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西藏拉鲁湿地土壤中分离酵母菌,开展城市湿地酵母菌多样性研究。结合经典分类法及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获得的酵母菌菌株进行系统分类,并进行产胞外酶活性菌株的皿内初筛。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83株酵母菌分属于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假丝酵母属Candida、原囊菌属Protomyces、红酵母属Rhodotorula及孢囊线黑粉酵母Cystofilobasidium等5个属16个种,其中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相对丰度最高,约26%,其次为维多利亚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victoriae和山杨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spenensis;多样性分析表明,LhWS6样点的酵母菌多样性最丰富,LhWS9样点则最低;产胞外酶活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25℃下产脂肪酶活性菌株比例最高,为67%,而4℃下产淀粉酶活性菌株数最多,为49株。另外,低温条件下产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菌株比例均高于常温条件。结果表明拉鲁湿地土壤酵母菌总体种类较丰富,但每个样点的种类相对单一,说明湿地生境或人为活动一定程度影响到该生态环境酵母菌的种群分布,开发青藏高原耐低温、产胞外酶等活性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羊八井地热田放线菌的数量、种类组成、拮抗活性和酶活性。[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羊八井地热田底泥和水样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样品中度嗜热放线菌的多样性,并对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抑菌、酶活性及温度耐受试验。[结果]从羊八井温泉底泥和水样中分离到21株中度嗜热放线菌,分布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3个亚目3个科3个属,即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21株中度嗜热放线菌中,14.2%的菌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52.3%的菌株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28.6%的菌株具有硝酸盐还原活性,33.3%的菌株可产生硫化氢,只有1株菌对大肠杆菌(E.coil)有抑菌活性,21株中度嗜热放线菌最适生长温度为45~55℃,超过65℃都不能生长。[结论]羊八井地热田放线菌多样性较丰富,产酶特性良好,为开发利用地热环境放线菌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开展思茅松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为促进思茅松的生长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思茅松菌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再对分离得到的菌根内生真菌进行形态显微结构观察及r 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思茅松菌根中共分离得到67株菌根内生真菌,隶属于13个属16个种。17株为Penicillium sp.,12株为Umbelopsis sp.,10株为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分离比率分别为25.37%、17.91%、14.93%。思茅松菌根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Penicillium sp.、Umbelopsis sp.、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可能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4.
牛粪中的酵母菌是重要的资源,在牛粪发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分离、鉴定牛粪中可培养的酵母菌,并研究其碳源代谢指纹图谱,以发酵牛粪为材料,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牛粪中的酵母菌,经菌落观察和镜检后,采用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酵牛粪中共分离得到7株酵母菌,并且鉴定到了种水平,其中有3株为白吉利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beigelii),2株为约翰逊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johnsonii),1株为菱形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scutulata),1株为隐球酵母属的Cryptococcus tsukubaensis。分离得到的4种酵母菌的碳源代谢能力和同化能力存在差异,Trichosporon beigelii能够利用的碳源种类最多,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其次为Issatchenkia scutulata、Sporidiobolus johnsonii、Cryptococcus tsukubaensis;糊精是能被大部分酵母菌代谢的唯一碳源。牛粪中酵母菌代谢的特征性碳源信息及优势酵母菌菌株对于牛粪的快速腐熟堆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云南弥勒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葡萄酒产区,以该产区云中舞葡萄为试验材料,对其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WL培养基的菌落培养形态,酵母细胞微观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分类鉴定方法对弥勒云中舞葡萄果皮以及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云中舞葡萄分离得到的80株酵母菌共分为5个培养类型,采用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选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15株酵母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分析和WL培养基聚类表明80株被测菌株鉴定为5属5种,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和桔假丝酵母(Candida quercitrusa),显示了酵母菌种类多样性;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占了所分离酵母总数的43.18%,为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的优势种。通过构建15株被测菌株与相关模式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与各自相关模式菌株聚为一枝,和序列比对鉴定结果相一致。