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4,(17):19
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扬辐麦4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高产、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型较紧凑,分蘖性和成穗数中等,穗大粒多,生育期比对照扬麦11号迟1~2天。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株高86.1厘米,耐肥抗倒性较强。亩有效穗29.9万穗,每穗40.7粒,千粒重40.7克。高抗梭条花叶病、穗发芽,中抗赤霉病,感纹枯病、白粉病。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470.4公斤。适宜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0、豫麦49和郑麦004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实现高产的产量结构特征及其灌浆期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在群体穗数均大于700×104·hm-2的基础上,3个品种实现高产各具优势,济麦20具有穗数优势、豫麦49具有粒重优势、郑麦004具有粒数优势且产量表现最高(P<0.01).3个品种灌浆期的光合性能表现为,郑麦004旗叶中叶绿素a,b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后期叶片保绿性好,尤其花后20d以后,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平均分别较其它品种高出18.0%,12.4%和18.4%,且具有较高的子粒灌浆速率.由此可见,在满足较多穗教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维持灌浆后期的光合性能,是进一步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当代农业》2013,(21):19-19
小麦品种——扬糯麦1号 扬糯麦1号春性强,抗寒性偏弱;株型较松散,抗倒性好,分蘖力中等,穗数较多,每亩有效穗327Y~33万;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红粒,穗型较大,平均每穗37~40粒;籽粒较小,  相似文献   

5.
新麦208由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新麦208为弱春性,中早熟品种。株高80厘米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穗纺锤形,长芒,自壳,白粒,子粒粉质.均匀饱满。平均每亩穗数44万穗.每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克以上。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强,抗倒伏,耐旱,抗干热风。  相似文献   

6.
丰产高白度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产量结构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具有突出的优质丰产性能,较对照增产显著。产量构成:成穗数中等,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结构协调,属中多穗大穗型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成穗数大增,穗粒数持平,千粒重略低;成穗率增加,株高降低,稳产性提高,具有良好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4,(18):19
小麦品种——扬麦23扬麦23是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已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全生育期20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绿色,生长旺盛;株高84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硬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39.4粒,千  相似文献   

8.
为浩麦1号更好地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利用2010-2011年与2011-2012年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生产试验数据,对该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浩麦1号的平均穗数505.13万/hm~2,平均穗粒数39.31粒,平均穗粒重1.56g,平均千粒重39.78g。经相关分析,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重;经通径分析,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531),其次是穗数(Py=0.471),穗粒重的作用最小(Py=0.094)。浩麦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保证足够穗数和穗粒重稳定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认为,豫麦18在高产栽培中,10月12日前后播种,适宜的基本苗数为12~14万;稳产500kg左右的亩穗数为42~45万,穗粒数为28~30粒;基本苗、越冬头数、起身期头数、成穗数的比例为1:5.7:6.5:3.4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大穗型、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2个穗型品种的同化物分配差异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花期完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重/穗氮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穗型周麦16在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著高于豫麦49-198,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在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后者增加3.85%,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大穗型周麦16较高的穗粒数与花期较高的完善小花数密切相关,且以穗部和营养器官间及穗部自身较高的同化物分配比例(尤其是穗重/穗氮积累量)取得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大穗型、多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6、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过程中,小花发育成粒与同化物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2个穗型品种的同化物分配差异发现,在小花发育中后期,大穗型品种周麦16转移到穗部的同化物比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多。花期完善小花数与穗干重、穗氮积累量、茎干重、茎氮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重/穗氮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穗型周麦16在穗/茎干重、穗/茎氮积累量、穗重/穗氮积累量上显著高于豫麦49-198,且在穗重/穗氮积累量上达到极显著水平。前者在花期单位面积完善小花数较后者增加3.85%,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花期完善小花的形成与穗器官同化物供给总量的关系不大,而与同化物在穗部和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密切相关,与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比例关系更加密切。大穗型周麦16较高的穗粒数与花期较高的完善小花数密切相关,且以穗部和营养器官间及穗部自身较高的同化物分配比例(尤其是穗重/穗氮积累量)取得大穗多粒。  相似文献   

12.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4.
由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邮编:401329.电话:023-65703532)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渝麦14号”.前不久通过了重庆市品种审定。该品种春性.生育期平均179天,分蘖力中等,穗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成稳率72%,每穗粒数41粒,千粒重43克。籽粒容重798克/升.粗蛋白质含量14%,湿面筋含量30%.沉淀值36毫升,属中筋小麦。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290公斤。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处理中,弯曲穗品种奥羽316比直立穗品种辽粳326增产,无序栽培比有序栽培增产;分布方式、品种与分布方式的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的程度;一次枝梗数与每穗成粒数、单穗重之间,一次枝梗粒数、每穗成粒数与单穗重之间,二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粒数之间成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混栽条件下分蘖成穗规律及其对穗粒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3组同熟期水稻品种进行混栽试验,对高峰苗、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栽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提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平均单穗粒重的关系,品种间差异明显,大穗型品种的单穗粒重有随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印单穗粒重心显著提高,但成穗率是否增加因品种而异;孕穗肥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农家科技》2011,(8):7
<正>新麦208为弱春性,中早熟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13。该品种幼苗半匍匐,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厚,穗大,小穗排列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均匀饱满,黑胚率低。平均亩穗数44万穗,穗粒数28.8粒,千粒重43.5克。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抗干热风,成熟落黄  相似文献   

19.
正一、特征特性西农20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为陕审麦2015010;2017年通过河南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号为(豫)引种﹝2017﹞麦006。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27.1 d;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率较强;株型紧凑,平均株高73.8 cm,抗倒能力较强;穗长方形,籽粒卵圆形,角质;平均亩穗数46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质量44 g。该品种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引种试验平均每6  相似文献   

20.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