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了明确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制机插条件下,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以常规中熟中粳、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为材料,采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罗山、豫中新蔡、豫北原阳3个试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源利用的影响。在试验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除了中熟中粳的产量在罗山和新蔡点是5月16日(第Ⅱ期)最高、在原阳点是5月11日(第Ⅰ期)最高外,常规和杂交迟熟中粳、常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4种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在各点均是5月11日(第Ⅰ期)最高,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类型间和试点间下降的差异显著性不同。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一试点品种类型间的产量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杂交迟熟中粳的产量在各试点均是最高,且在每一期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类型(P0.01)。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缩短趋势(P0.01);不同品种类型水稻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及温光利用率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1);生育期的缩短主要表现在播种-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机插条件下,豫南稻区首选杂交和常规迟熟中粳,其次是早熟晚粳,适宜播期均为5月11日-5月25日;豫北沿黄稻区首选杂交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其次是常规迟熟中粳,适宜播期均为5月11日-5月21日。该研究结果为河南省不同生态区水稻生产机械化高产栽培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育出适合机插的标准化秧块(一)育秧前的准备1、备足备好营养土。育秧前每667m2大田备足100kg的过筛营养细土,另备足未培肥的过筛细土25kg作盖籽土。营养土选择熟化的土壤,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肥,在冬前结合耕耙对取土田块每667m2匀施腐熟的人畜粪2000kg。取土时结合耕耙每667m2匀施35%的氮、磷、钾复合肥50kg,而后取走15□厚的表土覆膜遮雨、升温堆闷20天,播种前三天过筛  相似文献   
3.
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机械化插秧是一种新型水稻栽培方式,具有增产、节支和提高劳动效率的特点.豫南是稻麦两熟籼型杂交稻产区,实行机械插秧尚有水稻品种的选择、用种量、播种时期、营养土的配制、苗床处理、苗期管理、栽插密度和大田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4.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5.
杜元中 《农业科技通讯》2022,(2):212-213+253
通过对罗山县稻茬麦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结合科学种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罗山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对罗山县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