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烟株不同叶位接蚜与接蚜量对烟蚜及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于2018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舞阳镇魏家屯村烤烟育苗基地繁蚜繁蜂四连体大棚内进行试验,探讨在烟株下部、中部、上部分别接蚜20、40、60头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蚜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最大,接蚜部位在中部叶且接蚜量为6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次之。接蜂10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下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25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中部和上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的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大。接蚜在烟株的下部叶对烟株生长的影响最小,接蚜量越少对烟株的生长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6种寄主植物繁育烟蚜和烟蚜茧蜂的能力,筛选出更多适宜繁殖烟蚜茧蜂的寄主植物,为烟蚜茧蜂低成本规模化繁育技术集成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采用茄科龙葵、云烟203、野生烟G80,十字花科小白菜和樱桃萝卜,以及旋花科空心菜作为烟蚜繁殖寄主植物,分别设10次重复,接蚜后每5 d调查1次单株蚜量,共调查4次;于接蜂30 d后调查僵蚜量、寄生蚜量和正常蚜虫量,并对6种寄主植物繁育的烟蚜茧蜂羽化率、雌性比、寿命和后足胫节长度进行比较.[结果]从繁蚜效果来看,6种寄主植物均可作为繁育烟蚜的理想寄主植物,其中以云烟203和龙葵的繁蚜效果最好,接蚜后第20 d的蚜量分别为3153.90和3369.80头/株,野生烟G80、空心菜、樱桃萝卜和小白菜的繁蚜效果次之;以空心菜的繁蚜速度最快,接蚜后15 d繁蚜量即超过2000.00头/株.从繁蜂效果来看,6种寄主植物上僵蚜量最高的是云烟203,达2081.90头/株,野生烟G80次之,僵蚜量为1805.60头/株,空心菜的僵蚜量最少,为1261.40头/株.各寄主植物上繁育的僵蚜羽化率以龙葵最高,为92.00%,显著高于其他5种寄主植物(P<0.05,下同);云烟203、野生烟G80和樱桃萝卜繁育的僵蚜羽化率次之,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小白菜和空心菜繁育的僵蚜羽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4.00%和69.00%;6种寄主植物中除空心菜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雌性比较低外,其他5种寄主植物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雌性比均较高,在65.00%左右,5者间无显著差异;各寄主植物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寿命存在一定差异,且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其中以龙葵和樱桃萝卜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雌峰寿命最长,显著长于其他4种寄主植物;6种寄主植物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均显著长于雄蜂,不同寄主植物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雄蜂后足胫节长度无显著差异,以小白菜繁育的子代烟蚜茧蜂雌蜂后足胫节长度最短,为0.75 mm,显著短于其他5种寄主植物.[结论]龙葵和樱桃萝卜可替代烟草类寄主植物用于繁蚜繁蜂.  相似文献   

3.
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比较了在不同接蜂量和蚜量范围条件下的僵蚜数量及其羽化情况。接蜂量和接蜂时的蚜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以接蜂时的蚜量对繁蜂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接蜂量为蜂(♀)蚜比1∶100、蚜量范围2 000~3 000头/株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僵蚜的数量可达到8 000个/株以上。在繁蜂前期僵蚜的质量较高,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在繁蜂后期受重寄生蜂的影响,僵蚜的质量明显下降。应用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时,重寄生蜂是影响后期繁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比较了在不同接蜂量和蚜量范围条件下的僵蚜数量及其羽化情况.接蜂量和接蜂时的蚜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以接蜂时的蚜量对繁蜂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接蜂量为蜂(♀)蚜比1:100、蚜量范围2 000~3 000头/株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僵蚜的数量可达到8 000个/株以上.在繁蜂前期僵蚜的质量较高,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在繁蜂后期受重寄生蜂的影响,僵蚜的质量明显下降.应用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时,重寄生蜂是影响后期繁蜂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充足的烟蚜量以繁殖烟蚜茧蜂,通过对易购买到的8种蔬菜类植物与烟苗进行繁蚜情况比较。结果表明:油菜、白萝卜、小白菜在植株生长速度上优于烟苗;接蚜后平均单株繁蚜量、接蜂后平均单位个数僵蚜重量可以达到烟蚜茧蜂繁殖技术指标要求,平均单株繁蚜量在5%水平上,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烟苗繁殖差异显著。