部边缘的胚乳,因其中淀粉体发育好而角质胚乳;(4)由背部维管束运来的养分经珠心突起先卸至质外体,其后再由糊粉层细胞吸收;(5)在靠近籽粒基部维管束的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大麦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胚乳细胞变成死细胞,本研究阐明这种死亡方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淀粉胚乳细胞核的结构变化,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检测DNA断裂,并对抗氧化酶活性动态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测量。【结果】伴随淀粉胚乳发育进程,大麦淀粉胚乳细胞核呈现出核变形、染色质凝集、核膜破裂和核瓦解形成核残体等一系列PCD过程中核的变化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结果都表明,核DNA发生了有规律的断裂,但DAPI染色结果却表明,核残体并没有从死亡的淀粉胚乳细胞中消失,而是分散存在于淀粉粒之间。Evan’s blue染色表明,死亡的淀粉胚乳细胞在胚乳组织中是随机发生的。在淀粉胚乳细胞核衰退解体和无核的胞质发育过程中,胚乳内抗氧化酶都存在一定的活性,籽粒的粒重也在不断增加。【结论】大麦淀粉胚乳在核衰退解体和无核化的胞质发育时期,胚乳细胞维持较高的代谢活性,没有表现衰退解体特征,直到被贮藏物质所充实才死亡,淀粉胚乳细胞的发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PCD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生长素几乎参与调控植物发育的各个方面。生长素信号转导存在由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 1)介导的途径,ABP1作为一种生长素快速响应蛋白参与调控果实发育等生理过程,其主要存在于正在发育的胚及胚的周围组织中。本文旨在研究ABP1是否参与桃果实发育过程,探讨其分布与表达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桃果实发育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24号’桃果实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曲线以确定果实发育的3个典型时期。分离不同发育时期的中果皮、内果皮和种子,切块后,一部分样品放入EDAC溶液抽真空后进行戊二醛和多聚甲醛固定,固定后的样品经脱水和浸蜡处理后用于石蜡切片;另一部分样品液氮速冻后-80℃保存提取蛋白。制备效价较高的ABP1兔源多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技术对自然发育状态下不同发育时期桃果实种子和中果皮中ABP1进行定位分析;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桃果实中果皮、内果皮和种子中ABP1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桃果实生长曲线,将发育时期分为3个时期,即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硬核期和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同一发育时期ABP1在种子的不同部位都有分布,且分布信号差异不明显。在种子发育的各时期,ABP1在种子的不同部位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种子的内外种皮细胞以及种皮内维管组织周围的细胞中,且在观测的发育时期内,ABP1的信号强弱没有明显变化。在种子内、外种皮之间的细胞层中会出现零散的、呈带状分布的ABP1信号。而在中果皮发育的整个时期,ABP1只在硬核期维管组织周围的细胞中有明显分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中果皮中ABP1的表达在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开始(盛花后41 d)及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开始(盛花后76 d)时的表达量最高,在盛花后39 d的表达量最低。种子中ABP1的表达量要高于中果皮与内果皮。【结论】ABP1在果实内的分布与表达水平存在组织和发育时期的差异性,ABP1因子参与了生长素对桃果实发育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3.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during development of rice endosperm was performed using a lead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 the coenocyte and ceilularization stages, active ATPas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an embryo sac wall, nucleus, and plasma membrane.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active ATPase was observed in the plasma membrane. At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ATPase was highly active in the plasma membrane, intercellular space, and plasmodesmata in aleurone, moderately active on the plasma membrane in subaleurone. In starchy endosperm, ATPase was localized in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degenerated nucleus. ATPase activity also appeared around vacuole and protein body in endosperm cel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and its func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endosperm were discussed. Overall, ATPase wa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nutrition absorption and protein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4.
