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为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对虾主养区苗种虾肝肠胞虫(EHP)、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以及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4种病原的携带情况及特点,2020年2—8月采用PCR检测方法,对象山、宁海、奉化、余姚、慈溪、鄞州等地虾苗进行4种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45个养殖场点的南美白对虾虾苗样品268批次,在41批次虾苗样品中检出至少1种病原,整体阳性率为15.30%;EHP阳性率最高(8.96%),其次是VP(2.98%)和SHIV(2.24%),WSSV最低(1.12%);产自浙江本省的虾苗阳性率最高(30.77%),产自广东(21.51%)、海南(11.54%)、福建(6.35%)的次之,产自山东的最低(0),经列联表分析方法计算χ2=13.757,表明虾苗病原携带率(阳性率)与苗种产地之间相关性极为显著;不同病原的携带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分布特征,但整体来看,6月病原阳性率相对较高,7—8月最低,均未检出。结果表明,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虾苗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原污染,其中EHP污染最为严重,产自浙江本省以及6月份的虾苗病原污染率最高,需要针对性加强防控。本研究为宁波市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感染致病弧菌的检测及其病害的预测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葛明峰  郑晓叶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14,38(12):2068-2074
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暴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来预测预警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本研究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0.2 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20d中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检测血清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血清蛋白质含量及酶活性,血清电解质含量等有关血液生化指标来比较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4d,主要表现为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K、Fe显著升高(P<0.05),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Na、Cl显著降低(P<0.05),甘油三酯、P、Ca、Mg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致病菌感染对大黄鱼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水平均产生了影响。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生化指标变化主要出现在致病菌感染前期,提示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作为大黄鱼“溃疡病”早期感染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浙江省宁波市大黄鱼细菌性病原的流行种类及其耐药性,2021年在宁波市大黄鱼主要养殖区域,现场采集临床发病或濒临死亡的个体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比较各药物对菌株的MIC中位值(MIC50)。结果显示:从采集的93尾大黄鱼中,共分离到25株细菌。其中,1—5月分离到8株杀香鱼假单胞菌,5—8月分离到10株弧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各4株,副溶血弧菌2株),8—10月分离到5株鰤鱼诺卡氏菌,此外5月还分离到2株美人鱼发光杆菌。分离到的病原菌普遍对盐酸多西环素和氟甲喹敏感,尤其是盐酸多西环素,5种菌株的MIC50均小于0.06 mg/L;两种磺胺类药物对病原菌的MIC50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趋势(杀香鱼假单胞菌除外),而两种酰胺醇类药物的抑菌效果一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分离到的同种细菌,其耐药性并不完全一致。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药物的感受性存在差异化,因此在药物选择及剂量上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不可盲目用药。该结论将为养殖过程中某阶段特定细菌性病害防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规范、精准使用渔用抗菌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的流行规律,2021年3—9月,在宁波市鄞州、象山、宁海、奉化等地区的15个养殖场共采集119批次南美白对虾养成期样本,采用PCR方法检测EHP和DIV1。结果显示:EHP批次阳性率为26.9%(32/119),DIV1批次阳性率为10.9%(13/119),EHP+DIV1混合感染批次阳性率为2.5%(3/119);EHP批次阳性率在各个养殖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象山的DIV1批次阳性率最高,为30.4%(7/23),显著高于奉化(P<0.05),但与其他两地差异不显著(P>0.05);EHP批次阳性率在体长3 cm以上的虾样中显著高于小于3 cm的虾样(P<0.05),而DIV1批次阳性率在不同体长对虾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EHP批次阳性率4—5月显著低于6—9月(P<0.05),DIV1批次阳性率7—8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EHP在体表发红症状的批次中未检出,在其余症状的批次中均有检出,DIV1在有体表发红症状的批次中阳性率较高,为91.0%(10/11)。结果表明:EHP在宁波市流行严重,主要流行于体长大于3 cm的养殖中后期对虾,前期感染症状不明显;DIV1流行得到一定的控制,现主要流行于体长3~6 cm的对虾,体表发红是DIV1感染的重要病症;两种病原在夏季都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针对性加强防控。本监测初步掌握了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中EHP和DIV1的流行规律,为宁波市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