因此,油菜、白萝卜、小白菜可以作为辅助繁蚜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5叶1心期烟苗,每株接蚜9头,繁殖烟蚜,按蜂蚜比1∶50接入成蜂,研究了封闭式和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以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采用封闭式接蜂的方法僵蚜数量较高,达428.20头/株,与采用开放式接蜂方法的僵蚜数量(233.97头/株)有显著差异。采用封闭式接蜂方法繁殖烟蚜茧蜂,研究了蜂蚜比1∶50和1∶100在不同接蜂时机(株蚜量150、250、350、450和550头/株)条件下,结果表明,接蜂时机与接蜂量是影响僵蚜数量的2个重要因素,2者对繁蜂效果的影响均显著。在蜂蚜比为1∶50、株蚜量为350头/株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繁蜂效果,累计僵蚜量可达627.47头/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蜂时机(蚜量为100、200、300、400和500头/株时接蜂)和烟苗密度(15、25和50株/盘)对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结果]以蜂蚜比1:10接蜂后15~18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6934.66头/盘,占总量的95.73%;以蚜量300头/株接蜂后16~19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6966.48头/盘,占总量的97.01%;以烟苗密度25株/盘接蜂后14~17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9837.51头/盘,占总量的97.97%.[结论]烟蚜茧蜂繁蜂工作中,以蜂蚜比1:10、蚜量300头/株和烟苗密度25株/盘时接蜂的僵蚜形成最整齐、繁蜂量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僵蚜量可高达20000.00头/盘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有效性,2015年湖南地区采用3级不同繁蚜方法,且繁蚜以后采用接种僵蚜苗的方法进行接蜂繁蜂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繁蚜速率方面,一级扩繁15 d后,单株蚜量达到1 800头以上;二级扩繁17 d后,单株蚜量达到300头以上;三级扩繁21 d后,单株蚜量达到251头,扩繁蚜速率一级最大、二级居中、三级最低。扩繁僵蚜数量方面,一、二级在接蜂15 d以后快速增加,而三级则在接蜂13 d后快速增加。在扩繁接蜂17 d单株僵蚜量,一级达936.6头,二级达72.1头,三级达97.1头。放蜂后蚜虫增长速率降低,放蜂5、10、15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6.23%、51.80%、75.12%,烟蚜防治效果较显著,虽然烟田蚜虫数量还是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蚜虫的增长速率显著低于未放蜂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繁殖的影响,提高繁蜂效果。[方法]采用4种密度(40、80、160、322株/盘)的烟苗繁殖烟蚜茧蜂,调查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繁殖量、烟蚜茧蜂寄生率和发病率、繁蜂生产成本。[结果]各处理的烟蚜、寄生蚜、僵蚜数量与烟苗密度的相关性表现一致,均随着烟苗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在蚜霉病发病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蚜霉病发病率与烟苗密度呈正相关;80株/盘密度的繁蜂效果最好。[结论]试验结果为毕节市烟蚜茧蜂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开阳烟区烟蚜茧蜂繁育及田间防治蚜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阳烟区,对烟蚜茧蜂繁殖技术及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技术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繁蚜速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时烟蚜繁殖较快,接蚜15 d后,数量可达到初始接蚜量的872倍;固定蜂蚜比条件下,单株蚜量对烟蚜茧蜂的繁殖速度有影响,单株蚜量较低时,初期烟蚜被寄生率较高;田间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明显,且放蜂量越大,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成株法研究烟叶、大豆、花椰菜、萝卜繁蚜繁蜂效果,然后在烟草及茶叶、柑橘、葡萄放飞蚜茧蜂防治蚜虫,结果表明,批量扩繁蚜茧蜂前期可以萝卜迅速繁蚜后接种烟叶繁蜂,可提高整体繁蜂效率。与空白对照(不放蜂)相比,放飞僵蚜苗防治蚜虫效果较好;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蚜节约了防治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烟蚜茧蜂是蜂科动物的一类,是一种专门寄生蚜虫体内的寄生蜂。每年产卵季节,雌蜂与雄蜂交配后,雌蜂将产卵器刺向蚜虫腹部的背面,将卵产入蚜虫体内,蚜茧蜂的卵就在蚜虫体内寄生,靠蚜虫的体液发育成幼虫,使蚜虫身体恶性膨胀,同时使蚜虫无法发育产卵,最后变成一个谷粒状黄褐色或红褐色僵死不动的僵蚜。僵蚜孵化后变成蚜茧蜂,这些蚜茧蜂再寻找新的蚜虫排卵寄生后代。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反复,最终达到生物抑制并消灭蚜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崇禄  游堂贵  黄韡  黄跃辉  高顺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28+132-128,132
