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在滨海稻区进行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栽培技术研究,在确保水稻有效分蘖临界期前后够苗的基础上,提高了分蘖成穗率与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产量,增加了单位面积收获穗数与颖花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可比常规施氮增产稻谷5%~10%,氮肥利用率提高5~7个百分点,节支增收750~900元/hm2,宜在生产中推广该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冠军 《农技服务》2011,28(3):262+266-262,266
介绍了颍上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总结了该技术达到的3个方面的突破:水稻分蘖成穗率、总颖花量提高上有了较大突破;氮肥利用率提高上有了较大突破;水稻单产水平上有了较大突破。并分析了经济效益,提出了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3.
2010年旺苍县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应用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精确定量栽培比常规栽培有效穗数增加32.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增加1粒,结实率增加1.3个百分点,产量增加1 584 kg/hm2,增幅达20.02%,产值增加3 801.6元/hm2,纯收入增加1 701.6元/hm2。  相似文献   

4.
永胜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通过建立水稻叶龄模式,根据水稻田的基础地力(不施氮肥的产量)、水稻品种的叶龄、节间、茎蘖动态、亩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设计目标产量、总施肥量和施氮比例,同时采取壮秧、扩行、清水、浅插、调肥、控水等措施实现目标产量的一种新的水稻栽培技术。该技术不但具有增产、增效、节本、环保的效应,而且还具有目标产量的确定性,各项指标措施的可控性,适应区域和种植品种的广泛性以及对病虫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17,(2)
<正>为充分挖掘水稻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运用水稻强化栽培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原理,并在总结浙江全省各地水稻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结果的基础上,集成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两壮”即壮苗、壮秆,“两高”即更高的群体总颖花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更高的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主要是以培育壮苗为基础,以壮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五丰优T025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抽穗期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直接影响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抽穗期施用氮肥的千粒重都要比不施用氮肥的千粒重要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多效唑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品种盛泰优0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肥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籽粒产量,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小。施用多效唑,水稻籽粒产量明显增加,增产幅度最高可达3.1%,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小幅增加,但用量过大时会减少有效穗数;适量施用多效唑可提高稻米品质,稻米整精米率明显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小幅上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所有降低;株高随多效唑用量增加明显降低,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适量增施氮肥和多效唑可提高盛泰优018的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性品种、增盘稀播育壮秧、控制多效唑使用量、提高整地质量、改进基蘖肥运筹方法等措施的优化与改进,提高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探索和明确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江苏省金湖县水稻高产栽培中的部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杨建昌  杜永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11-1621
 水稻和小麦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和小麦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超高产研究与实践,介绍了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周年产量>21 t•ha-1)技术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物质运转提高收获指数。关键栽培技术为:应用Stanford公式确定氮、磷、钾施肥总量,依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值)或叶色卡(LCC)读数确定主要生育期氮肥施用量;分生育阶段依据低限土壤水势或土壤埋水深度进行精确定量灌溉。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较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扩库(增加总颖花量)和强源(增加抽穗后LAI,提高比叶重)均可提高高寒生态区水稻产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水分管理方面与高产水稻器官建成同步,提高叶面积指数的同时,促进总颖花量的增长,可显著地提高该生态区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秧生育动态指标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作指导,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在试验示范后取得的秧苗素质、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动态指标、产量及穗粒结构、成熟期植株生产性状以及经济效益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麦后水稻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 L.)优良品种比较了机插秧结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结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在经济效益和产量上均超过常规栽培的手栽秧,其有效穗平均高出常规栽培的手栽秧36.0万穗/hm~2,最终产量平均高出常规栽培的手栽秧375 kg/hm~2。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余干县晚稻的生产条件以及杂交晚粳的生育特性,运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对双季晚粳甬优8号的穗粒结构、基本苗数、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水分浇灌等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定量设计,提出适合余干县生态条件的双季晚粳高产栽培技术,为扩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甬优8号表现为株高适中,耐肥抗倒,抗稻飞虱能力较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但同时,应解决其"极难脱粒"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金湖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金湖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从选择品种、增盘稀播育秧、控制多效唑使用量、提高整地质量、改进基蘖肥运筹方法等方面总结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优化与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探索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江苏省金湖县水稻高产栽培中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阐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三川镇万亩优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的应用情况,以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金秋的云南宜良县一派丰收景象.在匡远镇城北村,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穗粒饱满,穗形粗大均匀,长势明显好于对照田块.技术人员介绍,与常规技术种植相比,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比对照田增产100千克,节约尿素用量10千克,可使农民综合增收150元.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成为农民减本增效的良方.  相似文献   

18.
为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切实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全国农技中心于8月10~1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了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来自18个水稻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稻技术推广负责人、部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重点示范县代表及农业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专家指导组成员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云南省宜良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现场;扬州大学凌启鸿、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东北地区76份不同基因型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氮效率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肥力水平下,不同水稻基因型的产量表现出显著差异。根据产量变化情况,确定辽盐2号、吉粳803、辽星1号等22份水稻材料为氮高效型水稻品种,通35、沈稻12、长白15等27份水稻材料为氮低效型水稻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两种肥力条件下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施氮条件下,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氮肥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氮低效型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安庆市主要稻田氮肥利用和水稻的需肥特性,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氮肥前、中后期施用比例在(4~6):(4~6)之间能形成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