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长期以来通过检疫进行预防和控制。本文回顾了浙江家蚕微粒子病成品卵检疫的历史,解析了开展成品卵检疫的必要性,总结了取得的工作成效,找出了现行成品卵检疫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成品卵检疫工作并提出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建设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桑蚕一代杂交种病卵率检疫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结果具有充分的可靠性,已经成为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实施蚕种微粒子病的检疫项目.笔者结合几年来的试验情况,就桑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散卵)微粒子病检疫标准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骆文  罗海信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1):13-15
蚕种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使用蚕种的质量。农业行业标准《桑蚕一代杂交种NY326—1997》、《桑蚕一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对成品微粒子病病卵率指标及检疫方法作了具体规定。我省通过开展蚕种成品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方法由四川绵阳丝绸公司叶永林于1992年首先提出。四川、江苏等省因农村蚕茧生产微粒子病流行而陆续开展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作为母蛾微粒子病检疫的补充和监督,对蚕种微粒子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部1997年发布的部颁标准NY/T 327-1997《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把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列为备检项目。  相似文献   

6.
双控干热空气处理设备可应用于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为了解使用该设备是否会影响蚕种质量,对经干热空气处理后的蚕种进行常规与非常规浸酸(不同浸酸时间)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保护,调查蚕种的孵化率和蚁蚕生命力,据此确定适合的浸酸与保护条件。结果表明:经过干热空气处理的蚕种即时浸酸适期为卵产下在25℃环境中保护24 h后,最适浸渍时间正交种为8.0 min、反交种为9.5 min,浸酸后的蚕种直接催青,或22℃调节3~4 h再转15℃调节13h、37 h、2.5 d后催青,或22℃调节16 h再转15℃调节1 d、2 d后催青,其实用孵化率均可达到93%以上;经干热空气处理的蚕种短期冷藏(保护至卵色呈赤豆色)和长期冷藏(保护至卵色呈固有色)后按常规浸酸,其实用孵化率也可达到93%以上,并且孵化蚁蚕的体质亦无不良影响。经双控干热空气设备处理的蚕种,蚕卵胚胎发育比正常条件下的蚕卵胚胎发育慢,故即时浸酸适期也要相应推迟;经干热空气处理后的蚕种依然耐冷藏,对孵化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家蚕品种(特别是日系及以日系为母本的普种)易发生生种.虽在入库冷藏前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入库冷藏前逐张检验铲除生种蚕卵,对生种较多的单张采取了黑种冷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生种较少且分布零星的蚕种入库冷藏前很难铲除,浸酸后盐水比选又难以将生种分离淘汰,因此成品卵中难免有生种存在.近几年来部分用户反映:中秋用蚕种冷藏浸酸取回后解剖胚胎,发现同一批蚕种相差3~4个发育胚胎;也有的用户反映有早出蚁现象.为了搞清这些问题,我们对生种冷藏浸酸后的胚胎发育、催青孵化及蚁蚕生命力情况进行了试验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何东 《四川蚕业》2005,33(2):40-40,42
现行对桑蚕一代杂交种质量的评判是通过病蛾率、病卵率的检疫,来判定家蚕微粒子病带毒情况;通过蚕种成品检验,判定良卵数、良卵率、孵化率和杂交率是否达标。每一份检验报告所表达的蚕种质量信息,只是单一参数。可否对蚕种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比打分,计算出一个综合评判蚕种质量的量化指标,使制种批之间蚕种质量有可比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普种成品质量检疫是90年代初为了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夺取蚕茧丰收而增设的一个检验项.四川省于1995年纳入地方标准,直辖后的重庆市也于1998年纳入蚕种检验地方标准.我区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对冷藏在我区蚕种冷库的越年蚕种进行成品质量检疫.6年来,共检出并淘汰超毒蚕种5.5万张,占检疫蚕种的4.5%.维护了蚕种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利益,避免了农村养蚕微粒子病的大面积暴发,对提高我区蚕茧单产,增加蚕农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来丝绸行业不景  相似文献   

10.
滞育卵冷藏浸酸是解决秋用蚕种供应不足的一项应急措施,但由于可能产生孵化不齐、孵化率低等问题,在生产上很少采用。1998年,我县秋期蚕种供应,由于种种原因,缺口较大,一时外地又无法调到很多蚕种,为了保证全县蚕种的供应,我们将产卵后经过20d左右的春制越...  相似文献   

