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快速创制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的加倍单倍体(DH)株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法对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379份大麦DH株系和原始品种花30的赤霉病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进行评价,同时对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材料和花30进行赤霉菌诱导下的大麦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NPR2、NPR3)、茉莉酸介导的植物防御的调控因子(JAV1)以及乙烯响应因子(ERF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连续2年大田人工接种鉴定,从中获得了5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优于花30的候选株系,9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劣于花30的候选株系;赤霉病抗性突变体A1-190与原始品种花30在上述基因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推测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其抗病性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可以创制的DH株系在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大麦抗赤霉病基因定位克隆及分子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打破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局限,丰富抗赤霉病遗传材料,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DS7E/7A与扬麦16杂交后代进行辐射诱变,以产生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选择群体,并结合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获得了5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单株,创建了一条有效获得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的技术路线。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的成功创建不仅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也将为小麦近缘种的抗赤霉病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1的诱发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华  贾育林 《核农学报》2006,20(4):255-258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性突变。经稻瘟病与纹枯病真菌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比对照Katy具有更强的广谱抗性,表明lmm1对于提高水稻广谱抗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创建太子参突变体库及创造太子参抗叶斑病新种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太子参愈伤组织后通过叶斑病粗毒素离体胁迫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以愈伤组织0%相对生长量为指标,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粗毒素临界致死浓度选择压,以愈伤组织在粗毒素培养基上50%存活率为指标,筛选EMS半致死处理组合。结果表明:25%粗毒素液培养20 d的处理组合可作为抗性突变体筛选的选择压;0.8%EMS处理2 h,0.8%EMS处理3 h和1%EMS处理2 h,可作为筛选突变体的EMS半致死组合。经EMS处理的愈伤组织提高了在叶斑病粗毒素液临界致死浓度中的存活率。50条RAPD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DNA序列发生了变异。突变体苗经田间鉴定,抗性评价为高抗。本研究为建立太子参EMS离体诱变定向改良性状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其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春小麦未成熟胚为试材,用赤霉菌粗毒素为选择剂,采用多步筛选体系,离体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并对再植株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毒素可抑制愈伤组织存活并降低分化率。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次增加毒素浓度进行筛选,可逐步提高愈伤组织对毒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的选育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辐射与离体培养,细胞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病突变体的筛选,选育出4个抗赤霉病的突变体,经多年田间接种鉴定和考察,突变体的抗病能力较亲本提高1~2级,株高,穗长和小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也发生了变异。突变体与其亲本相比,醇溶蛋白电泳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带数,谱带强度和谱带位置都有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分析表明,在毒素作用下,突变体的酶活性比亲本高8.61%~24.14%,突变体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抗旱性绿豆突变体的抗旱生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申慧芳  李国柱 《核农学报》2006,20(5):371-374
对抗旱性不同的4个绿豆材料〔包括3个突变体172-3(高抗)、159-1(中抗)、145-1(弱抗)和原材料中绿2号(不抗)〕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的抗旱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抗旱性强的突变体其脯氨酸(proline,Pro)积累量加大,膜透性损伤程度变小,MDA含量增加幅度小,SOD活性明显高于抗性低的品种,表明这些生理特性与绿豆的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的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36对SSR引物中共有74对在小麦(Tritium aestivum)抗、感亲本之间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达31.7%.对小麦望水白/安农8455群体的SSR分析表明,在2年资料中都出现的与抗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连锁的SSR标记有14个,主要分布在染色体3B和2A上.利用Map Manager QTX软件构建连锁图和QTL定位,有38个标记主要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3B、2A、5A、6B和7B);根据3年的抗性资料分析,3B上的QTL分别位于XBarc133~Xgwm389、XBarc133~Xgwm389和Xg-wm533.1~Xgwm493之间,LOD为2.58、6.49和2.45,分别能解释10%、23%和9%的表型变异.2001年和2003年的抗性资料分析表明,2A上存在2个抗性QTL,都位于Xgwm95~Xgwm372之间,LOD分别为2.82和2.93,均能解释11%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长期以来,抗赤育种进展缓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抗赤性遗传机制复杂和缺乏抗性选择的可靠指标.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遗传标记和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RAPD方法对中国春-苏麦3号7A代换系、中国春和苏麦3号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抗感材料间多态性DNA扩增片段,从而为苏麦3号7A染色体带有抗赤基因提供分子证据,并以此为标记,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抗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离体筛选获得的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根腐病菌毒素作用下,研究了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可使上述酶活性、同工酶谱带发生改变。突变体酶的变化比亲本显著,这些变化与它们的抗病性强弱相一致。可以认为,突变体在毒素作用下具有较强的防御酶活性是产生较强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EMS诱导小麦品种烟农15突变体的鉴定和EST-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EMS对小麦品种烟农15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创造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功能基因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材料。经过M2代筛选和M3代鉴定,得到11个农艺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系,其中籽粒大小和株高2个性状的变异幅度最大。11个突变系均有复合性状突变出现,将其分为3类突变表型:8个大粒、高秆突变系;2个半矮秆突变系;1个高秆、多蘖突变系。用715个EST-SSR引物对受体烟农15和4个M3突变系进行了分析,共有14个引物对在受体和突变系间能扩增出差异条带。其中12个引物对扩增结果的差异表现为条带的有无;2个引物对表现为扩增出长度不同的差异条带。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用5个性状各有特色的小麦优异突变体进行双列杂交(无反交)。利用10个组合F1和5个亲本材料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F1显性程度表明:除抽穗期以负向优势为主外,其余7个性状均以正向优势占主导。亲本本身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呈显相关,但一般配合力效应大小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作为种质资源,矮秆突变体890376对降低后代株高最有利,大粒突变体核生二号最有利于提高后代的  相似文献   

14.
