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致病因子与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周浩  宋达锋  顾青 《水产科学》2008,27(6):320-324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菌,作为人类致病菌它能够在很广的范围内造成由食物中毒引起的肠胃炎和败血症[1-2].该菌最早是由Fujino等[3]在日本发生的一次爆发性食物中毒中发现并成功分离的一种多形态杆菌,其在不含盐的培养基内不能繁殖,而在含盐浓度较高(超过3%)的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并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  相似文献   

2.
弧菌是细菌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不但会感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疾病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有关大菱鲆弧菌病检测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章介绍了几种常见弧菌病原对养殖大菱鲆的危害,对新的检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可为大菱鲆弧菌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加勒比海珊瑚礁的衰退被认为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有关。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加勒比海珊瑚礁的衰退始于更早时期,人类活动依然难辞其咎。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技术,重建了巴拿马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历史转变时间表。科学家们发现,人类从开发到过度捕捞,直至引起气候变化都对珊瑚礁造成了破坏,这种破坏至少始于数十年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的Cramer表示,该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人类开发和过度捕捞的累积效应对珊瑚礁的损害要远远早于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史料记载和调查发现,早在20世纪初,加勒比海沿海地区的珊瑚礁就因为养殖的发展而开始被人类破坏和清除。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水生生物的影响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民  李薇  陈巧媛 《中国水产》2009,397(1):21-24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和美国前副总统艾尔·戈尔,标志着该奖项首次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而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全球变暖以及温暖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水体溶氧量降低,还是厄尔尼诺等自然灾害的日益频繁发生,都对世界渔业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重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探针,建立了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刺参体内灿烂弧菌的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刺参和健康刺参各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刺参的体壁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肠粘膜上皮、辐水管等组织的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而与健康刺参组织无交叉反应。在感染组织中,阳性信号(显色)强弱清晰,能准确反映出灿烂弧菌的侵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这为探明灿烂弧菌的感染途径、感染病程等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养殖刺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8月中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市海珍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接诊了一例黄颡鱼体表溃烂病例,经检查确认为拟态弧菌感染。目前关于黄颡鱼拟态弧菌的文献资料多见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少有报道。为更好地做好黄颡鱼病害防控工作,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感染致病弧菌的检测及其病害的预测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明峰  郑晓叶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14,38(12):2068-2074
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暴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来预测预警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2013年5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产病理实验室(UAZ-APL)定义EMS病原为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特异菌株,该菌株能够产生毒素并诱导健康对虾致病;但是,此病原会在冰冻和解冻的过程中失活;感染AHPNS病原的对虾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过程中,白斑综合症、桃拉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养殖对虾死亡。研究工作者发现:暴发病毒病的虾常常还伴有弧菌类感染。而对虾瞎眼病、对虾红腿病、对虾幼体菌血症和对虾荧光病等疾病的病原体又都是弧菌。所以弧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采用考虑了牡蛎从收捕到生食消费期间不同处置方式的蒙特卡洛法,对通过高压处理(HPP)所取得的因创伤弧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病例的减少数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出了从收捕到生食消费期间生牡蛎体内病原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凸显,在牡蛎加工业务中,应根据季节性的病原体数量与环境温度情况而选择高压处理方法。该分析法强调,在收捕的时候以及高压处理之前和之后,通过采用微生物量化方法部分反映出牡蛎中创伤弧菌数量的变化,对估算的败血症病例数量有重大影响。因此,改进微生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1,(8)