11.
农村原蚕饲养微粒子病检查批内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力言  潘沈元  楼霞 《蚕业科学》2003,29(1):99-101
对 4 78个农村原蚕批的 4 92 7个农户母蛾微孢子带毒状况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各原蚕批内的不同饲养户带毒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相关 ,其分布既不同于蚕种统批制种的批内呈随机分布 ,也不同于各批间呈独立分布。因而指出有必要制定农村原蚕批分户制种的微毒检验标准和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法是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检疫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在全面分析农村原蚕微粒子病批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案 ,包括并户检查和分户检查两个步骤。通过对实际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抽样检查证明 ,该方案在保证检验批质量符合部颁标准的前提下 ,既兼顾了丝茧育农户的利益 ,又兼顾了蚕种场和种茧育农户的利益 ,同时显著减少了集团镜检次数 ,兼顾了蚕种检验部门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缪云根 《蚕业科学》2000,26(2):91-93
从收蚁方法、饲料形状、光照条件等方面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结果表明 :不带卵壳收蚁其疏毛率、起蚕率、生长发育进度优于带壳卵收蚁 ;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好 ,有利于蚕的取食和疏毛 ,2龄以后用片状饲料饲育较适宜 ;光线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而且影响饲料价值。为便于实际操作 ,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保持饲料水分等以黑暗封闭饲育为宜  相似文献   

14.
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稚蚕人工饲料育应避免蚁蚕饥饿和冷藏 ,1~ 2龄平板一回育 ,张种用干粉 1 0~ 1 1kg ;条状每龄一回育 ,1龄用干粉 0 2 5~ 0 2 8kg ,2龄用干粉 0 75~ 0 82kg ;蚕座面积 1龄 0 7m2 ± 0 1m2 /张种 ,2龄 1 4m2 ±0 1m2 /张种。  相似文献   

15.
改变良卵率的静态调查方法 ,运用动态调查蚕种的不良卵发生率 ,并借助破坏性检测方法 ,增大蚕种场批间的不良卵发生率差异 ,提高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使用这种方法 ,能够准确地检测因蚕期营养和产卵环境等造成的下一代蚕种质量差异 ,特别是强健性差异 ;经检测生产上的 8个品种 145场批的蚕种 ,结果与多项指标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家蚕原种质量调查及国家标准的实施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10年连续7年对全国13个蚕茧主产省(市、区)的家蚕原种质量进行监督检验,结果显示家蚕原种质量总体良好:全部抽检的176个批次家蚕原种中,有166个批次合格,平均抽检合格率94.3%,年度抽检合格率由2004年的84.2%上升至2010年的96.6%,上升了12.4个百分点。纵观连续7年对家蚕原种质量检测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GB 19179—2003《桑蚕原种》国家质量标准中的指标设置科学合理。基于促进生产企业抓好蚕种质量管理的目的,对进一步完善《桑蚕原种》国家质量标准提出以下建议:将外观包装指标中的标签、合格证单独列出;将单蛾最少良卵数、折净率归类在标准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产过程预控要求"中,并将折净率提高5个百分点(即折净率≥55%),每张良卵数按品种类别与生产季节进行分类;将纯度归类在质量指标的备检项目中;在卵质指标合格的前提下,再按合格原种的品种特性与各项质量指标在家蚕原种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综合评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以便家蚕原种销售按等级实施"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蚕种H2O2与SOD酶的活性并研究了它们与一些蚕种质量指标间的关系,表明该两种酶的活性与饲料桑叶中蛋白质与可溶糖含量有关,与催青孵化率和蚁蚕高温绝食生命率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 4 0年来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规律性及广东省近1 0多年来杂交种微粒子病的流行情况。研究发现广东家蚕微粒子病在 80年代后的 1 0多年间 ,微粒子病发生出现较大的反复 ,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 80年代以前的水平。 80年代后的微粒子病发生流行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广东省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流行的频率与原种基本接近 ,但原种微粒子病流行和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趋势正好相反。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有气候、地理方面的 ,也有经济和人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为基本数学模型,综合现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的优点,结合广西蚕种生产实际,以集团为单位,设计形成适合平附种的计数二次抽样检验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解决了现行方法有毒集团与有毒蛾数不对等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散卯种方法过于严格,生产方风险过大的问题,改进了农业行业标准平附种方法过于宽松,使用方风险失控的问题,同时检验结果准确,检验工作量少,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