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篇
  201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麦籽粒的氨基酸组成,是影响面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日前,我国对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已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一些科研单位,正在研究提高籽粒的氨基酸总量并改善其组成的育种或栽培途径.鉴于对我国主要栽培品种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等缺乏了解,我们选用了全国不同麦区的代表品种共20个,测定原种子和种植于杭州后收获  相似文献   
2.
小麦的生态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但由于供试材料、研究手段的差异,结果不尽一致,未能全面地反映小麦生态学的实质。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迥异,而各麦区之间,小麦种质交流与品种引用频繁;加以耕作制度的变更,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及对小麦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对小麦不同生态型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其对光、温等生态因子的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秋季早播,冬性品种的主茎叶片数增多,春性品种减少;主茎高度以杭州正常播期(11/8)的植株最高,但秋播三期之间差异不大,春夏播的株高明显降低,尤以冬性品种为甚,穗部性状秋播三期之间差异较小,而春夏播的随播种期推迟,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显著减少,不孕小穗数与不孕小穗率明显增加,对上述经济性状与生育期间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就抗寒性遗传而论,大多数经验认为抗寒性是由多基因所决定的一种复杂特性。这可由杂交以后出现各种中间类型的事实所证实(Schmalz,1962),这一事实也支持了Dansin  相似文献   
5.
加速小麦繁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1972—1977年间利用温室、南北繁育和高山夏繁等途径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加快小麦繁育,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寒性冻害可减少单位面积株数和使幸存植株的活力减弱,因而对第一产量组成因素有不良的影响。虽然有效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弥补冻害的损失,但仍应尽量保存秋季产生的所有活的植株,这样就可形成较多的主穗,对第三、第四产量组成因素有利。春季出生的分蘖可能延长生长期,那是不合乎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平均单穗粒重的关系,品种间差异明显,大穗型品种的单穗粒重有随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印单穗粒重心显著提高,但成穗率是否增加因品种而异;孕穗肥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分析了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浙麦1号、浙麦2号、浙麦3号和品系“119”籽粒的物理性状及其面粉品质。结果表明,“119”和浙麦3号的千粒重,容重、角质率都相对较高,而浙麦1号和浙麦2号相对较低。面粉品质属弱面粉或中等面粉,其中“119”小麦的面筋含量较高,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都相对较长,面团曲线较平稳,谱带较宽,软化度也较小,总评价值较高,加工品质相对较好。 年度间和不同收获期之间,麦粒的物理性状和面粉品质均有差异。延迟收获的小麦籽粒容重、千粒重、角质率等物理性状和面团的弹性、延伸性变劣,软化度增加,而出粉率和面筋含量稍有提高,可见,小麦产量、籽粒的物理性状和加工品质等以适时收获为好。  相似文献   
9.
耐旱性小麦属的起源地属于渐变的干燥气候,其进化进程当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所以小麦属的原始形态大部分是耐旱型。最早的栽培种并不需要较多的水分。但新的高产品种却需要供应相当多的水分以生产大量的干物质。在每公顷籽粒产量五公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茎、叶和穗的比例约为1.0—1.2,而与根的比例为0.15—0.35(Nosatovsky1959)。按成熟状态的含水量为15%计算,每公顷的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协调遗传对产量组成的影响,可使遗传的生产潜力得到改良,所以早期选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有一定的保留)。但因早期选择的效率不够高,因而育种实践对近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关心,以提高早期选择的效果。能否找到任何新的选择特征,连同产量组成因素一起或者单独按照这些新的特征对未来的产量水平提供更多的判断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