‘红灯’甜樱桃果实发育进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研究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红灯甜樱桃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红灯甜樱桃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到37种,主要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酯类。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香味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醛类主要包括C6醛类和芳香醛类,C6醛类相对含量在着色期迅速上升,达84.16%,之后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下降,在商熟期、完熟期降至59.20%、55.58%;芳香醛类化合物苯甲醛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在完熟期达到最高。醇类主要包括C6醇类、芳香醇类及乙醇,C6醇类中(E)-2-己烯-1-醇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在商熟期达最大值;乙醇仅在果实完熟期才大量出现。酯类化合物包括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等,其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逐渐升高。【结论】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E)-2-己烯醇、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是甜樱桃成熟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这些物质在着色期大量合成,多数在商熟期达到高峰,在完熟期出现大量乙醇,风味变劣。商熟期是甜樱桃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水稻胚乳发育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 ,对水稻 (OryzasativaL .)胚乳发育中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乳游离核期和细胞化期 ,胚囊壁、细胞核和质膜上有ATP酶活性分布。在生长分化期的早期 ,ATP酶主要定位于胚乳细胞质膜上。在灌浆高峰期 ,糊粉层细胞的质膜、胞间隙和胞间连丝上有显著的ATP酶活性 ;亚糊粉层间的质膜上ATP酶活性较高 ;淀粉胚乳细胞的质膜、衰退的细胞核上有ATP酶活性分布 ;胚乳细胞的液泡、蛋白体周围分布有ATP酶。综合观察结果 ,认为ATP酶主要参与胚乳对物质的吸收和贮藏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倒性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测定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及其关键酶基因,为甜荞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简并引物扩增得到基因CADCCRF5HCOMTCCOAOMT的部分CDS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4个不同抗倒性甜荞品种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木质素合成途径中9个相关基因PAL4CLC4HC3HCADCCRF5HCOMTCCOAOMT的表达,用2-△△CT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和作图,用SPSS 19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扩增得到CADCCRF5HCOMTCCOAOMT的CDS序列可用于设计后续荧光定量引物。甜荞茎秆木质素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不同抗倒性品种间,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含量在各个时期均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基因PAL4CLC4HCCR表达量在品种间和时期间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CCOAOMT在品种间不显著,时期间显著,F5H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时期间不显著,C3HCADCOMT在品种和时期间差异均不显著。从分枝期到乳熟期,各品种的PAL4CLC4HCADCCOAOMTF5HCCR表达量均先增后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高抗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盛花期COMT表达量逐渐下降,易倒伏品种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抗倒伏品种,乳熟期高抗倒伏品种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从分枝期到乳熟期C3H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木质素含量与PAL4CLC4HCCOAOMTCADCCR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3H呈负相关,与COMT在分枝期和盛花期呈负相关,乳熟期呈正相关,与F5H呈正相关。【结论】木质素含量与甜荞茎秆倒伏密切相关,抗倒伏能力强的甜荞品种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盛花期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PAL4CLC4HCADCCOAOMTCCR是甜荞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茎秆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及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变化,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方法】选用酉荞2号(高抗倒伏、YQ2)、信农1号(中抗倒伏、XN1)和乌克兰大粒荞(易倒伏、UD)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分别于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测定其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溴乙酰法)、总木质素单体及S型、G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C-MS法)。【结果】相同生育时期,与XN1和UD相比,YQ2茎秆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分枝期到乳熟期,茎秆抗折力先增大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倒伏指数的变化存在品种差异,分枝期到乳熟期,YQ2和UD倒伏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盛花期达到最大值,XN1倒伏指数逐渐增加,乳熟期达到最大值。茎秆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YQ2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XN1和UD;在相同生育时期,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高,G型木质素单体次之,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低;分枝期到乳熟期,S和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逐渐增加,H型木质素单体逐渐降低。随着生育时期,S/G(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比率逐渐降低,G型木质素单体占总木质素单体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甜荞茎秆木质素单体主要为S-G型。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及其单体的合成特征表现为:各生育时期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中抗倒伏和易倒伏品种;分枝期大量积累S型木质素单体,分枝期到乳熟期主要积累G型木质素单体。  相似文献   

18.
蔗糖转运蛋白OsSUT5在水稻花粉发育及结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蔗糖是植物体内光合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蔗糖-质子同向运输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ucrose carrier,SUT/SUC)在植物细胞之间的蔗糖跨膜运输以及植物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蔗糖分配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稻SUT家族共有5个成员。已有研究表明,敲除OsSUT1OsSUT2OsSUT3OsSUT4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说明这些基因不可替代。然而,OsSUT5的功能还未见报道。阐明OsSUT5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将为全面了解SUT蛋白在模式植物水稻中的生理功能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通过对水稻OsSUT5的时空表达特性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同时利用OsSUT5的推测启动子驱动GUS在水稻体内表达,获得其基因编码蛋白的组织定位信息,以及在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内进行OsSUT5-GFP融合蛋白瞬时表达,对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比较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创制的OsSUT5不同纯合突变株系与野生型对照水稻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获得OsSUT5的功能信息。【结果】转录水平上,OsSUT5在水稻茎、叶、花序和颖果中均有表达,并且该基因编码蛋白在营养器官中的表达集中于维管组织。在生殖器官中,OsSUT5的表达主要位于花药及发育的颖果内。该基因编码蛋白在水稻发育的颖果特别是盾片和胚根鞘中高表达。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内的瞬时表达显示OsSUT5-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与野生型水稻相比,3个OsSUT5纯合突变株系均表现为花粉活性以及离体萌发率明显降低。与此相吻合的是,OsSUT5突变株系未授粉的小穗比例相对于野生型显著增加,同时突变株系结实率显著下降。通过对OsSUT5突变株系颖果的观察和比较显示,OsSUT5突变体水稻颖果的垩白相对于野生型明显增多,其颖果长度相对于野生型对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统计结果表明OsSUT5突变体水稻的千粒重与野生型无显著区别。【结论】OsSUT5在水稻花粉发育甚至受精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敲除OsSUT5对水稻的结实率、籽粒的形态和品质有明显影响。推断OsSUT5在水稻开花结实中的作用(包括对花粉活性和颖果内胚乳发育的影响)与其蔗糖运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