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长春地区某牛场发生疑似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牛粪样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序列测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命名为BVDV CC13B株。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CC13B毒株的完全基因组序列由12 26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5′端非编码区包含380个核苷酸,3′端非编码区包含188个核苷酸。病毒基因组含有1个大的读码框架,编码1个由3 898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多聚蛋白。序列对比结果显示,CC13B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国外CP-5A毒株同源性最高,分别为为96.2%和97.3%;而与国内分离株JZ05-1的同源性最低,分别为69.8%和71.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CC13B毒株与国内分离的长春184、Xinjiang-3156和H等分离株归类为BVDV基因Ⅰ型的Ib基因亚型。结果表明,长春地区近年发生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依然主要由BVDV基因Ⅰ型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7,(1):75-79
为分离鉴定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四川流行毒株,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征,通过病毒分离培养特征观察、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4种方法分离鉴定出1株BVDV,命名为SC株。生物学特性检测显示,该毒株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属于RNA病毒;5'UTR遗传进化表明显示该毒株与BVDV-1b型同源性较高。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1株BVDV四川流行毒株,为BVDV感染机制的研究、疫苗的研制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牦牛(Yak)体内分离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MDV),参考GenBank中已收录的BVDV-Ⅰ型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19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牦牛株进行克隆及测序,得到其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JQ799141),序列全长12214 nt,其中5'-UTR长288 nt,3'-UTR长232 nt。将牦牛株BVDV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他8株BVDV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牦牛株BVDV与BVDV-Ⅰ型毒株出于同一分支,但与其他8株BVDV毒株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不高,有可能属于新的独立基因型或基因亚型,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是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重要特征,也是该病的防控难点.本试验将2种生物型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致细胞病变(CP)型(BVDV OregonC24株)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BVDV Yak株),灭活、浓缩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家兔制备高免血清.同时,使用BVDV全病毒蛋白作为包被原,建立了检测BVD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试验利用该方法对高免血清进行检测,探讨CP型BVDV与NCP型BVDV抗原免疫原性差异.结果显示,CP型BVDV的高免血清效价均比NCP型BVDV高免血清的效价高,平均高35%.结果表明,CP型BVDV的免疫原性优于NCP型BVDV,且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血清效价具有明显差异.这为在实践中疫苗毒株筛选及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牦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后常发生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和呼吸系统疾患、繁殖障碍,造成机体损伤,给牦牛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基于5"-UTR的差异将BVDV分为BVDV-I和BVDV-II两种基因型,牦牛源BVDV的主要基因型为BVDV-1型;根据BVDV对宿主细胞的致病性,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ogenic,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on-cytopathogenic,NCP)两个生物型,牦牛源BVDV既有CP型又有NCP型,且这两种生物型能相互转化。牦牛生活的高原地区风、鸟类的迁徙等因素可能都会导致牦牛BVD传播范围广泛,牛群中大量的BVDV携带者和牦牛特殊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导致了BVDV种间传播的巨大潜力,影响着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养殖经济收益。针对本病在牦牛群中的感染流行等情况未发现相关详细的研究报道,笔者就牦牛BVD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综合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整理,供同仁在研究和防控中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文章论述了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疫病的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疫病防控困难,说明了流行病学分析在该病防制的重要性,提出疫病主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40~60 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采用BVDV 5'-UTR基因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 bp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测序后与Gen Bank已发表的30株BVDV 5'-UTR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为68.7%~89.2%。与我国分离的BJ1202株(登陆号:KF925514.1)和Y2株(登陆号:KY964311.1)同源关系最近,均为89.2%。与2014年以来我国分离的BVDV毒株亲缘关系在88%左右。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结果表明,分离的毒株为BVDV,命名为BVDV/W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临床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病料进行确诊,并掌握致病原的生物学和遗传变异特征,试验通过临床样品PCR检测、病毒分离培养与细胞病变特征观察、理化特性试验、5′UTR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临床病料进行了BVDV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临床病料BVDV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为阳性,可引起单层MDBK细胞产生细胞病变,分离毒株的TCID_(50)高达1×10~(-5.23)/0.1 mL,其对氯仿、乙醚、胰酶、酸、热均敏感,在基于5′UTR基因的遗传进化树中其位于BVDV-1型的分支中,归属于BVDV-1a型,与登录号为JN400273.1的猪源BVDV-1a型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100%。说明试验获得了1株猪源BVDV分离毒株,属于BVDV-1a型,并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奶牛的血液中用RT-PCR方法检测BVDV,目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经Blast分析,与匈牙利疫苗致弱株同源性99%,并用PCR方法鉴定基因型,均为BVDV-Ⅰ型.用MDBK细胞鉴定生物型,不致细胞病变,为非致细胞病变(nCP)型.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某牛场疑似BVDV感染的病料通过接种MDBK细胞分离到1株BVDV,将其命名为BVDV/W。该分离毒株连传15代均不产生CPE,为NCP型BVDV。通过电镜检测可观察到直径为 40~60nm病毒粒子。该分离病毒能被牛病毒性腹泻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且能被BVDV IFA荧光抗体识别;针对常用作BVDV基因分型的5′-UTR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可扩增出288bp特异性片段。