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康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两组均常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组同时加用胰康胶囊。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降低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71.7%,两组之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只是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胰岛素、C-肽水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康胶囊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变化与胰岛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20例初诊T2DM、22例长病程(≥5 a)T2DM和18例健康对照者,测定空腹及餐后30、120 min血清葡萄糖、胰岛素、C肽、GLP-1水平,以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早相和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细胞功能。结果 T2DM组餐后血清GLP-1、C肽均较对照组低(P<0.01),尤以长病程组明显(P<0.05)。T2DM组血清GLP-1与血糖呈负相关,但与C肽、HOMA-、早相和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血清GLP-1水平下降可能与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糖代谢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胰岛素抵抗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甲亢患者72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9~12月后复查以上指标,分别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IS)。结果:甲亢合并糖代谢异常者占52.78%(38/72),其中,糖耐量减低(IGT)占34.72%(25/72),空腹血糖受损(IFG)占6.94%(5/72),达糖尿病标准者占11.11%(8/72);甲亢组的餐后2h血糖(2hPG)、HbA1C及HOMA-IR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SI、HOMA-IS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以后,糖调节受损(IGR)中86.67%(26/30)的患者的血糖及HbA1C恢复正常;前后比较其2hPG、HbA1C及HOMA-IR明显下降(P<0.05),而ISI、HOMA-IS升高(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研究2型糖尿病的分型及分型治疗的模式.方法对150例2型DM病人,在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左右时,测定空腹及75g葡萄糖刺激后1、2、3h的胰岛素、C肽、血糖水平,将2型糖尿病分为轻、中、重3型,据此分型选择治疗模式.结果分型治疗12周后,所有病例血糖控制良好,FBG<6.1mmol/L,,2hpG<8.0mmol/L,随访半年稳定.结论对2型糖尿病分型治疗在短期内能使代谢紊乱得以控制,并保护健存的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是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持续血糖和糖尿升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有四种类型:①Ⅰ型: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这类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②Ⅱ型: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这类患者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节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③其他:由胰腺内、外原因和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④妊娠糖尿病.我国Ⅰ型糖尿病约占5.6%;Ⅱ型约占糖尿病的93.7%;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其治疗是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现就中药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沙格列汀前后血糖及胰岛细胞功能指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7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均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加用沙格列汀治疗,对照组加用格列美脲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pro-Ins、pro-Ins/FIn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OMA-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沙格列汀能够有效降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在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中的效果。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CSII组(n=26)和MSII组(n=22)两组,CSII组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MSII组的患者采用胰岛素笔降糖治疗。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观察并比较血糖达标所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结果CSII组与MSII组相比,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治疗均有效,但胰岛素泵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65例糖尿病(DM)患者的血浆心钠素(ANF)含量作了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ANF含量为81.7±31.0pg/L,显著低于正常人95.7±18.1pg/L(P<0.05)。治疗前后ANF与胰岛素(INS)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4131.P<0.0005),与血糖(FBG)水平变化呈负相关(r=-0.3781,P<0.0005),与C-肽(C-P)水平变化无相关(r=0.0610,P>0.50),提示测定ANF水平对DM的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24例在胰高血糖素负荷后各时相中的ANF水平与相应INS、C-P、FBG水平无相关性。提示它们对调节ANF变化不起主要作用,推测ANF分泌可能同胰岛β-细胞功能和体内其它因素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不同剂量链脲菌素(STZ)1次注射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以及糖尿病小鼠的生殖能力。方法: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200、150 mg.kg-1 STZ组。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诱导小鼠糖尿病作为动物模型。葡萄糖测定试纸和尿液分析试纸条联合检测小鼠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光镜观察胰岛的组织学改变情况,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胰岛素的水平,并将制作的模型小鼠与正常雄鼠交配。结果:对照组血糖基本无变化,模型组血糖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加,3周后稳定。高剂量组,血清葡萄糖浓度明显升高(P<0.001),血清胰岛素下降极显著(P<0.001);胰岛破坏严重。低剂量组分小鼠血清葡萄糖升高和未升高组,但血清胰岛素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胰岛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糖升高小鼠交配能力下降,仅为46.9%,流产率73.9%,畸形率为9%,仔鼠出生死亡率20%。结论:不同剂量的STZ均能诱发糖尿病模型,且影响雌鼠的交配能力和子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伴糖尿病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糖、血清胰岛素及血脂变化,探讨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对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及血脂、脂蛋白检测,以胰岛素释放指数作为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变化。结果:病例组空腹血糖值正常,其中15例(58%)有葡萄糖耐量低减,空腹胰岛素及服糖后2h胰岛素分别为(19.1±11.06)mU/L,(79.49±55.59)mU/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空腹胰岛素释放指数及服糖2h胰岛素释放指数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血甘油三脂、胆固醇及LDL-C均较对照组升高。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但并不依赖于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很可能是直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的原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苦瓜子中植物胰岛素的降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苦瓜子中植物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及其降糖功能肽段的研究表明 ,皮下注射苦瓜植物胰岛素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 ,口服无效 ;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水解后 ,苦瓜植物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丧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3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45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卡维地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卡维地洛3.125mg,2次/d,每2周递增直至靶剂量(25mg,2次/d)或最大耐受剂量。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心脏功能以及血糖、胆固醇等变化,心脏事件以及药物耐受性。结果(1)随访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死亡2例、中断卡维地洛2例,对照组死亡4例,均予剔除;(2)治疗后卡维地洛组(41例)心脏功能LVEDD、LVESD及LVEF较对照组(24例)改善明显(P<0.05),心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期间,卡维地洛组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5vs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均未发生低血糖反应、水肿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的血压、血清钠、血清肌酐清除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胆固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在老年糖尿病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事件发生,对血糖、血脂代谢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对磺脲类药物(SUs)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单一SUs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在原SUs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B组停用SUs,改二甲双胍加睡前用1次中效胰岛素(NPH);C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拜唐苹。总疗程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2hBG)、血浆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的FBG和2h BG均较改变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C的FBG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间的2hBG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3组患者的HbAlc、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BMI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3组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联合用药可改善SUs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4.