[目的]筛选适合防控烟草脉斑病传毒媒介烟蚜的高效低毒药剂。[方法]2010~2011年对烟蚜进行了3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参试的3种药剂中,对烟蚜的防治效果以5%吡虫啉乳油1 200倍液最好,药后10 d对烟蚜的防治效果达到83.4%,虫口减退率为97.73%;其次是200 g/L吡虫啉可溶液剂4 000倍液和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药后10 d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9.2%和81.1%,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6.04%和96.63%。[结论]3种药剂可作为烤烟生产中防治烟蚜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迷迭香和甲酸对蜂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甲酸加水配成80%溶液,对蜂螨进行熏杀治疗,采用水提法提取迷迭香提取液,对蜂螨进行喷雾触杀治疗,不作药物治疗为对照,计算处理后24、48 h蜂螨死亡情况以及处理后7、14、21 d蜂螨寄生率变化情况。[结果]甲酸熏杀和迷迭香喷雾触杀后24、48 h的蜂螨死亡数均高于对照,甲酸与迷迭香和对照的差异极显著,迷迭香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迷迭香和甲酸处理后7、14、21 d的蜂螨寄生率均下降,而对照组上升,其中,迷迭香组5群蜜蜂蜂螨寄生率下降13.3%~3.4%,甲酸组下降26.7%~10.0%;用药21 d后,甲酸和迷迭香与对照的差异极显著。[结论]经过21 d治疗,迷迭香和甲酸均能使蜂螨寄生率明显下降,迷迭香可作为无公害植物源杀螨剂的备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对丽江滇西高原烟蚜茧蜂繁殖技术作出评价和适合当地提供基础,采用蜂蚜同接技术,在18个简易温室塑料小棚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并进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试验。结果表明:(1)烟蚜繁殖较快,接蚜15d后与20d后,数量分别达到接蚜时的10倍与20倍,寄生率为7.83%与9.15%。在烟蚜繁殖的同时,寄生蚜数量也在增加,且寄生率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为单株饲养烟蚜茧蜂创造条件。(2)接蚜15d,烟蚜数量达到994头/株,是接蚜时的8倍,僵蚜数量61头/株;接蚜20d,烟蚜达到1344头/株,是接蚜时的11倍,僵蚜数量284头/株。烟蚜的快速繁殖为烟蚜茧蜂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烟蚜茧蜂的繁殖能力也相当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求。(3)放蜂烟田比对照烟田少使用农药3次,生物防治效果显著,达82%,农药施用金额平均减少4.12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著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著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天敌昆虫大面积综合防治大豆蚜虫,对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大豆蚜天敌昆虫种类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大豆蚜优势天敌主要有草蛉、食蚜蝇、瓢虫和寄生蜂(僵蚜)。各优势天敌主要出现在大豆蚜的发生初期(6月末7月初),高峰期出现在大豆的花期(7月中旬左右),消失于大豆成熟初期。而天敌种群以草蛉出现最早,其次是瓢虫。天敌种群的动态变化随着大豆蚜虫发生量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结合统计结果,分析了植物源复合杀虫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蚜天敌的影响。试验表明,植物源复合杀虫剂较理想的使用浓度是400倍液和600倍液,两种浓度对烟蚜都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烟蚜天敌也无负面影响,其中400倍液效果稍好,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推荐使用600倍液。  相似文献   

19.
昆虫病原线虫(EPN)作为一类有潜力的生物防治物质,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实验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外源添加 EPN(Steinernema carpocapsae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探究了 EPN 对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地上部烟蚜(Myzus persicae)及烟蚜-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关系等多重营养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人工去除烟蚜条件下,施加昆虫病原线虫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P<0.05);在有烟蚜的条件下,S. carpocapsae 添加处理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或者卵粒指数(P<0.05);(2)无论 EPN 添加与否,烟蚜种群生长曲线均很好地符合 Logistic 增长模型,达到平台期的时间为 5~6 d;对照组、S. carpocapsae 虫尸剂添加和 H. bacteriophora 虫尸剂添加这 3 种条件下,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 89.6、99.8 头·株-1 和 76.6 头·株-1,而与之对应的烟草地上部干重分别为 0.996、3.258 g·株-1 和 1.643 g·株-1,这一结果表明 EPN 添加降低了单位质量烟草叶片上烟蚜的环境容纳量;(3)蚜茧蜂投放早期(2、4、6 d),投放 EPN 处理组间的僵蚜数目差异显著(P<0.05),S. Carpocapsae 虫尸剂处理组显著低于 H. bacteriophora 虫尸剂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EPN 添加可影响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的繁殖,也可通过“bottom-up”途径影响烟草叶面烟蚜的种群增长以及蚜茧蜂的寄生行为,且这些影响效果与 EPN 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