将所测的目的片段序列与中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293株和Y2株同源关系较近,分别为90.0%和89.9%,与2014年以来我国报道的分离株同源性在88%左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5′-UTR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分离毒株为BVDV-1型。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毒株可引起出现体温升高、腹泻、粘膜病等典型的BVD/MD症状,表明该毒株为1株BVD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离鉴定引起吉林省某规模化梅花鹿养殖场仔鹿腹泻而死亡的病原体,试验采用病理剖检、RT-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测序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引起仔鹿腹泻的病毒和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仔鹿肺脏气肿出血,肠胀气溃疡,肾脏皱缩,脾脏和肝脏出血。经RT-PCR扩增,在7份样品中均检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Ⅰ型和Ⅱ型。7份样品中检测得到的BVDVⅠ型毒株之间和Ⅱ型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均达到100%;BVDVⅠ型与标准毒株1-CP7的同源性最高,为96.9%,与其他BVDVⅠ型标准毒株的同源性在84.3%~95.3%之间;BVDVⅡ型与标准毒株125c的同源性达到100%,与其他BVDVⅡ型标准毒株的同源性在80.7%~93.9%之间。分离菌的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测序显示与宋内氏痢疾杆菌一致。分离菌高度耐药,对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仅对新霉素、多黏菌素B和呋喃唑酮敏感。说明引起该鹿场仔鹿严重腹泻并导致仔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BVDV和宋内氏痢疾杆菌混合感染,并且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给仔鹿腹泻的防控增加了难度,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探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对牛胚肾细胞(MDBK)类泛素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对致细胞病变型(cp型)BVDV标准株NADL毒株及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型)BVDV分离株shz 132毒株进行增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反应测定2种病毒拷贝数,按照Reed-Muench法测定BVDV NADL病毒TCID50值。以100TCID50BVDV NADL病毒和同等拷贝数的BVDV shz 132病毒分别感染MDBK细胞不同时间(4、12、24、48h)后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cDNA为模板,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RT-qPCR反应检测细胞类泛素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致细胞病变型BVDV NADL感染MDBK细胞48h,引起细胞显著的病变,而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 shz 132感染不引起细胞病变。BVDV NADL和shz 132的病毒拷贝数分别是1.13×1011 copies/mL和1.77×1011 copies/mL,BVDV NADL的TCID50是10-4.9 TCID50/0.1mL。RT-qPCR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种BVDV病毒感染都能引起MDBK细胞SUMO1、SUMO2、SUMO3、Ubc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在BVDV shz 132感染的细胞中,SUMO1、SUMO2、SUMO3的相对表达量在各个感染时间都高于或接近于BVDV NADL感染的细胞,且在感染后24h,以上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调,差异极显著(P0.01);而Ubc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低于或接近于BVDV NADL感染的细胞,且在感染后24h,其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BVDV感染调控了MDBK细胞SUMO系统,提示细胞SUMO系统参与了BVDV在胞内的活动,且这种调控作用与病毒的生物型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牦牛养殖场发病犊牛的致病原及其生物学特征,采用临床诊断和病毒分离方法对犊牛进行诊断,并对分离毒株E0基因测序分析后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病犊牛临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口腔黏膜溃疡、水样腹泻、粪便带有血液和肠黏膜等典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症状。病牦牛的鼻黏液、粪便样品接种牛肾传代细胞(MDBK)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的效价达到TCID_(50)为10~(-5.19)/0.1 mL,能被BVDV阳性血清所中和,BVDV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检测为阳性。其E0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BVDV-1b亚型同源性高达99.5%。结果表明:该牦牛养殖场疫情为BVDV感染,分离获得的毒株为我国BVDV毒株资源与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JLS-0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对美国白羽王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鸽源Ⅵb亚型新城疫病毒(NDV)与其它不同基因型NDV对鸽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选取JS-7-05-Ch(基因Ⅲ型)、WX-10-07-Pi(基因Ⅵb型)、JS-5-05-Go(基因Ⅶd型)和F48E8(基因Ⅸ型)4个病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月龄实验鸽。接种后,观察实验鸽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同时检测HI抗体水平变化、喉气管和泄殖腔排毒以及病毒在组织分布情况。4株NDV均能导致接种鸽的发病,但死亡率分别为0、0、100%、50%。WX-10-07-Pi接种组鸽泄殖腔排毒时间最长、而且病毒检出率比其它组高。另外,在接种组鸽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出病毒。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NDV对鸽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强弱与NDV毒株特性有关;基因Ⅵb型NDV在鸽体内可长期的带毒与排毒,与其它基因型NDV相比更易在鸽群中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为了调查2006-2008年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应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了14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毒株S1基因和N基因,并进行了基因克隆与测序工作.对此14株病毒的S1基因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将IBV毒株分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11个毒株与LX4毒株有相同的RFLP分型,2株病毒属于Mass基因型,1个毒株有特异的RFLP分型.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11个参考毒株分别进行了基因与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关系分析.S1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将这些毒株分成3个基因型,与RFLP分析的分型结果一致.11株病毒同属于LX4类型的毒株,分离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互之间有95.4%~99.7%的同源性.基因Ⅱ型与疫苗株H120和M41的同源性很高.属于基因Ⅲ型的1个毒株形成了独特的基因型.N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2株病毒与LX4属于同一基因型,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另2株病毒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很高.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IBV分离株存在较为广泛的基因突变、插入和缺失,同时,IBV毒株间的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山东省IBV变异株产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