猪传染性肠胃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猪流行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在仔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容易流行,造成猪仔的大量死亡,该病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结合猪传染性肠胃炎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诊断的方式方法,讨论合理有效预防和治疗该传染病的医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技术,探索菲律宾蛤仔在受到鳗弧菌和灿烂弧菌感染的代谢物变化特征,构建菲律宾蛤仔对弧菌感染后的代谢网络调控图谱,并比较两种弧菌毒性效应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代谢物葡萄糖、谷氨酸、苏氨酸在两种弧菌感染时均发生了变化,表征鳗弧菌感染的代谢物为牛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而表征灿烂弧菌污染的代谢物为甜菜碱、二甲基甘氨酸、胆碱、谷氨酸、亚牛磺酸。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中国热带(新村、黎安、潭门)典型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的群落结构,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析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的丰度,进一步利用定量PCR分析弧菌(Vibrio)和肠球菌(Enterococcus)典型毒力基因含量。结果发现,新村、黎安海草床水体潜在致病菌与潭门有显著差异;可培养弧菌和肠球菌及其典型毒力基因vhh、toxR、aspA、esp和gelE均呈现新村黎安潭门的趋势,而弧菌典型毒力基因ctxA、tlh、trh和vvp呈现黎安新村潭门的趋势。新村和黎安较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如营养负荷,可能是导致其海草床致病菌和毒力基因丰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而新村和黎安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其检验和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乔华林  章俊 《水产科学》1999,18(4):28-30
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通常存在于海湾和海岸线区域以及海产品中,其致病性很强,常引起人类食物中毒,而且比例很高,目前主要侧重于预防。商检检验和测定采用的是SN0173-92标准,5d-6d才能出阳性结果,方法繁琐,费时费力,采用《北欧食品分析委员会方法》(NMKLNO156-1997,第二版),既可以快速定性定量,又可以同时检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溶藻性弧菌,使我国水产品及其它食品出口欧盟更具有方法上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正>鳗弧菌是隶属弧菌科、弧菌属的革兰氏阴性菌。该病原最早分离自欧洲鳗鲡,可导致多种海水养殖鱼类的出血性败血症。鳗弧菌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流行范围广,会让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克隆抗体具有制备简单、耗时短、免疫学研究用途广等优点。因此,本研究制备鳗弧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以期为鳗弧菌免疫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打下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洋水产动物弧菌病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弧菌病是由弧菌属(vibriosis)细菌引起的一类细菌性疾病,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不仅给对虾还给鱼类、贝类、其它甲壳类等海水养殖生物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该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1,2]。对于弧菌病的防治,以往一直采用抗菌素和消毒剂等化学药物治疗,然而使用化学药物具有药物残留和抗药性的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近年来人们探索用中药制剂、生物方法和免疫技术进行弧菌防治,取得一些进展。本文仅就生物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与分析,以…  相似文献   

17.
水产动物哈氏弧菌病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弧菌又称哈维氏弧菌,也有的将其记作夏威夷弧菌;以前曾由Johnson等将其命名为哈氏贝内克氏菌,1981年Baumann等将其正式归于弧菌属并命名为哈氏弧菌。该菌是一种具有发光特性的弧菌,是海水微生物区系的正常成员,也是海水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引起虾及鱼类的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对虾养殖场中存在的主要病原为多种致病弧菌和EHP,未检测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该养殖场中弧菌检出种类达到16种,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 (V. alginolyticus)、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且存在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养殖中期大棚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3.5±2.0)、(8.2±0.7) mg/L,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P<0.05)。养殖期跟踪的7个虾池中,出现严重对虾病害的大棚养殖池比例达到100%,而室外养殖池仅出现轻度对虾病害,发病池比例为25%。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造成大棚养殖池对虾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对虾感染弧菌及虾肝肠胞虫,同时,养殖密度大、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过高等在对虾病害发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马鱼的感染模式。试验以注射、创伤、浸泡等3种不同的感染方式分2次进行,每组10尾斑马鱼,结果显示注射感染只在高浓度菌液时有死亡,48h的LC50是5.63×107CFU·mL-1,而创伤感染偶有死亡,浸泡感染则未见死亡,表明注射感染是斑马鱼副溶血弧菌的重要感染模式。同时注射感染结果也显示低水温的死亡率远远低于高水温的死亡率,表明适宜的温度和弧菌的浓度是其致病的关键。并初步探讨了大豆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免疫增强作用,各组试验鱼分别投喂黄酮含量为0.5%、1%、2%的饲料,喂养两周后开始注射3.6×109CFU·mL-1的副溶血弧菌悬液,以投喂1%的试验组的抗感染效果较好,表明其对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处,为养殖生产提供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养殖业中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导致养殖水产动物感染的病原菌中,致病性弧菌占有较高比例,这不仅给水产动物健康带来高风险,也给海水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针对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性弧菌:鳗弧菌(V.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分别从菌体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5个方面展开陈述,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养殖中弧菌性疾病的防治和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