Ⅱ型糖尿病KK-A~y/Ta小鼠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57BL/6JSlac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对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Ta小鼠的体生长曲线、糖代谢曲线、血清胰岛素、主要脏器重量、脏器系数等部分生物学特性数据进行测试和分析,并对其肾脏、肝脏和胰腺等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探讨.结果显示:①KK-Ay/Ta小鼠体重、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1);②雄性KK-Ay/Ta小鼠与对照组间心脏、胰腺差异显著(P<0.05),肝脏、脾脏、肾脏及雄性的各脂肪系数、雌性的脏器脂肪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③30周龄时KK-Ay/Ta小鼠肾小球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管腔内透明管型;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并伴随有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胰岛数量明显减少、体积缩小、胰岛内细胞数量减少.实验结果证明,KK-Ay/Ta小鼠是一种中高度高血糖、高度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不足和肾脏、肝脏病变,且伴随肥胖的良好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应用瑞格列奈治疗32例2型糖尿病患者,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肝功能情况及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月后,病人FPG和2h PG有明星的改善,BMI无明显变化,肝功能在正常范围,仅1例有轻微的低血糖的表现,自行处理后症状迅速缓解。结论:瑞格列奈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选用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取42只作为糖尿病模型组,另8只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按60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空白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STZ后24 h和72 h剪尾取血,血糖仪测定所有大鼠的空腹(禁食8 h)血糖水平.取造模成功大鼠(血糖值≥11.1 mmol·L-1)32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蒸馏水灌胃)、β-酪啡肽7组(β-酪啡肽7灌胃)、水解肽组(酪蛋白水解肽灌胃)和酪蛋白组(酪蛋白溶液灌胃),每12 h灌胃1次.每3 d空腹测血糖1次.连续灌胃15 d后断颈处死,取血浆、肝脏、心脏和腿肌等样品,观察血糖浓度以及其他影响血糖的重要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β-酪啡肽7和酪蛋白水解肽均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提高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糖原的合成(P<0.05);而酪蛋白组大鼠血糖浓度、激素水平、糖原含量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提示:β-酪啡肽7和酪蛋白水解肽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降低血糖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进行的;酪蛋白本身没有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聚原花青素(OPC)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血脂代谢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小量多次腹腔注射制作T1DM小鼠模型;实验组分3个剂量每天灌胃OPC液,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则灌胃等容积蒸馏水。4周末酶法检测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胰腺组织胰岛中胰岛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OPC给药组症状改善;血清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P〈0.01);HDL—C有所增加,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胰岛中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仅少量残留的胰岛细胞被染成棕色,胰岛素表达明显减少;OPC组胰岛中着色的胰岛细胞明显增多,胰岛素表达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OPC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脂含量,提高胰岛分泌功能,减轻由STZ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地特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组(治疗组)和诺和灵N组(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符合妊娠期要求的糖尿病饮食及运动和教育,治疗组使用地特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对照组使用诺和灵N控制空腹血糖,两组均为每晚睡前皮下注射,两组均辅以三餐时门冬胰岛素治疗,全部患者观察3个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有更好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更高的治疗达标率,更少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在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比诺和灵N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和静脉注射重组hGLP-1类似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组织病变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组和注射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重组hGLP-1类似物多肽灌胃、hGLP-1类似物基因重组载体尾静脉注射,观察4周内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胰岛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灌胃组和注射组的血糖水平在给药后1~4周明显下降,而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灌胃组在各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水平与注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发现,灌胃组和注射组大鼠的胰岛组织病变有所改善。结论重组hGLP-1类似物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人在吃饭的时候,心跳加快8%~10%,心脏射出的血量会增加,舒张压(低压)会降低,持续30~120分钟。有研究证实,心脏移植的患者(移植的心脏没有神经调控)吃饭时上述心脏功能的改变仍然存在。最新的观点认为,进食过程中体液因素(如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和胃促生长素水平的变化)是导致心跳加快的主要原因。吃饭对心脏影响的程度与进食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