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酱、酱油中褐色色素的生理功能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大量的引证资料和实验数据,详细地分析和说明了大豆发酵制品中生成的褐色色素的特征特性、功能作用及生理生化反应,涉及了制取方法和食用注意事项,旨在大力开发和应用褐色色素,并对有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黑籽油菜和黄籽油菜一样,在种皮上均可能出现褐色斑点,开花后50天内,黑籽和黄将油菜的种皮颜色没有显著差别.50天后,黄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出开始退绿变黄,种脐变成褐色,黑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端开始变成紫红色或褐色,以后紫绿相间,直至全紫或是暗褐色为止.种皮的颜色主要是由栅栏层细胞中沉积色素决定的.还观察到糊粉层上有一些突起的黑色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双环氧丁烷 (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 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 ?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高粱红色素稳定性研究李淑芬,李景琳,潘世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食用色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用色素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色素两种,而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害,目前天然色素倍受欢迎。高粱红色素是从高粱颖壳中提取的天然红...  相似文献   

5.
红茶色素的系统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茶色素是指茶多酚在红茶制造过程中所形成的有色氧化产物,这些氧化产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茶黄素类、茶红素类、茶褐素类。茶黄素是一类呈橙黄色的物质,它是构成茶汤明亮度和滋味鲜爽度的主要组成成分;茶红素呈红色,是红茶汤色的主体物质;茶褐素是一类呈棕褐色的物质,是形成暗汤的基本因素。优良品质的红茶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  相似文献   

6.
为增加火龙果中天然红色素的稳定性,实现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红肉火龙果果肉为原料,研究pH值、金属离子、甜味剂、食品添加剂等因子对其喷雾干燥粉、冻干原粉及冻干包埋粉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火龙果粉中色素对高温敏感,喷雾干燥粉中的色素损失率高于冻干原粉和冻干包埋粉;色素在pH6的环境中较稳定;Ca2+、K+、Mg2+对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Na+有利于提高喷雾干燥粉中色素的稳定性,Zn2+、Al3+不利于色素热稳定性,Fe3+、Cu2+可对果粉中的色素稳定性造成严重损坏;甜味剂等碳水化合物对火龙果粉中色素稳定性无不利影响;丙酸钙不利于色素稳定,过氧化氢明显降低喷雾干燥粉热处理后的色素残留率,亚硫酸钠对3种果粉的色素均可造成严重破坏,抗坏血酸可明显提高3种果粉色素的热稳定性。该结果为促进火龙果粉的加工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96202高粱褐色中脉性状的等位关系和遗传─—(S.C.Gupta),JournalofHeredity,1995,Vol.86,No.1,72~74(英文)本研究试材有7个,其中4、个是1989年从马拉维(非洲)种质资源鉴定出的自然发生的褐色中脉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黄芥(Brassica juncea L.)与两个不同来源的褐籽类型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黄芥黄色种皮的遗传。结果表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母体基因型控制,褐色对黄色为显性;F2和BC1世代株间乃至株内颜色不尽一致,但黄色单株和褐色单株能够明显区分,褐色和黄色的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证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黄籽和褐籽杂交F2代粒色与几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除含油量与粒色密切相关外,其脂肪酸组分的平均值与种皮颜色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豆胞囊线虫成熟后以胞囊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并由白色逐渐变成褐色。对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孵化率以及几种代谢物质(总糖,糖原,海藻糖,甘油,蛋白质,酯酶,海藻糖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褐色胞囊的孵化率明显比白色胞囊的低;褐色胞囊内的糖原、蛋白质含量较低,酯酶活性较小,但是总糖,海藻糖含量较高,海藻糖酶活性较高,说明褐色胞囊内卵的滞育率较高,其代谢物质中海藻糖和糖原之间可能存在活跃的相互转化;SDS—PAGE蛋白图谱中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谱带分别为15和10条,白色胞囊比褐色胞囊多116.6,79.1,68.2,64.3和60.5KDa等5条谱带;酯酶电泳图谱中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谱带分别为3和6条,褐色胞囊比白色胞囊多Esr^0.63、Esr^0.75、Esr^0.81等3条谱带。说明新形成的白色胞囊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在胞囊褐化的过程中,蛋白质含量下降,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增强。褐色胞囊内卵的孵化率低可能与这些物质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茶叶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色素是存在于茶鲜叶和成品茶中的一类有色物质,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茶叶色素的分类、形成、分析测定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茶叶色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甲壳胺—磷浮法处理亚硫酸法糖厂蒸发糖浆的工艺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亚硫酸法糖厂色素和灰分形成的原因,通过甲壳胺的性质和絮凝机理.提出甲壳胺—磷浮法工艺,认为甲壳胺是处理糖浆色素和灰分有效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中水溶性色素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内外50几篇文献材料中综核实 了茶叶中水溶性色素的种类,水溶性色素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叶中几种主要的水溶性色素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4个栽培棉种共12份材料的叶片色素腺体的分布规律,发现除草棉以外,其它3个栽培棉种叶片的色素腺体密度从植株上部到下部均逐渐降低;同一叶片上不同位置的色素腺体密度也不一致,其中叶尖色素腺体密度最高。棉花的叶片色素腺体密度在不同棉种及同一棉种不同材料之间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有助于棉花遗传改良上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天然色素高粱红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桂珍  潘世全 《杂粮作物》1994,(4):51-51,54
天然色素高粱红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苗桂珍,潘世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所)天然色素高粱红是从农作物副产品高粱壳中提取的纯天然色素。色调自然、柔和、无毒、无特殊气味。经卫生监督部门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可代替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合成色素在食品、医...  相似文献   