小麦优良亲本宁麦9号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麦9号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中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由该品种衍生的10个品种已成为或即将成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推品种。为探讨宁麦9号作为亲本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该品种的高产生理基础,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状的遗传以及其衍生品种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宁麦9号光合优势明显,后期叶片不易早衰,水分利用率高、抗旱性强,其高产优势表现为成穗数和穗粒数多。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穗粒数、收获指数、蛋白质含量、碱水保持力以及抗病性等性状的配合力高,易于传递给后代。以宁麦9号为亲本,通过不同育种方法,育种工作者先后育成了宁麦13、宁麦14、宁麦16、生选4号、生选6号、扬麦18、扬辐麦4号、镇麦5号、镇麦8号、南农0686等10个小麦新品种,这些衍生品种都保持了宁麦9号高产稳产、中抗赤霉病、抗梭条花叶病等优良特性。因此,认为:宁麦9号是一个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亲本,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Eight primary octoploid triticale genotypes (xTriticosecale Wittmack) derived from four wheat cultivars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two rye inbred lines (Secale cereale L.) differing in aluminum (Al) resista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response to Al supply. Aluminum‐induced inhibition of root elongation (48 h, 25 µM Al supply), callose forma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Al in root tips (4 h, 25 µM Al supply) were used as parameters to assess Al resistance. Using these parameters,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on Al resistance of the wheat and rye cultivars was generally confirmed. The triticale cultivars showed a wide range of Al resistance amongst the Al‐sensitive wheat and the Al‐resistant rye cultivars. The rye parents and the Al‐resistant wheat parent Carazinho were characterized by Al‐induced exudation particularly of citrate but also of malate from whole root systems of 14 d old seedlings (8 h, 50 µM Al supply).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egree of Al resistance of the triticale genotyp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l‐induced citrate exudation, which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Al resistance of the wheat parent.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胁迫对小麦光合产物输配影响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示踪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 3种重金属离子 (Cu2 +、Cd2 +和Hg2 +)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光合产物输配影响。结果表明 ( 1 )Cu2 +、Cd2 +和Hg2 +能明显使小麦倒一叶光合产物输出速率常数k10 随其胁迫浓度的增大逐步减小 ;随Cu2 +、Cd2 +和Hg2 +胁迫浓度的升高 ,小麦倒二叶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常数k10 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表明重金属胁迫能影响小麦叶片光合产物从叶内的输出。 ( 2 )较低浓度 ( 50mg L)的Cu2 +、Cd2 +就使小麦倒一叶和倒二叶k2 1和k12 大幅度降低 ,尤其当Cu2 +浓度达 1 50mg L时 ,k2 1和k12 均等于零 ;1 0 0mg L的Hg2 +胁迫使倒一叶k2 1和k12 大幅度降低 ,50mg L的Hg2 +胁迫也使倒二叶k2 1大幅度降低 ,表明重金属胁迫能影响小麦叶片光合产物在叶内的分配代谢。 ( 3 )Cu2 +、Hg2 +和Cd2 +能明显抑制光合产物向根系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为甘肃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抗病、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衡7728为母本、陇春27号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通过异地生态选择、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3号。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074.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02%。2020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582.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8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株型紧凑,抗旱,抗倒伏,中抗条锈和白粉病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春麦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适宜武都市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且优质的冬小麦品种。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该品种生育期243 d,株高85 cm,穗长8.2 cm,穗粒数51粒,千粒重43 g。在2018 — 2020年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54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55%;在2020 — 2021年度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558.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7.35%。具有抗旱、抗锈,丰产等特点。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和天水市麦积、甘谷及清水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和推广“三抗一高一优”冬小麦新品种,提高宁夏冬麦产区冬小麦产量,实现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以自育品系00-301为母本、外引品种兰天26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多代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宁冬19号。在2017 — 2019年宁夏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宁冬19号2 a 8点(次)平均折合产量4 717.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冬7号增产7.4%。在2019 — 2020年度宁夏南部山区旱地冬小麦多点生产试验中,宁冬19号平均折合产量5 140.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冬16号增产10.2%。该品种平均株高74 cm,平均穗粒数42.7粒,平均千粒重41.7 g。籽粒容重770 g/L,粗蛋白(干基)含量132.4 g/kg,降落值314 s,湿面筋(14%水分基)含量336.0 g/kg。耐寒性强,抗旱能力强,高抗条锈病,抗白粉病。适宜宁夏南部山区旱地和周边相邻地区及生态条件类似冬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抗大麦黄矮病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辐射与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选出了抗大麦黄矮病(BYDV)的小麦新品系龙辐 97K1 0 99。经多年自然发病和两年接毒蚜鉴定 ,该品系不仅高产 ,而且抗大麦黄矮病。RAPD分子验证表明 ,在所用的 7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OPF15 具有多态性。OPF15 的扩增产物在 880bp、650bp和 50 0bp处出现 3条供体与龙辐 97K1 0 99共有的特异谱带。可以认为这些谱带与大麦黄矮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