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香蕉枯萎病也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黄叶病,是全球香蕉最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都有分布,有些地方发生较为严重。一、香蕉枯萎病的症状香蕉枯萎病由一种叫做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真菌所引起,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  相似文献   

2.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筛选和鉴定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株,之后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田间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从香蕉枯萎病病株的假茎基部分离筛选纯化获得了一株致病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盆栽回接该菌株35d后,有90%香蕉植株发病,香蕉死亡率高达70%,经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香蕉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本试验条件下,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3CFU/g土时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不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随着病原菌孢子悬液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不再显著变化;香蕉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受致病菌株孢子悬液不同浓度的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不同浓度处理的根际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1.15—2.06倍,显著高于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结论】香蕉植株枯萎病是否发生与土壤本身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发病程度高低决定于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以上结果可为香蕉枯萎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2006年对广西主要产蕉区的24个市(县)的6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调查,调查的品种有香蕉、红蕉、西贡蕉、牛角蕉以及野生蕉.调查结果发现,镰刀菌枯萎病对西贡蕉为害较为严重,病株率为4.5%~73.5%,而在香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上未发现枯萎病株;经病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和PCR鉴定,确定广西主要蕉区发生的西贡蕉枯萎病是由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引起,在广西至今没有发现该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4.
我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发生与危害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称黄叶病、香蕉巴拿马病、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一个毁灭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扩散蔓延则难以控制,该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1904年该病在美国夏威夷首次发现,1910年巴拿马因该病造成很大损失,1935~1939年南美香蕉枯萎病发生严重,20世纪50年代,该病曾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等地严重发生,毁灭了约4万hm^2香蕉,现分布遍及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及热带美洲的香蕉产区。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真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主要香蕉产区都已发生危害,严重影响我国香蕉种植业的发展。本文对香蕉枯萎病病害症状、发生原因、农艺防治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育种等方面的防治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省昌江县发生较为严重的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特征特性以及发生条件作了介绍,并针对其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是由尖孢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维管束坏死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近些年,在我国主要香蕉产区均已发生危害,不仅给蕉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制约着我国香蕉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基于香蕉枯萎病的病害症状,阐述了本病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称香蕉黄叶病、香蕉巴拿马病、香蕉枯萎病.目前,香蕉枯萎病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目前存在1号和4号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感染粉蕉、龙牙蕉,4号生理小种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种类[1-2].香蕉枯萎病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毁灭性病害,是100多年来困扰香蕉生产的世界性科技难题,也是世界香蕉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3-4].  相似文献   

9.
香蕉黄叶病又叫香蕉巴拿马病或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根除。目前,香蕉巴拿马病已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导致香蕉面积锐减。在华南地区多危害粉蕉、龙牙蕉和粉大蕉。最近在广东个别地方发现危害大蕉,同时近期在个别蕉园香蕉也可见病株。1主要症状本病由病菌产生的毒  相似文献   

10.
氰烯菌酯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各类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迄今为止,国  相似文献   

11.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诊断策略及检疫、遗传改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栽培管理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信息荟萃     
<正>我国攻克香蕉枯萎病防控难题今年4月,记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科研专项,在海口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危害香蕉植株的土传病害,传染性强、破坏大、治理难,已成为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病害之一。2010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牵头,全国11个科研单位、130多名专家参与,  相似文献   

13.
香蕉抗枯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香蕉枯萎病的危害香蕉枯萎病是影响香蕉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为寄居土壤真菌,该菌由香蕉幼根或根部损伤部位侵入根茎、假茎,破坏香蕉维管束细胞,致使蕉株枯萎死亡。世界植蕉区已发现其有4个生理小种(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侵染粉蕉(ABB组)、龙牙蕉  相似文献   

14.
信息荟萃     
<正>我国攻克香蕉枯萎病防控难题今年4月,记者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科研专项,在海口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危害香蕉植株的土传病害,传染性强、破坏大、治理难,已成为威胁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病害之一。2010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牵头,全国11个科研单位、130多名专家参与,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枯萎病的发生对香蕉产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本文针对香蕉枯萎病难以防控的难题,采用生长速率法探讨木薯地上地下部器官的乙醇和水浸提液在不同培养时间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木薯器官的乙醇和水浸提液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2)木薯地下部器官浸提液的抑菌效果显著强于地上部器官;(3)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和质量浓度为25 mg/L的效果,而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5 mg/L和100 mg/L的抑菌效果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即抑菌效果最佳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100 mg/L;(4)培养时间以24 h抑菌率最高,且与72、96、120 h培养时间的抑菌率差异显著。而培养时间为48、72、96和120 h之间的抑菌率差异不显著,说明24~48 h的培养时间抑菌效果最优。据此研究,木薯地下部器官作为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植物源农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西贡蕉枯萎病的发生、接种鉴定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5年,对广西西贡蕉分布区的21个县市5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的调查,调查的西贡蕉(M usa p arad isiaca L.ABB)品种有,黄心西贡蕉、白心西贡蕉和鸡蕉,发现镰刀菌枯萎病为害西贡蕉较为严重,经病区调查和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结果,初步推断广西西贡蕉发生的枯萎病病原是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原菌随种苗传入,发现病株要立即清除,经消毒处理后集中深埋,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笔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候选真菌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采用CTAB法提取了真菌DNA,并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通过IT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候选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8.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称黄叶病、巴拿马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 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香蕉专化型(Fusariun oxysporun f.sp.cubense)[1]。广东于1995年首次发现Cavendish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后,目前在广东局部地区已发展很快,并大有扩展趋势,个别蕉区更因此病而无法种植出现丢荒现象。我国大陆对此灾难性新病害的研究仍是空白。为此,我们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各品种的抗性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防治该病找出合理的技术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品种:巴西、广东香蕉2号、B9、威廉斯、高脚遁地雷、台湾205、宝红(由汕头市农科所提供)等7个。 1.2 试验方法   在广州市番禺区万顷沙选取发病中心区(上年种植香蕉因发此病而失收)1 440 m2进行试验。采用密植,规格为50 cm×100 cm,每品种植350株,周围设保护行,于2000年3月15日种植。种苗为生产上常规使用的组培苗。从各品种开始发病起调查发病株,每10天调查1次。在生长中期挑选不同发病程度的植株进行解剖,观察其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9.
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也称黄叶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是我国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据统计1996~1998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先后有18000多亩香蕉被毁,而我省2003年也有几百亩的蕉园受害。  相似文献   

20.
香蕉枯萎病属于香蕉毁灭性病害,对湛江市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破坏.如今香蕉种植的土地、人工、设备投入、农资等生产成本高涨,香蕉价格不明朗,加上灾害性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多,种植风险较大,若蕉园防控工作不到位,会造成枯萎病发病过早与严重,导致更大的损失.香蕉枯萎病病原菌主要为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几乎侵染所有蕉类品种.病原菌感染香蕉后一般有4~6个月的潜伏期,一旦发病,危害十分严重.目前为止,还没有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