另外,鉴定为同种酵母的不同菌株间以及和模式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了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云南弥勒云中舞葡萄相关酵母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本土葡萄酒酵母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在烟台、威海、临沂、泰安等山东苹果主产区采集成熟健康的红富士苹果,采用稀释分离法从苹果样品果面分离纯化得到酵母菌株;依据核糖体26S D1/D2区核苷酸序列的比较结果,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得出酵母菌的分类地位,并对红富士果实表面酵母菌的多样性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红富士果实表面蕴含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分离得到163株酵母菌菌株,经鉴定属于13属20种;在分离得到的菌株中,子囊菌占优势,共分离到95株子囊菌酵母,属于6属10种,占酵母总数的58.3%;共分离得到53株担子菌酵母,属于6属9种,占酵母总数的32.5%;其余15株酵母为普鲁兰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等,占酵母总数的9.2%。由研究结果得出,红富士果实表面酵母菌的优势属为毕赤酵母属(Pichia)(3种)、假丝酵母属(Candida)(3种)、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3种),占总酵母种数的45%。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石河子地区月季花为试材,采用Illumina(Mi Seq)平台进行26S 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α多样性分析、可培养酵母菌的分离纯化技术(稀释涂布法和孢子弹射法)、26S r DNA D1/D区测序鉴定、糖发酵及碳同化等生理生化实验,研究了月季花上附生酵母菌(可培养和不可培养)菌群多样性,并对系统进化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发利用新疆酵母菌资源奠定基础,并为探索花蜜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26S r DNA高通量测序筛选后得到41 337个优化序列,划分入3 078个OTU,月季附生酵母菌群落结构丰富,鉴定为3个门、10个纲、13个目、22个科、37个属、90个种。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门、占18.9%,线黑粉菌属(Filobasidium)为优势属、占12.2%,酵母菌种群的丰度存在差异;可培养的酵母菌共鉴定出3个酵母菌属4个已知种群,分别为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粘性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乌兹别克斯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浅白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优势酵母属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石河子和吐鲁番2个地区酿酒葡萄园可培养酵母菌的种类鉴定及分布进行研究,旨在明确酿酒葡萄园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酵母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对酿酒葡萄园果实表面和土壤进行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挑取单菌落,并对菌落和细胞显微特征进行形态观察。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WL培养基培养观察,区分聚类,选取其代表菌株进行糖发酵及碳源利用试验,且对其26S rDNA D1/D2区序列测序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从酿酒葡萄园土壤及果实表面中共分离获得41株酵母菌株,其中在石河子地区分离获得28株,经鉴定属于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红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红酵母属(Rhodotorula)、假丝酵母属(Candida)、Rhodosporidiobolus和Kazachstania等10属13种,在吐鲁番地区共分离获得13株,经鉴定属于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假丝酵母属(Candid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Kazachstania和Rhodosporidiobolus等6属6种。结果表明,新疆酿酒葡萄园的酵母菌组成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螃蟹脚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产IAA、铁载体及解磷、解钾能力,筛选具促生活性菌株,为后续植物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寄生植物螃蟹脚为研究材料,采用4种分离方法和5种不同培养基分离其内生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对内生细菌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内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从分离获得的螃蟹脚内生细菌中筛选具有ACC脱氨酶活性菌株,并对含ACC脱氨酶内生菌株的产IAA、铁载体及解磷、解钾能力进行测定。【结果】从螃蟹脚中共分离纯化获得60株内生细菌,通过16SrRNA测序及比对分析,去重复后共获得52株螃蟹脚内生细菌,分属于15科22属,其中以悬浮法(Z法)和纤维素—脯氨酸培养基(4号)的分离效果最佳,分别获得16和17个菌属,且以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为优势菌属,占23.08%。促生能力测定结果表明,12株具ACC脱氨酶活性的内生细菌中7株菌(占58.33%)具有产IAA能力,其中菌株SWFU34产IAA能力最强,为4.95mg/mL;10株菌(占83.33%)具有产铁载体能力;8株菌(占66.67%)具解磷和解钾能力,其中有4株菌株(占33.33%)同时具有产IAA、铁载体及解磷、解钾能力。【结论】螃蟹脚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及具促生活性的菌株,其中短小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假单胞菌属菌株SWFU34的促生活性最突出,具有农业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西藏低温环境下放线菌的组成及其抑菌效果和酶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和高活性酶的筛选提供资源。【方法】从西藏低温地区采集16份土样,用平板稀释法分离放线菌,经形态学和培养特征初步鉴定后得到有代表性的低温放线菌,对这些代表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代表性低温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11种农作物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对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从16份土样中共分离到22株有代表性的低温放线菌,其在10~25℃均能生长。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22株菌分布于放线菌门放线菌纲2个亚目3个科的3个属,即链霉菌亚目(Streptomycineae)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束丝放线菌科(Actinosynnemataceae)伦茨氏菌属(Lentzea)和假诺卡氏亚目(Pseudonocardineae)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拟无支酸菌属(Amycolatopsis),其中以链霉菌属最多,占分离菌的91%。在分离的22株代表性低温放线菌菌株中,27.3%的菌株有抑菌活性;40.9%的菌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22.7%的菌株具有淀粉酶活性,18.2%的菌株具有蛋白酶活性。