15.
从火龙果果皮色素、果肉色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稳定性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火龙果色素研究进展综述,同时展望了该类色素的研究及应用前景。为更好的开发利用火龙果色素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呼吸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一个很重要的代谢过程,本文研究了水稻杂种优势与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呼吸强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具杂种优势的水稻其亲本细胞色素氧化酶有一定的互补效应,同时,水稻杂种幼苗的呼吸强度也较强。这些指标有可能作为杂交水稻亲本选配时杂种优势预测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米稻种皮色素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采用3个种皮颜色深浅不同的黑米稻品种与1个白米稻品种配制6个杂交组合,测定F2单株黑米种皮中的色素含量。所有组合F2群体的色素含量的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并呈现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选用6个黑米稻品种与1个白米稻品种作7×7完全双列杂交,按Hayman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黑米稻种皮色素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高色素含量的等位基因对低含量的等位基因表现显性,种皮深黑色对浅黑色、黑色对白色为显性;显性等位基因对提高色素含量起增效作用,隐性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且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在黑米稻的杂交育种中,可以种皮颜色作为主要目标,连续多代定向选择深黑色种皮的个体,并结合高世代的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进行最终抉择,以保证所选黑米稻新品种(系)既有深黑色的种皮外观,又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8.
以5种颜色糯玉米子粒为材料,测定其总花色苷含量、6种花色苷组分含量和色度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深紫灰色、深红色和灰紫色糯玉米子粒中天竺葵色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淡黄色和淡黄绿色糯玉米子粒中天竺葵色素含量,糯玉米颜色红绿度(a*值)与天竺葵色素和矮牵牛色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深紫灰色糯玉米子粒中矢车菊色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颜色糯玉米子粒矢车菊色素含量,糯玉米子粒总抗氧化能力与总花色苷含量、矢车菊色素含量、天竺葵色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可通过提高糯玉米子粒矢车菊色素和天竺葵色素含量,选育高抗氧化能力的深紫灰色糯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红茶酚性色素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向群 Clif.  MN 《茶叶科学》1998,18(2):155-156
红茶中含有三类主要的酚性色素——茶红素、茶黄素和黄酮醇甙。茶黄素和黄酮醇甙的化学结构已清楚。而茶红素是非常复杂的异源性酚性色素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异常困难。尽管人们采用纸色谱、纤维素吸附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分离〔1—4〕,均未能使茶红素组分完全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20.
为解析大豆籽粒种皮黄色向褐色突变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以田间发现的稳定繁殖的黄色种皮大豆中出现褐色种皮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表型性状鉴定。利用大豆20对染色体上的176个SSR标记对4对自然突变为褐色种皮的突变体及其原始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种皮色突变体与其原始品种和非原始品种进行正向杂交和反向杂交试验,并对F_1、F_2种皮色的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2连锁群上全部72对SSR标记对双亲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北豆14×克H09-95的F_2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褐色种皮的突变体是其对应的原始品种的近等基因系;褐色突变是可遗传的,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遗传无关;黄色种皮对自然突变的褐色种皮表现为显性,经卡方检验,杂种后代中种皮的黄色与褐色分离比例符合3∶1的孟德尔的独立遗传规律,与经典遗传学的遗传方式是一致的。突变发生在A2连锁群的sat_162和SSR53区间内。在大豆公共物理图谱(http://www.soybase.org)上SSR53和sat_162区间包含GmIRCHS结构(曾被预测为I基因)区间,因此可证明参与控制种皮或种脐颜色性状的A2染色体上的经典位点I位点自然突变是黄色种皮变为褐色的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开发了A2染色体上的1个新的控制种皮颜色的标记SSR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