【结论】西藏低温生境中蕴藏着丰富的低温放线菌资源,其中一些菌株具有拮抗活性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防控对虾病害、构建对虾健康控病模式, 采用沙滤、蓄水沉淀和含氯消毒剂消毒联合处理养殖用海水源水,用于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比较外海水、沙滤水和处理水浮游生物的差异,同时研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共9门27属33种;处理水的浮游生物种类次之,5门15属17种;沙滤水的浮游生物种类为5门15属16种。养殖凡纳滨对虾的虾塘中,处理水的浮游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外海水和沙滤水浮游动物数量(P<0.05)。外海水的浮游动物密度次之,平均值为(26.45±14.30)个·L?1,沙滤水的浮游动物密度最小,平均值为(6.31±1.45)个·L?1 ;处理水的浮游植物数量显著高于外海水和沙滤水(P<0.05),外海水和沙滤水差异不明显(P>0.05)。在垂直方向上,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变化是从表层—中层—底层呈增多趋势,浮游植物总数量分布呈表层高于中层和底层,差异不显著(P>0.05);在水平方向上,浮游植物总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差异显著(P<0.05),垂直方向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对甘肃部分县市的17份土样中分离到的29株野生酵母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29株酵母归为10属18个种,其中优势属为隐球酵母属(4个种),假丝酵母属(4个种),毕赤酵母属(3个种);中国新记录种7个,包括Williopsis californica,Williopsis californicavar.dimennae,Cryptococcus aerius,Candida pseudolambica,Candida fermentati,Hanseniaspora occidentalis,Pichia pijperi.同时对这29株酵母进行了抗性评价,菌株38A(Candida tropicalis)耐60%的葡萄糖,45℃高温和14%NaCl.  相似文献   

13.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ge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 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6种不同的营养因子,利用大量稀释法对采自河北、青海和云南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利用不同营养因子分离的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因子分离得到的细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土样1对照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22个属;土样2对照分离得到2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17个属;土样3对照分离得到6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分离得到15个属。添加不同营养因子的培养基组合分离得到各自独特的细菌类群。其中,从青海土样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206与运动东菌(Dongia mobilis)LM22T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4.58%,可能是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的一个潜在新属。此外,有12株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小于98.65%,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15.
青贮饲料中微生物及乳酸菌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中分离鉴定了22株乳酸菌,并研究了这些乳酸菌的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都是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和兼性厌氧菌。根据所分离到的乳酸菌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这些乳酸菌可被分为6组(A-F)。经表型分类鉴定,A组、B组、C组和D组为典型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E组属于肠球菌属(Enterococcus)。F组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青贮饲料中的大多数乳酸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总数的7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球壳孢目8属46个种的代表菌株进行了酯酶等5种同工酶及菌体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电泳图谱显示,种间区别明显,大多数种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图式,从聚类分析所得相似性矩阵和树状图可见,属内种间的遗传一致性最高的是Sphaeropsis属性,供试菌株相互的相似性多在50%以上,Ascochyta和Phyllosticta两属内的种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其他属内的供试种则不能类聚在一起。各属间Macrophoma,Coniothyrium,Sphaeropsis和Phyllosticta四属的菌株可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内聚为一类,Ascochyta属与这一类的距离也很近,Phomopsis和Phoma两属的菌株出现交叉相聚现象;Septoria属的菌株则各自独立,与其他类群间的距离也较远。  相似文献   

17.
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对于研究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在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野生观赏植物约658种,隶属于142科429属。其中,蕨类植物约27科34属47种,裸子植物约4科7属11种,双子叶植物约96科299属454种,单子叶植物约15科89属146种;同时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浮宫红树林区的硅藻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了福建九龙江浮宫红树林区的硅藻组成。[方法]此次研究分析鉴定了浮宫红树林区6个表层样和1个柱状样的硅藻属种组成。[结果]①浮宫红树林沉积硅藻植物群属种多样性强,共鉴定出硅藻34属103种(含不定种),大部分为中心纲的圆筛属;②红树林区底泥中硅藻数量丰富。[结论]沉积硅藻种群以浮游的海水种和咸水半咸水种为主,说明浮宫红树林处于以海水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19.
三苏祠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养护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三苏文化,传承三苏精神,合理利用三苏祠古树名木资源,对眉山市三苏祠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古树名木57株,隶属10科10属10种,其中国家二级古树8株,国家三级古树49株;生长旺盛树9株,生长一般树22株,生长较差树24株,濒死树2株;并提出了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